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宁远城(明广宁城位置)

2023-01-31 11:30:32 体育资讯 ssrunhua

努尔哈赤兵败的宁远城在什么地方?

即现在的兴城古城.

兴城县志载历史上兴城这个名称最早的纪录在辽代,辽圣宗统和八年(公元990年)设兴城县(治所桃花岛郡今钓鱼台街道海口),这是兴城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那时与许多同命运的小城一样默默无闻,直到了凤阳出来那个朱皇帝的时候,开始著名的"汉墓唐塔朱打圈"大修各地城池堡台以做防御,明宣德三年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题奏兴建,割锦州、瑞州之地,于曹庄、汤地之北设宁远卫所修筑宁远卫城,就是宁远这个称呼最早的来历。(后于1915年因与湖南、山西等地宁远重名改回称兴城。)并于同年得到批准,是年即进行施工,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成了分内外城的宁远城,大约外城位在各内城门外一里,此当合内城周长五里外城周长九里之说,外城门四座:东为安远,南为永清,西为迎恩,北为大定。内城门四座:东曰春和,南曰延珲,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都督焦礼,后于城内修建街道,建成钟、鼓二楼。但这可不是督师的宁远卫,它在百年后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二十八日内外城均毁于大地震。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8年),女真族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发动叛乱攻明,四十七年三月,萨尔浒之役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天启元年三月,沈阳、辽阳俱被后金攻陷,后金尽有辽河以东之地,明廷震撼。

袁崇焕,清人所编明史(主编大人即那个大辫子清宫戏康雍屁股后面少不了的张廷玉)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袁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焕来到宁远卫从此与兴城有了不解之缘,这年二次筑宁远城已先开始,但负责筑城的辽西兴城籍大将祖大寿消极怠工。督师与蒙古名将满桂到宁远后,祖大寿就象变了一个人,我辈以小人之腹度当年督师君子行,关外人素不喜南方人时至今日仍如此,而南北互轻也算自古以来的偏见,以后来在督师入狱,袁崇焕的门人程本直请命同死时所言:"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 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 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 也。"自古关外汉子只佩服顶天立地的热血男儿,督师被囚辽东的将吏士民天天有人到督辅孙承宗府第号哭鸣冤愿以身代,义士何之璧率全家四十余口人,请愿顶替袁崇焕坐牢。由此可知督师所得关外民心军心,这也许是那皇帝最怕的。反正祖大寿从此之后成为袁崇焕膀臂,刀剑丛中浴血厮杀先不提,袁崇焕坐牢祖大寿不惜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几代刀箭丛中浴血得来的官阶赠荫换取袁崇焕的性命。单就凭这个我也尊敬他,得友如此还当何言。虽后人对他日后降清颇为不齿,可有些东东站在干岸上看汪洋一片的容易,设身处地泡在水深火热中何其难,而今天兴城人还躲躲闪闪的不敢承认他是兴城人更为可悲。

袁崇焕到宁远城后划定建设规范,城墙高三丈二尺,城墙垛口高六尺,城墙基址宽三丈,城墙上宽二丈四尺,城墙四角筑炮台凸出于城角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城内布置以各门为轴建"十字形"道路,十字形大街中间有鼓楼一座为战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晓更辰所用,察院行台、参将府建在城内东南。按察兵备司设在西北(即永和街北),城外有护城池一周。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督工修造,集四万人之众人人尽力一年时间便修筑完工,至此宁远卫城遂为明末关外重镇,当时史载有兵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视宁远城为一片乐土。

天启五年十月,魏忠贤党人高第代替孙承宗为辽东经略,这个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家伙,尽撤关外各城守御,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全部撤入山海关,抛弃了粮食十余万石,辽西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袁崇焕极力反对不得后怒言:"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后金汗努儿哈赤见有机可乘便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率十三万后金军号称二十万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二十四与二十五日接连围攻宁远。兴城县志载:明兵制卫城屯驻五千六百人,明宁远驻军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宁远佐参将、宁远备御各1人,马军3580人,步军2635人,屯田军225人,盐军68人,炒铁军49人。宁远佐参将领兵1357人,宁远备御领兵3423人。境内屯兵计城堡13座,驻军11284人。腹里接火台26座,了守官军75人。故其时袁崇焕总共集有可用之兵不会超过二万人,袁崇焕集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兵备副使毕自肃,督屯通判金启倧等将士刺血为书誓死固守宁远城。后金军攻至宁远城下,袁崇焕守南门一声令下城上矢石如雨大炮轰鸣双方苦战,恶战中宁远四周十余里城墙墙脚被后金军毁伤,城墙被撞垮了一丈余袁崇焕裹伤亲搬木石堵塞缺口,关宁健儿人人奋勇,后金军死伤惨重士气大落,城头上红夷炮击伤后金汗奴儿哈赤,毙杀后金牛录额真十余人,血战三日,后金军损失惨重无法再战,被逼不得不收兵,袁崇焕率明军取得"宁远大捷",亦是明与后金交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奴儿哈赤在回师途中叹道:"我自25岁领兵打仗以来,从未吃过败仗,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恼恨在心中伤势一直未愈悒悒不自得,八个月后在沈阳四十里处叆鸡堡疽发于背而故去,时年六十八岁,奴儿哈赤一生唯独打了这一个大败仗,当是纵有千江水难洗今日羞,清人在《明史》中哀叹:"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奴儿哈赤子四贝勒皇太极继后金汗位后决心血耻,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皇太极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十五万大军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袁崇焕部下大将赵率教,袁崇焕派祖大寿、尤世禄带领四千精锐关宁铁骑包抄后金军后路,又遣水师攻其东路以为牵制。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关宁铁骑奋勇死战,与皇太极后金军精兵大战三场胜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亦是战战必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日日有战激战之烈不亚当年宁远大战。皇太极无奈转而去攻宁远城,后金军曾败于宁远城多有忌惮,后金军前锋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胆怯停滞不前,二十八日皇太极下令总攻意欲击破城外明军关宁铁骑直逼城下。袁崇焕令满桂,祖大寿率关宁铁骑在城南二里列阵,总兵孙祖寿、许定国、尤世威沿壕布阵,阵后城墙下环列火器,皇太极欲用计佯败诱明军出击而后起伏兵围攻,但为袁崇焕识破守垒不追反令皇太极徒劳一场只好回军而战,两军城外恶战,袁崇焕亲临城上督战大鼓士气,蒙古族名将满桂虽身中数箭犹力战不退,而祖大寿、尤世禄统兵回击清兵后路,城上明军健儿以红夷大炮援助关宁铁骑,击毁后金汗皇太极东山大营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毙杀后金军甚众。后金铁蹄前关外的健儿们知道身后自己拚命护卫的是什么,高堂父母娇妻爱子,还有那份来之不易的家园。不会有人后退的,那一刻明末最强的军队诞生了----关宁铁骑!后金军关外无敌的神话打破了,"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成了过去。

自万历四十五年(1618年)明与后金在抚顺首战后明军屡战屡败,前次宁远大战袁崇焕还只能据城而战,而如今双方终于可以又在野战中一较高低了,明军找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后金汗皇太极百般无奈下忍痛撤军,又在想捞一把的锦州再次合围战中受挫,七月彻底败回沈阳。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此战中后金军伤亡惨重,明军捷报称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浪荡宁古贝勒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官名,统兵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官名,统兵三百人)三十余人。而后金纪录中则称皇太极的叔伯弟弟济尔哈朗贝勒,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廉贝勒和瓦克达身负重伤,大将觉罗拜山,巴希等在锦州被射杀!后金军上下胆气尽丧。督师给朝廷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合马交锋,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枪,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臣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历史不做假设否则袁崇焕至少可以宁远城为据,以关宁铁骑出则越大凌河收复失地,退则保宁锦一线待机而动。可惜历史不给袁崇焕这个机会,宁锦大捷后袁崇焕为魏忠贤斥为“不救锦州为暮气”贬回了故乡东莞。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六月,朱家换了新当家人后,万岁崇祯将九千岁魏忠贤做掉送下了地狱,崇祯元年(公元1628)四月,皇帝加了督师官衔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加太子太保,赐上方宝剑,袁崇焕才又回到宁远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天聪3年)十月二十六日,后金军避开了坚固的宁锦防线,分三路向蓟镇喜峰口明军发动突袭,突破长城大安口、龙井关入塞,二十七日皇太极亲率主力攻破红山口入塞。三十日后金军合围了北京的最后门户遵化,袁崇焕派赵率教率援兵急救却不幸中伏血战阵亡,袁崇焕得报京师告急昼夜统兵疾行入关,两日一夜,急行军一百五十里,离开宁远城后再未回来。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率兵在北京广渠川外与后金军展开一场血战。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力厮杀使后金军屡战屡败,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逮捕入狱,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袁崇焕无子,抄没家中亦无余财,袁崇焕时年四十六岁。明朝名将满桂、赵率教、孙祖寿等多人亦在此战中先后战死。

明人杨士聪《五堂荟记》称:"袁既被执,辽东兵溃数多,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封疆之事,自此不可问矣。",清人《明史》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载袁崇焕人生的最后一刻中称:“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而那位袁崇焕的门人程本直,写了一篇《漩声记》为袁崇焕辨冤,并且四次诣阙抗疏无效,愤而请与袁俱死:"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浑身担荷、彻里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此所以袁公值得程本直一死也。","予非为私情死,不过为公义死尔。愿死之后,有好事者瘗其骨于袁公墓侧,题其上曰:"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则目瞑九泉矣。"崇祯成全了他顺手把他也杀了。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袁崇焕早年为祭被朝廷冤杀传首九边的名将熊廷弼,愤笔而下的这首诗也成了自己的真实写照,令人为袁崇焕千古依旧垂泪不已。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其后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以宁远城为基地,为抵御后金在这宁远城周边纵横驰骋了十多年,也屏护了大明江山十多年,袁崇焕曾称"宁前金汤二百里,但北负山,南负海,狭不过三、四十里",宁远城像只钉子牢牢的钉在后金的咽喉,直至1644年3月明军吴三桂因李自成军攻入北京而主动放弃宁远城入关,宁远城才为后金两代大汗梦想了几十年后所拥有。袁崇焕的辽土养辽人辽人守辽土之策,先辈辽人为家乡父老为袁崇焕的赤诚肝胆做到了,只惜天不遂督师愿,当时被评价为"明用之善,则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的"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和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却为他人所用,关宁铁骑横扫天下饮马他乡而再未归,成就了他人另一段历史令人扼腕。

网上一位名家写到对当时宁远城的评价:“以宁远与锦州为核心的宁锦防线的完成.这道防线成了后金的恶梦 ,它正好卡住了后金进关的脖子.虽然后来后金找到了从蒙古迂回入塞的道路,但是由于宁锦防线卡住了后金最关键的交通线,而蒙古一路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因此尽管后金军几次成功的入塞,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撤回.宁锦防线一天在,后金就一天不能向关内扩张!实际上,皇太极的整个生涯,贯穿始终的就是如何去突破这道宁锦防线,但即使后来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终皇太极一生也只是攻下了锦州而已,更坚固的宁远依然巍巍挺立!直到李自成向北京进军,吴三桂放弃宁远内撤,清军才得以占据了那座让两代大汗痛心疾首的宁远城.而后,又是机缘巧合,吴三桂借清兵,清军又不战而通过了山海关,这样几十年的心愿才终于得以实现.而清军一旦突破了山海关--宁锦防线,立刻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了全中国,无可阻挡!由此更可见宁锦防线作用的巨大,而它所承受的压力又是多么的沉重! ”

明朝末年,宁远一战争议到底在哪?

1622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后,又相继拿下明王朝的辽阳、沈阳两处军事重镇。

大明王朝的所依仗的狭隘的辽西走廊受到严重威胁。

外围据点尽数崩塌,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努尔哈赤只要打穿辽西走廊,明王朝的北京城将岌岌可危,辽西走廊这条军事战线就像是王朝的生命线,万不可失。

这一年,朝廷派遣王在晋总督关外战事,负责防守辽西走廊。

王在晋进抵山海关之后,准备全面扭转局面,重新部署山海关的防御部署。

当时这条辽西走廊处于啥状态呢?

辽西走廊外围近似扇形的防御区中的大多据点几乎被全部拔除。

山海关城的防御争议大家也都是围绕在单点防御,还是单线防御的问题上。

防御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兜子里没钱。

明朝末年朝堂的财政濒危,裤兜子比脸都干净,要是有钱,最佳的打算仍旧是单线防御,而不会选择对山海关这个单点进行防御。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单点防御和单线防御的优劣性:

单点防御:

这套仅防守山海关的防御王朝,是王在晋抵达辽西走廊之后,想到的最佳方案。

其实说是单纯的单点防御也不对,王在晋怎么防御呢?

他将主力安置在山海关城,然后在山海关八里之外的山坡上构筑营寨,作为前沿防御据点。

说实话,这些构筑在外围的临时性的防御据点压根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更多的时候是摆设。

王在晋的防守方案在于能够节省朝廷的开支,可用于扩充兵员,也可以集中所有的精力防御山海关。

但又没有想到,万一山海关破了呢?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怎么守?

单线防御:

单线防御一直是袁崇焕想要尽力促成的主动性防守方案。

他想要在山海关200里外的地方死守宁远城,阻止努尔哈赤逼近山海关。如果宁远城城破,大军还能够撤到山海关继续防守。

如果不破,多点防御始终要优于单线防御。

可是,袁崇焕的这套方案费钱呐,谁来出钱呢?

两套方案都有道理。

几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手持匕首朝你冲过来,你是愿意穿一层盔甲和他干仗,还是愿意直接和他开撸呢?

穿盔甲,可能你拿不出那么多钱,拿出来也可能是背负了高利贷,对撸即便活下来也有可能无法生活。

可不穿外层的那套盔甲,你又可能直接被秃噜皮。

怎么选,怎么做?

我们以上帝的视角来看,都可做,也都不可做。

至于谁对谁错,一直没有答案。

王在晋和袁崇焕在防御问题上闹矛盾,朝廷又派了兵部尚书孙承宗前去山海关调和。

孙承宗抵达山海关之后,朝着辽西走廊逛了一圈,感叹道,还是袁崇焕有高见。

他力挺袁崇焕,同时将战线更加激进的推进,分兵扼守前沿要地。

但是,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朝堂中的袁崇焕开始状告孙承宗,一招黑虎掏心让天启皇帝将孙承宗召回朝廷,重新派遣高第继续管辖山海关一带的军政。

刚刚到任的高第完全承袭了王在晋的那套防守方案,马上下令,全军后撤,固守山海关。

什么玩意的单线防御,还是单点防御靠谱,朝廷哪有那么的金子供你们挥霍!

袁崇焕你赶紧给我撤回来,一刻也不能停留!!!

袁崇焕勃然大怒,又毫无办法,只能折中选择,放弃锦州一带的防御据点,选择距离山海关更近一点的宁远城。

1626年,努尔哈赤带领着十一万大军朝着辽西走廊杀了过来。

努尔哈赤抵达宁远城之后,将帅帐直接安置在了宁远城和山海关的中间,断绝山海关方面的防御,让宁远城变成了一座孤城。

其实他想多了,即便他不隔离,在山海关的高第也没准备驰援袁崇焕,你自己想死,我有什么办法?

我让你后撤到山海关城内,你自己不听呐!

努尔哈赤下令攻城两日,宁远城仍旧岿然不动,反而自己还受了重伤。

努尔哈赤转而攻打毗邻宁远城的觉华岛,这里屯驻有大量的粮草,袁崇焕此前为了防止努尔哈赤突袭这里,已经让人挖掘冰块,隔绝了觉华岛和宁远城的联系。

谁知道,天气酷寒,河水很快冻结,后金骑兵顺利突袭觉华岛,岛上七千多士兵几近残灭,所有粮草被全部焚毁。

随后,努尔哈赤宣告撤军,结束了这一次的恶战。

宁远城防御战,宣告彻底结束。

这是明王朝自从萨尔浒战役后,明军在战场的被动防御中取得的唯一一场胜仗。

七年的打压,多屈辱,多恶心。

这就好像一直苍蝇在脸上一直嗡嗡嗡,可是七个小时了,你就是逮不到他,也拍不死他。

够恶心,也够烦人。

这场战役不算是什么大胜仗,却是里程碑意义的挫败仗。

大明宁远城(明广宁城位置) 第1张

宁远大捷为什么是大明朝最后的荣光,宁远大捷发生了什么?

提及袁崇焕,作为其成名之战的宁远大捷是始终绕不开的。所谓宁远大捷,指的是明天启六年发生在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一次攻防战,努尔哈赤率军攻打由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持续两日未克北返。

明朝单方面称这次保卫战为宁远大捷。后世以讹传讹,不少人认为此战袁崇焕歼敌近两万人,间接击毙努尔哈赤,更有擅写抒情散文的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大明最后的荣光”,认为宁远大捷为大明王朝续命十八年。

然而,抛开那些打着科普的幌子实则只是主观称颂袁崇焕的历史抒情散文诗,静下心来研读史料,不难发现,所谓宁远大捷,不过只是明朝为了鼓舞士气,所发起的一场造神运动罢了。

坚守宁远,难度不高

拜影视剧所赐,我们总是觉得攻破一座城池,固然十分惨烈,但是难度不高。往往几百士兵扛着个长长的梯子跑到城墙底下,然后顶着滚木雷石蚁附攻城,爬上城头一番厮杀就破城了。

事实上,在炸药以及重炮出现之前,冷兵器时代正面强行攻破一座坚城的难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诸葛亮二次北伐时,陈仓之战,三万蜀军进攻由郝昭驻守的陈仓城,而郝昭手底下只有一千多兵马,兵力对比大约二十比一,结果相持二十多天,诸葛亮无功而返;纵横天下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被军事力量孱弱的南宋生生阻挡在襄阳城下六年之久,不能前进一步。

对于攻防战的认知,纸上谈兵的袁崇焕只停留在“兵法有进无退”这个层面,然而两千年前的《孙子兵法·谋攻篇》就曾明确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其实古代攻城,多半都是借助内应开城,比如努尔哈赤之前攻陷开原、铁岭等等;或是借助天灾以及人为天灾,例如纵火或者水淹。真正正面攻防极少,往往都是围而不攻,要么围点打援,要么围城以求守城一方困毙。“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是很有道理的。

具体到宁远之战,袁崇焕统兵两万,努尔哈赤手下兵力也不过是六七万而已,可以说,凭借这个兵力对比,只要没有内乱,封死四门,顶住努尔哈赤两天的攻击,根本没有什么难

关于宁远大捷的杀敌战果,有两个谣传:一是击毙或是击伤努尔哈赤,二是斩杀后金军队一万七千余人。

我们先说努尔哈赤之死。袁崇焕自己报功的奏章上没有提,后金方面也没有相关的记载,不知“红衣大炮击毙努尔哈赤”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可能出于蓟辽经略高第奏报,炮毙一个“大头目”,敌人用红布包起来抬走了,而且边走边哭;也有可能是明人张岱记载的,红衣大炮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

然而无论如何,击毙努尔哈赤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明确史料可以证明。可能后来有人也意识到了这个牛皮吹大了,毕竟宁远之战之后几个月,努尔哈赤本人还亲征蒙古,接见使者。于是,击毙变成了击伤,然而这个说法依然经不起推敲。

宁远城的红衣大炮现在依然还在那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实地去参观一番。这种火炮发射的是实心弹,那么后果无非就是两个,要么毫发无伤,要么打个稀巴烂,又不是后世的开花弹,没有弹片,何来击伤?

于是,造谣者又退了一步,说是因为没有攻克宁远,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活活气死的。总之无论如何,要让努尔哈赤的死和袁崇焕挂钩,也算用心良苦。然而,想想努尔哈赤生平,年轻时候吃过的苦,如果气量真的如此狭窄,恐怕他连“七大恨”都来不及说,就已经气死了。

再说杀敌数量,无论明朝还是后金,官方记载虽然有些出入,但是基本差不太多,都是三五百人,袁崇焕上交二百多斩首。然而不知何时起出现了一个“一万七千人”的惊人数字。

认同这个数字的人,大致出于两个理由,一是推测。毕竟红衣大炮对着人群里轰,动辄就是“糜烂数里”甚至“数十里”,杀敌数量怎么会只有区区几百人?第二还是推测,努尔哈赤号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么究竟区区几百损失,何至于让他退兵呢?肯定是兵力损失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努尔哈赤才会无奈退兵。

其实两点可以合并反驳。在攻城时,骑兵的作用是凭借速度进行抛射,压制城头敌军,攻城工作最终还是要步兵完成的。然而步兵攻城是需要器械的,比如偏桥、鹅车、对楼等云梯类工具。宁远之战只持续了两天,就地打造的话,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的。

因此,努尔哈赤确实是进行了围城,应该也做了攻城的尝试,但是绝非孤注一掷,誓要破城。等到知道自己需要的粮草不在宁远,而在觉华岛,于是努尔哈赤就放弃了。如此一来,守城方无法主动杀敌,攻城方无意拼死一战,那么明军实际杀敌数量能有多少?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