杭州知府张印立
张 未 弛
明朝最后一任杭州知府姓张,名印立,字参我,乃是山东省临朐县大郝庄人,为邑乡贤张显儒之长子。崇祯十年,进士及第,后官至杭州知府。明祚既倾,挂冠归朐,居宝瓶山下之郝庄隐逸终生。此间先后数十年,其轶闻野说,漫布朐境,流传民间;虽不见经传,却久传不湮。故今记之,而飨诸君。
寒窗苦读嵩山寺
崇祯初年,张印立与来仪共读书塾。塾中学子甚众,而学业优异者,惟来仪与张印立也。塾师喜之,厚望寄之,倍付心血以授其业,但等考期,博取功名。
崇祯三年,乡试开科。塾师料其学业已成,功力已就,遂命邑庠同赴省城,以应乡闱。结果,来仪一举夺魁,考取解元;而张印立名落孙山。归,塾师怒,责罚戒尺二百;从此发愤,下帷嵩山龙泉寺,苦读寒窗三载,未归家门一次;磨穿石砚两方,写秃毫笔数十。崇祯六年,再赴乡试,与邑内张涵、冯士标同科中举。及至崇祯十年三月,张印立独领风骚,先于同科举子,考取刘同升榜进士。塾师甚悦,褒其有志;复责来仪,再应会试。迨至崇祯十三年,来仪方同冯士标考取庚辰科进士。
清朝初年,张印立重游故地,遂作《龙泉寺诗》曰:“嵩山山下海门开,万古幽萝映绿苔。榻下龙窥丹灶火,池中月浸紫霞杯(bai)。渔郎不识花津远,桂子方从鹫岭培(pai)。自是千秋文豹地,半檐风日任徘徊。读其诗,思其意,“想其芸窗攻苦,月锻季炼,炉火纯清之候,实有触发于寺中”者也。此乃清道光三年进士刘清源先生在《重修龙泉寺碑文》中,对张印立下帷绝编,寒窗苦读的评述。
衡王府内求功名
张印立进士及第后,初仕北直隶藁城县知县,继转南京户部浙江司主事,两督饷楚中江右,再任南京户部陕西司郎中。恰于此时,不幸忽至,萱堂急逝,回家守制。及至满孝三年,吏部却未起用,皆因人多阙少,候补无期。张印立苦闷家中,邻人出谋曰:“当拜婶母!”婶母朱氏者,乃衡王之女、郝庄仪宾张宗孟(号太岩)之室也。及至邻人怂之再三,张印立遂借春节拜年之机叩拜其婶。朱氏早有所悟,道:“后日初三,大侄子随我去青州,见见您姥爷(衡王),求他进京启奏圣上,谋个官阙,重新起用!”印立再谢。
正月初三,朱氏乘轿,张宗孟和张印立叔侄二人各自乘马跟随轿后,奔赴青州衡王府。及至府中,朱氏引见,张印立叩谒衡王。礼毕随衡王入客厅。仪宾张宗孟言明其意。衡王颔首,并出题探其才学功底。张印立即席作答。
衡王颇为赏识,曰:“外甥学底深厚,足可胜任知府之职。这样吧!天下州府任你选!”
张印立惊喜异常,“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否到苏、杭二州去?请外祖大人裁酌”。
“好!”衡王一口应允,“近日我正要赴京师朝拜圣上,顺便奏明此事,再让吏部通融一番,足可事成。大明江山乃是我朱家天下!要做个知府,还不容易?”张印立叩谢不已。
是年元宵节过后,张印立随衡王赴京觐谒崇祯皇帝,遂得杭州知府之职。据杭州市志办公室陈光熙先生提供的《杭州府志》记载:“张印玉,临朐人,进士,(崇祯)十七年任。”盖将“立”字误作“玉”也。
杭州府中挂冠归
张印立官居正四品知府,衙坐杭州正堂,却念念不忘候补待职时的苦闷滋味,遂勤于政事,“不负朝廷,不负百姓,不负所学”,而“牧民有声”(光绪《临朐县志·人物》)以致杭州府辖地方士民佩其为人,服其为治。
是年春天,巡检兵卒捕获盗窃公廪之贼。
张印立坐堂审问。
贼报姓名,“小人名叫何良,因家中断炊,老母待毙,故盗仓廪……”其情可怜!
张印立急忙询问,“家中断炊,究竟是赋税过重,还是天灾歉收哇?”
何良说:“去年天旱歉收,而田赋丝毫未减;加上贼寇猖獗,抢粮夺米,以致家家粮尽囤空,只靠树皮、菜叶度日。家母年逾七旬,已经饿得身肿眼瞎。我这做儿的,眼看不下,才起歹意,来盗官仓……”
“噢——”张印立微微颔首,“盗窃官仓,应是死罪!不过,念你家境唯艰,孝心可敬,本官免究罪责,回家好生侍候令堂去吧!”何良叩谢,起身欲走。
张印立说:“近日本官将欲下察民情,然后实情上奏,求减田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届时,你可来领粮糊口。”贼感其言,涕零而跪,深谢而去。
张印立访察民情以后,果然上奏朝廷,获准减免当年田赋,允许开仓赈济灾民。此则史志所谓“张印立牧民有声”之来历。
崇祯末年,国运且尽,帝祚日危;连年天灾,饥民遍地;贼寇猖獗,义兵四起。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继之清兵入关,改称大清帝国。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下江南,围杭州。张知府率兵民守城,城守多日,却无救兵。张知府身心交瘁,寝食不安,闷坐府宅之内。戴氏夫人侍奉左右,抚慰照料。戴氏者,钱塘士绅戴太公之女,素习诗书,颇有远虑;由府学教授执柯作伐,而成张印立第四房夫人(当时前三房姚、倪、夏氏俱在山东)。
是夜更深,印立已寐;戴氏恹恹,忽闻窗处响动。
戴氏心惊,推醒夫君。二人屏息聆听,似有人走至窗下。正在疑惑,猛听窗处悄语:“知府大人,快快起来,清兵即将攻城,天亮您就无法脱身了!”
张印立惊询:“你是何人?”
“我叫何良,去年春天,我盗官仓,被老爷宽恕饶命,为报救命之恩,特来救你出城。”
张印立及戴氏慌忙起来。戴氏掌灯开门,只见来者身著夜行防箭服,跪地施礼。
张印立急问:“你缘何如此打扮?”
何良抬头仰面,“家母故去之后,本人孤苦无依,才落草为寇。因本人会些武功夫,故作军中斥候兵……”
张知府神色严竣,“起来说话!你进府宅,有人见过否?”
“禀大人,小人练的是飞檐走壁之功,爬城墙,兵丁不知;入贵府,乃是从房顶而来。衙役也未觉察。”
戴氏夫人低声说:“老爷快拿主意,脱身去吧!”
张知府唉声叹气,喃喃自语:“身为朝廷四品官,岂能偷生奔家还?宁为大明守城死,不愿世人骂万年!”
何良促之,“大人,杭州已是兵临城下,南京新帝已亡,但凭本府兵丁,则是朝不保夕;何况浙江巡抚已决计开城投降,天亮可就难以脱身啦!”
张印立吩咐戴氏,“收拾行李,叫醒孩子。”
戴氏说:“为妾一旦同行,必引歹人注意,还是你先走,我卸掉裙钗,隐匿闾巷,投孩子外公家中。”
“那就让书童护送你等。天下太平之时,再去山东老家吧!”洒泪而别。
张印立脱掉官服,露出青丝便装,说:“何义士在此稍候。我去去就来!”说着,手捧官印,直奔知府正堂;将官服、官印摆放公案之上,然后退入堂中,伏身三拜。府内大小官员及衙役侍卫只来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张印立起身,站于堂烛之下,环谓众人曰:“鞑子围城,却无救兵。可知国运且尽!而如今,城池将破,败局难收。诸位纵然以死相殉,亦难扭转乾坤,于国于家并无分毫裨益。故请诸位速去安顿眷属,救护百姓。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了!”言讫,众人一哄而出。
张印立匆匆回到私邸,正遇何良出来。
“大人,事不宜迟啊!”何良催促,“北门外兵力极少,您去叫开城门,从那儿可以突围!”
“再叫开北门?贼兵乘势而入,岂不让百姓更罹其害?”
何良说:“大人,如今清兵已破外城。百姓欲逃无门,求生无路。您一旦叫开北门,恰给百姓开了逃生之路,总比堵在城中被杀被辱要好!”
“那就奔北门。”张印立断然发话,忽又想起戴氏母子,“我的眷属……”
“尊夫人已同令郎走了。”
“噢!”张印立松了一口气,方才出堂,领何良去侧院马厩,各骑一马直奔北门;他们出府入巷,只见人们行色慌慌,东躲西藏。
张印立叫开北门,在何良的带领之下,冲过吊桥,落荒而去。原来何良身为斥候兵,既知军中口令,亦有腰牌兵符,所以逢军遇勇,一路畅行,没费多少口舌,便领张印立越过围城兵营。约摸离开杭州七、八里地,何良带住马缰,“大人快走!恕不远送!”说着抱拳揖别。印立还礼。尔后两人各奔南北。一路之上,张印立马不停蹄,直奔山东。及至归朐,坐骑疲困,数日而亡。张印立心中恻隐,深感此马千里奔命之苦,遂依孔子埋马葬狗之习,命家人葬之村西,称曰:马子冢。时隔不久,王、蒋二书童受戴氏差遣,自钱塘归来问安。
张印立念其孤苦无依,而留居郝庄,视若螟蛉,成其家业。此则大郝庄王、蒋二姓之由来也。
至于戴氏母子,则于杭州失陷之后,投族亲以存身。今之浙江张氏,尚有印立后裔。
负明挂冠空余悔
张印立挂冠杭州,弃官而归,本来已触犯“大明禁律”。按照常规:当予治罪。然因明朝已经灭亡,也就无人过问此事。而张印立扪心自责:“未为大明守城死,实感胸中独惭然!不及逢萌东都去,为避纲纪绝人寰。”于是乎!杜门谢客,隐居家中;或出游石门山及沂嵩峰峦之下,寄情山水,吟哦风月;或足不出户,著书立说,撰成《程朱理学析注》十卷、《宝瓶文集》二十六卷以自娱。(不含《西湖杂咏》三卷诗集。)可惜!后因家中失火而焚毁。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临朐人冯溥曾托人捎信,劝张印立出仕满清。张印立心灰意冷,泚笔回函:“命中注定无官运,强而求之亦碍身。负明挂冠空余悔,岂能再做两朝臣?”婉辞谢绝。
总裁骈邑志
清康熙十一年,临朐知县屠寿徵欲修《临朐县志》,遂请张印立、孙席庆、尹所遴纂修。初,张印立谢绝不就,以免恋栈之嫌,而绝贪腥之论。怎奈屠知县恳求再三,两顾舍下。张印立遂至县庠文庙,荐贡生尹所遴任主笔纂修,荐副贡张侗、副监张嘉宾、张奇峋等辅佐订正。而其本人同原江西袁州府同知孙席庆只作总裁之职。此间,张印立居住邑西郭家楼(后称张家庄)之张府别墅,每天步行进县城北门至县衙,裁定篇目,审阅志文,时则提笔斧正,时则撰文点评,尤其对故交同窗——兰阳知县来仪死节之烈推崇、钦敬,撰长文以评之。此志文成四卷,分目四十有余,较临朐第一部官修县志——嘉靖《临朐县志》更为具体、系统,是临朐县第二部官方县志。志书既成,知县屠寿徵赠一对联:“总裁骈邑志,宰治杭州城。”其中,“骈邑志”系指行世至今的康熙《临朐县志》。
张印立,一生坎坷,仕途不畅,尤其杭州挂冠,使其遗恨终生!及至晚年易箦,尚留遗训曰:“终生一憾,杭州挂冠;有负明惠,忆之赧然!”“愿吾子孙:尽忠朱明,勿事鞑清,全我名节!”言辞切切,足可窥其负明之悔,仇清之忱!亦可知其为全名节,不作贰臣之凛烈!
(本文原载2007年3月21日《潍坊晚报》12版“史海钩沉”。作者张未弛乃是明朝进士、杭州知府张印立直系13世孙。)
清雍正年间知府郑喜先生遗墨
(喜字原是“山”和“喜”而成,因无此字,故由喜代之)
这是一册残缺的手抄本(17.5*13.5cm),小楷、行草.宣纸,墨迹.有如下内容;一,记载了郑喜先生由太高祖至其子辈七世人物。二,有二十余首七言、五言诗词。三,墓碑志、圣旨各一篇。四,三晋人才、三晋兴地文稿等。是与郑喜先生直接相关的资料,从纸质、墨迹、内容看,属雍正十三年(1735)以前遗墨,至今有270余年了。
经考证;郑喜字乐山,号锦峰,山西五台人。康熙57年戊戌三甲62名进士,授检讨。世宗御极下诏求言,喜上封事,极陈晋省亏空之累及台山喇嘛科钦病民状,奉旨查办,合县之民始出水火。喜旋督学福建,差竣,授吉安知府。在吉安多惠政,被劾去官,值大旱,祈于金牛寺龙潭得雨,郡人因名为郑公雨,筑甘雨亭,寺旁绘图征诗。群欢呼曰:还我郑公矣!后事复职。立祠祀之。后调南昌知府,卒于任。《明清进士碑名录索引》2372、《山西通志》光绪版(仕实录)10445页记载,世宗是雍正(癸卯至乙卯)(1723——1735)。文稿记载与史志不同处有郑为龙、郑廷楫属文水人,而写郑喜兄、侄。南昌知府而是江南徽州知府。进士102名、62名,而写62名。郑为龙,文水人,癸未翰林,简胶州知州,兼摄安丘县,兴利除弊,升杭州知府。以母病改调汉中府。服阕、补苏州知府,调直隶正定府。世宗召至偏殿,垂问山西官吏,民情甚悉。赐诗章、端砚、貂裘等物。升湖南粮储道,直隶永通河道,所在政绩丕著,年八十有三卒。《山西通志》(乡贤录)9185页记载。郑廷楫,字济川,文水人。癸丑进士,由工部主事转御史,迁刑科掌印给事中。《山西通志》10461页记载。郑喜先生文稿记载;上述二人是其堂兄、堂侄,是乔迁于文水。拜读这些资料,感受是:五台郑氏家族人才辈出,可惊可叹。从明朝万历至清朝雍正,百余年间,出河道、知府、通判、检讨、推官、知县等官多,在当时真是显赫一时,威风荣耀之至。我们县古人有言;十山九无头,河水向南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之说。而五台郑族历代官宦真可谓龙族入海。郑喜先生文学才艺也不亚于史书出名人物。为让友人领略古人风彩,余将其文稿登载于后,得以增长见识开心乐意。呵与古人沟通真是一种乐趣。
(1) 郑喜家族人物
郑喜字乐山,号锦峰,丙辰相七月二十日生。行二,系太原府五台县军籍廪生习诗经。小试己巳入学,壬申廪膳,年二十一岁。乡试壬午第二十三名,年三十一岁。会试戊戍第一百一十一名,年四十七岁。殿试三甲第六十二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朝考翰林院检讨。敕封征仕郎兼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恩加一级告封朝议大夫。江西吉安府历任知府,江南徽州府知府。注:下面括号中多加郑字
太高祖(郑安)雁平道中军守备
太高祖母安氏
高祖(郑朝)武庠生
高祖母胡氏
曾祖(郑思恩)贡生,敕赠文林郎
曾祖母卢氏敕封孺人 山东济南府通判卢公女
祖(郑国正)万历壬子举人,初任北直隶新城县知县,次任山东德平县,知县敕封文林郎
祖母张氏、尹氏敕封孺人
父(郑士式、式字前有木字)岁进士,汾州府临县训导 ,敕赠征仕郎,翰林院检讨,诰赠朝议大夫
母智氏、赵氏前庚子举人,湖广推官几先智公孙女学生怀生公女,敕封孺人,诰赠恭人
妻王氏浴镜公女,庠生格公姊,敕封孺人,诰封恭人
叔(郑士勺、勺字前有木字)庠生,(郑士檀)同榜举人,
伯(郑士樟)拔贡,任交河德兴永宁知县(郑士杰)武举。
兄(郑岭)廪生(郑彦、彦字前有山字)庠生,祖侨同榜举人(郑为龙)同榜举人癸未进士,任汉中府知府
从兄(郑景溪 景法 景湘 景淇 景浩 景洲)(郑采宣)丙子举人,现任都察院经历
弟(郑乔、郑尊、郑尧三字前均有山字)具幼业儒
男(郑廷璧)字和玉、号东园,年三十四岁,行一太学生,丙午科举人,任石玉县教谕,敕封文林郎。娶王氏吏部考功司郎中、公维公孙女候选县丞女
(郑廷玉、玉字前有王字)庠生,雍正四年保举,历任四川夔州府经历,行二江西太平府经历,署当涂县知县
(郑廷川、川字前有王字)儒士行三
(郑廷敖、敖字前有王字)字声玉、号松园,行四年二十七岁,附学生丙午科举人,历任江西建德县知县,山东东昌府经历,敕封文林郎。娶安氏 庠生泰公女泰氏陕西八营堡守修备信公女
(郑廷珂)行五国子监太学生
(郑廷赞、赞字前有王字)行六国子监太学生
侄(郑廷琮)庠生,(郑廷连、连字前有王字)具儒业,(郑廷瑾)幼
从侄(郑 煊)(郑 鼎)、(郑 炜)、(郑廷楫)丙午举人,(郑相)丙午举人
(2)郑喜诗词
送王仲纶移居太原
仲纶金陵人也,以布衣韦带双身,而游学天下者。凡十余年襄年游于五台遂止於邑而寄居焉。因入邑庠与余谈论讲习者又十余年,余亦谓其终止於斯矣。不意甲戌之初冬,仲纶来余家话别,余讶而问其故。曰:移居太原也。余黯然曰:是归金陵之渐也,自是台邑不复可聚首矣。仲纶亦泣下数行曰:兹行也不过骸骨还葬江南耳,视古人之富贵而归故乡者渐执甚焉。明日遂行。余为作诗以送之祖道於城之南。则见车几辆,马数匹,饯者数十人。莫不叹息鸣乎!其来也琴剑诗书萧然一游子,其去也妻妾奴仆随行者十余人,以视世之拥大族,处世家,承祖业,托亲朋终生。郁郁岩穴中而一贫如洗,糊其口而不足者其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其一,南国风流世所夸,廿年踪迹在天涯。湖中散客舟偏小,堂上书生路更赊。
自分一生都是寄,何妨四海便为家。山城不久留才子,感慨穷岩袛自嗟。
其二,十载才名重五峰, 忽问抹马决行踪。台山自此无元豹,汾水於今有骊龙。
濑向弹丸明道义,爱随冠盖说遭逢。晋阳古道扬鞭去,望裹云山知几重。
其三,梵宇深沉夜景迟,僧房禅榻共幽奇。竹鸣虚牖风过处,霜落寒岩月上时。
纸帐竹光团白玉,石炉香霭篆青丝。红尘马首今朝别,只恐山灵解勒移
云冈佛阁(在大同府城西)
平明策蹇到云冈,岸草苔花夹路香。法象庄严依石壁,袛楼巍焕璨金光。
咋惊胜境雄边塞,忽覩龙章鍚帝王。别有深人瞻仰处,慈云变幻总无方。
送同年蔡方卜
几年握手凤池旁,共听流莺才建章。 咋许青霜飞白 ?,旋敎紫绶映黄堂。
田横岛畔仙云满,徐福洲边海市?。 ??蓬来休眷恋,端明学士已推襄。
入京效力四省
再整行装望帝几,孤云出岫鸟还飞。桂江春暖蛟涎涨,雪岭风高雁影稀。
三世五峰惟旧隐,一身千里欲谁依。马乡辞蜀心犹在,何日前驱负弩归。
同贾巨源语愁
当年曾羡帝城春,共喜银袍此日新。自觅青云辞白社,徒敎紫陌逐红尘。
田园将废家千里,形影相怜我二人。最是关心羁旅处,珠玑为米桂为薪。
壬午春日李立春日汾阳道中
怪来箫鼓路旁陈,柳眼花须信可珍。紫陌乱嘶金勒马,红桥斜倚玉楼人。
自缘俗薄钱为癖,谁问英雄笔??。吩咐赢童休眷恋,来年还看帝城春。
晚晴野步
云开布锦一天霞,雨散彤红满地花。秋水频添四五寸,暮烟才起两三家。
蛙鸣湿岸声何急,树依残阳影渐斜。诗句无多徒自苦,愁怀不禁向谁嗟。
忆五峰
召尧五岫接云端,惯习登临眼界宽。四载清华欣染翰,两朝侍从免弹冠。
天家此日多新政,圣代何人许素餐。不见太平兴国世,华山犹自隐陈抟。
注:召尧二字前有山字
秀秋雨后与友人姚赤子步沙邱作
知君应有故乡愁,携手闲行眺野丘。草色雕残九月雨,雁声冷叫一天秋。
低看滹水流红叶,回首台峰早白头。此景不堪多怅望,从今休说再来游。
三峡水声
夜静水潺潺,愁人竟不寐。日在峡中居,闻声不知味。
霞光晚照
白屋变丹崖,青袍依金屋。日夕不下楼,坐见红云复。
烟色早凝
复屋似平湖,抹林疑素练。鸟啼山客眠,楼高谁复见。
碧天高鸟
平生恶凹下,只喜高楼好。岂知楼上人,还羡天边鸟。
绿树啼莺
已破辽西梦,还惊上苑花。建章宫不远,百啭向京华。
群山夕烧
咋惊烽燧至,转疑磷火多。四山光闪烁,静听有樵歌。
苏轼,白居易等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巡抚的职务高于知府。
1、知府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2、巡抚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扩展资料:
在明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为正三品;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从四品。不过不久就将所有知府均改为正四品。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
明中期以后,巡抚逐渐取代布政使成为一省之行政长官,布政使品级由正二品降为从二品,进而知府也由正四品改为从四品。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通塞、事务繁闲、人口多寡、路程远近、案件多少、民风顺劣,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省会或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
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虽然都是正四品,但是简缺和中缺一般给初次当任知府或当任知府时间不长的官员,尤其初次任职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正式任职三年,而是由督抚奏请朝廷,署理知府职务一年;要缺和最要缺则给当任知府很有经验的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巡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府
没有姓吴的。如果看到有姓吴的,那是小说中虚构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知府,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冠军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最赚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