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宁王(大明穿越之宁王 小说)

2023-02-04 9:07:25 体育资讯 ssrunhua

明朝宁王朱权详细经历?

详情点击

朱权(1378年5月27日—1448年10月12日),字臞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自号南极遐龄老人、臞仙、大明奇士,原籍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参与过“靖难之役”。朱元璋第

十七子,齿序第十六子,卒谥献,又称宁献王。

洪武十年五月(1378年5月),朱权出生于金陵(今南京),是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母为杨妃,自幼聪明好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权15岁时,太祖朱元璋为防御蒙古,封十七子朱权于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与燕王朱棣等王子节制沿边兵马,称宁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即开始对他的叔叔们进行削藩行动。次年,即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前,曾到达大宁胁迫朱权出兵相助,并许以攻下南京后,与他分天下而治。建文四年六月,即1402年6月,燕王进军金陵,夺取政权,随即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朱权恃“靖难”之变有功,颇骄恣。成祖即位后,只字不提分治天下,且将宁王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朱权时年25岁。

朱权是明代*的道教学者,修养极高,被改封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托志冲举,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结交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朱权于南昌郊外构筑精庐,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

大明王朝宁王(大明穿越之宁王 小说) 第1张

历史上明朝宁王是怎么死的?

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举兵造反,声势浩大,不过很快就被王守仁以少数兵力镇压下去。宁王被处决,宁府撤藩。

宸濠之乱中国明代宗藩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起兵争夺皇位的叛乱事件。宸濠系朱元璋第17子朱权后裔,弘治十年(1497)袭封宁王于南昌。正德九年,宸濠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恢复已裁撤的护卫,畜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武宗,以取得皇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宸濠之罪行,武宗因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宸濠得知消息后。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七月初,又以其部将守南昌,自率舟师蔽江东下,攻打安庆,欲取南京。汀赣巡抚 、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举兵勤王,会齐各地军兵,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闻讯,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叛军败退八字脑。二十六日 ,明军以火攻,宸濠大败 ,将士焚溺而死者3万余人 ,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明武宗仍自率万余官兵南下,以亲征为名南游作乐,直到次年十二月,武宗才班师回通州(今北京通县),并在此处死朱宸濠。

明朝的宁王是谁

明代宁王简介这里所说的明代宁王,就是明朝的朱宸濠,宁康王的庶子.初封上高王.因宁康王没有嫡子,他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袭封宁王。

明朝带兵造反的宁王被谁镇压了,具体过程,带兵多少。

被王守仁镇压了。

正德十四年,明武帝朱厚照西巡归来后,又欲下江南,并周游天下。于是,怀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是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

七月初,又以其部将守南昌,自率舟师蔽江东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帅舟师下江,攻安庆,欲取南京。

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举兵勤王,会齐各地军兵,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闻讯,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叛军败退八字垴。二十六日 ,明军以火攻,宸濠大败 ,将士焚溺而死者3万余人 ,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

扩展资料

王守仁主要成就

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宸濠之乱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