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姓名(杨靖宇姓啥)

2023-02-09 16:39:55 体育资讯 ssrunhua

杨靖宇的一生发生了什么?

杨靖宇,本姓名为马尚德,河南确山人。他是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青年时代,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发动农民在确山举行秋收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在斗争中,成长为有勇有谋的群众领袖。1929年,为了支援东北的革命斗争,他先后被派到抚顺、哈尔滨等地开展抗日斗争,曾多次坐牢受刑,磨炼成坚定的革命意志。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走上了武装抗日的道路,先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在林海雪原、冰天雪地里,他率领抗日将士与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成为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长期艰苦的生活损害了他的身体,但他和战士们在一起,仍然乐观的生活,坚持着斗争。

1940年,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日寇发现,在树林中与敌人周旋了几天。2月23日那天,在敌人的包围下,他边打边走,打死打伤20多敌人,最后壮烈牺牲。敌人解剖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胃里是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日军头目也不得不惊叹:“杨靖宇,中国的英雄!”杨靖宇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千秋万代教育着中国人民。

杨靖宇的真实名字是什么

原名马尚德,号润生,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领导过1928年的刘店暴动,1929年春天来东北后,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8月入狱,1931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

杨靖宇姓马不姓杨,马继志讲爷爷牺牲前吃棉絮:我试过,咽不下去

在日本关东军的战史里,有这样的一份战斗记录:

这个被日本人称为“顽强的敌人”,就是“铁血将军”杨靖宇。

杨靖宇是唯一与毛泽东、朱德并列当选为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名誉主席团委员的中共党员。

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的事迹从他的家人说起。

1942年春,一天,在鞭炮声中,18岁的方绣云嫁到了河南省确山县偏远的李湾村,成了村东头马家的儿媳妇,丈夫叫马从云,婆婆叫郭凤。

方绣云来到马家就没有见过公公,只通过丈夫的口中得知公公的名字叫马尚德。十几年前离开李湾村后音信全无,外出具体干什么她不知道,婆婆自己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另有隐情不告诉她,她也不好问。

他走后,只有小脚的婆婆一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在婆婆的苦苦企盼中,一双儿女也慢慢地长大了。

每到黄昏,郭凤总会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院门口,痴痴地凝望着村口那条小路,当年,丈夫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出去的。望眼欲穿的心情也只有苦等的人才能体会。思念与牵挂的苦,就像生命被抽丝,一分一秒的时间里,神经被扯得生疼,却等不来想要的结果。实在太想念了,郭凤望着院中丈夫亲手栽下的那棵槐树,亭亭如盖,就像丈夫高大的身影。一月月,一年年,树叶随风飘扬,绿了黄,黄了又绿,却始终没有丈夫的一点音信。

马尚德是何等人物?为什么离开妻儿出走?去了哪?

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一个农家院里。

5岁丧父,母亲带着马尚德和妹妹同祖父、叔父家一起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马尚德每天跟着大人出山劳作,牵牛犁地、挑水打柴。艰难的生活铸就了他骨子里的坚韧吃苦精神。

母亲张君是一位非常识大体的妇女,节衣缩食供儿子读书。

1923年,18岁的马尚德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毅然参加了革命活动。

后来他被党组织派回到家乡确山县从事秘密农民运动,公开身份是李湾村小学教员。

邻村姑娘郭凤利用到李湾村姑妈家串亲之机,不时到马尚德任教的教室窗外听这位英姿挺拔、浓眉大眼的教员讲课。天长日久,在里面讲课的马尚德也发现了隐身窗外的俊俏少女。

1926年,他们喜结连理。次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取名马从云。1927年5月,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马尚德等人发动了刘店秋收起义,农民革命军在刘店镇一带镇压土豪劣绅,发动群众进行分粮抗捐斗争。

这位农家女子惊喜地发现,她仰慕的马尚德,不止是教书育人的先生,原来早就是百姓中威望极高的共产党人。是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大事的人。

在白色恐怖的年月里,丈夫整天不在家,郭凤为他提心吊胆,也为一家人的安全忧虑。特别是马尚德到大别山组织游击队后,妻子心里的忧虑就愈加增强了,她感到心爱的丈夫有一天会远离她和这座槐树小院。

1928年,女儿刚刚出生第五天的夜里,马尚德忽然带着满身的寒气回来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女儿,望着孩子稚嫩的脸 ,再看看熟睡中的儿子。他万般不舍地对妻子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也许几年也不能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妻子听到这样的话发怔了,心里一阵难受,那时她才22岁,丈夫于她来说是家里的一片天。儿子1岁多,女儿出生仅5天,丈夫走了家里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她知道丈夫出去是要干大事,现在世道人心难测,出门在外,怎能不让人揪心。她一夜无眠,天微亮,马尚德告别了妻子,抱了抱儿女,亲了亲他们,便狠下心,匆匆地走了。那年,马尚德才23岁,一直到后来化名“杨靖宇”的他在东北抗击日寇,壮烈殉国,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马尚德离家一年后,郭凤年迈的婆婆张君就因病去世了,从此这座小院变得越加寂寥。战争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怎么活啊!反动派时不时把她拉去审讯:“马尚德去哪了?有没有消息?”为了躲避敌伪的纠缠,她带着儿女东躲西藏,害怕连累亲戚家,郭凤只好到远处逃荒要饭,仍不放心的她有时把儿子打扮成女孩。风雨飘摇,吃尽了苦头。

一直盼到1945年日本投降,儿女也长大了,马尚德仍杳无消息。现在革命胜利了,丈夫该回来了,为什么还是没有音讯呢?会不会凶多吉少,这样的日子更加的煎熬了。才40岁的郭凤等不下去了,1946年9月13日,郭凤在弥留之际,手里死死地攥着丈夫唯一的一张照片,对守在身旁的儿女和儿媳方绣云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的爸爸也该回家了,18年了,他不想家吗?我见不到他了,你们见了他要对他说:这些年来我们全家都在想着他啊!”这时的郭凤哪里知道,她日思夜想的丈夫早已牺牲在白山黑水之间。

解放大军南下的时候 ,路过杨靖宇的村庄,他的儿子和女儿拿着父亲的照片到处询问:你们有谁认识我父亲马尚德吗?所有的回答都是摇头不知。没有人会知道,马尚德就是在东北牺牲的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

那年马尚德离家之后,他被党组织派赴东北工作。

1931年4月下旬,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在沈阳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第一次见到杨靖宇。他回忆说:

在哈尔滨地下工作的同志印象中,他经常穿着件灰布大褂,那件大褂早就变得又旧又破了,脚上的鞋经常是‘张嘴’的。哈尔滨的冬天,风刮在脸上像刀削般生疼,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啊!马尚德却经常光着头在老北风里行走!吃得可就更差了,那时,地下工作的同志每人每月九块‘哈大洋’(每块哈大洋值伪币十二角),哪里还谈得上吃什么大米白面,吃得上粗粮就算不错了!可他仍然是笑嘻嘻的,眼神总是充满着坚毅的光,好像革命明天就会胜利似的。”

杨靖宇说:“我们现在不能吃好的,吃好的也得20年以后。现在也能吃好的,那就叫日本和满军的东西才能吃。我们吃老百姓好的,满军、胡子和日本军也吃,那老百姓怎能行呢?这样老百姓就更苦了。”

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忆他在1932年初第一次见到杨靖宇时,这样描写:

在革命的生涯中,杨靖宇从来没有聊起自己的家庭,他没有向人述说自己心中的牵挂,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那时的战士很多情形和他一样,离开父母,离开妻儿,为了中国老百姓的胜利,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1932年马尚德奉命到吉林磐石市代理游击队政委,接替受伤返回哈尔滨治疗的杨佐青工作。杨作青的群众基础特别好,马尚德代理杨佐青工作的同时,用了他的姓氏,游击队内部称他“杨政委”。

“杨政委,杨政委……”参谋长从外面进来。那时部队里的士兵有一半都是朝鲜族人,朝鲜语“杨政委”发音与汉语“杨靖宇”非常相近,马尚德一拍手,好名字啊!“靖宇”者平定乱邦之意也。以后,我就叫杨靖宇吧!”

从此,“杨靖宇”这个响亮的名字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一起,在战斗里成长,在战火中辉煌。

1934年2月21日抗联成立总指挥部,杨靖宇挂帅。

据说身高1米93的杨靖宇,顶天立地,行径在东北的大山里面。行军时,同志们走得挺累,司令总是乐呵呵地鼓舞大家前进,从来没有见过他发愁的时候。他说:“不要低着头走,这样越走越累,要看着前面走,看着对面的山头,山上有树,下面有水,这不是像一幅山水画吗,这样,就会不觉得累了。”

杨司令从不骂人 ,急了时就说:‘岂有此理!’说这句话时,口气不同于往常,分量就重了……

1934年11月,杨靖宇联合南满多支抗日武装部队,在东北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任军长兼政委。这支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队伍,在辽阔的白山黑水间吹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风搅雪。

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抗联队伍与围剿的鬼子遇上了,杨靖宇的队伍带着鬼子汉奸兜圈子。五天五夜转下来,两支队伍之间总是隔着5里远。第六天晚上,杨靖宇带着一支队伍悄悄下山,出其不意地转到鬼子屁股后面,钳住了鬼子后勤保障部队。

队员们乐开了花,一排十二辆大车,满满的全是给养,扯开油布,露出白花花的大米白面,整扇的猪肉……还有两大车烧酒!杨靖宇让战士们把大车押回驻地,让大家吃了一顿大米干饭、猪肉炖粉条子。几个队员摸着油光光的嘴,走到装酒的大车旁,可怜巴巴地望着杨靖宇:“大冷天喝点烧酒暖暖身子,该多惬意啊!”

“大米,白面,大家可劲儿吃,酒我要留给鬼子。”他下令把汉奸运输兵放回。运输兵没命地跑回去报告鬼子队长池田一郎,老鬼子一听气炸了肺,命令队伍立刻出发围剿抗联。

鬼子的队伍追上来后,杨靖宇命令队伍带好给养立刻转移,唯独扔下两车烧酒。鬼子几天几夜缺吃少喝,都快饿疯了,一窝蜂似的扑向大车,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

“哒哒,哒哒哒……”枪声突然响得如爆豆一般,抗联队伍杀了个回马枪。鬼子们傻眼了,他们醉眼迷离,站不起身,只能任人宰割,绝望的池田一郎剖腹自杀。

足智多谋的杨靖宇,给鬼子摆下迷魂阵,用两大车烧酒,轻松俘虏了300多个鬼子、200多个汉奸。

在东北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山林里,杨靖宇带着他的部队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战斗,为党的东北抗日做着卓越的贡献。

一些非党领导的山林武装经不起艰苦考验纷纷瓦解和叛变,杨靖宇率部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

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日军又展开封锁和“讨伐”。部队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自己带60余人东进,50天打仗40多场。因参谋程斌等人叛变使行踪暴露,激战后他身边只剩两人,被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

1940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时牺牲。2月23日下午,杨靖宇只身一人来到濛江县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他已经孤身一人与敌周旋了5天5夜。粒米未进,体力支撑不住的时候,就揪一点衣服上的棉絮,就着雪往嘴里咽。饿得实在站不稳了,就靠在树旁,扯一块树皮下来,把外面的一层老树皮扒掉,吃里面绿色的部分。脸上带着冻伤,衣服、鞋子都很破旧。他在这里见到几个打柴的,就同他们攀谈起来,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拿出钱请他们帮助买些粮食和一双棉鞋。

一个打柴人劝杨靖宇向伪满投降,杨靖宇回答说:“ 我有我的信念,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

杨靖宇有胜利的希望吗?一点也没有, 打到最后此刻只剩他一个人了 。

打柴人答应给杨靖宇拿来粮食和衣物。但他们当中有一个叫赵延喜,是个伪排长。回到屯子里,立即向敌人告密。不大工夫,敌人“讨伐队”开来,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把杨靖宇包围在三道崴子的树林中。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向他喊话对他诱降

他用沙哑而高亢的声调说:

经过20分钟激战,下午4点30分,杨靖宇被叛徒张奚若用机枪击中胸膛……距离他2月26日35岁的生日还有3天。

历史 在这一刻落下了沉重的泪……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回忆录:

在日军的史料中记载,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说:

他说对了,像杨靖宇这样的英雄何止十个百个,千万个,所以,日本终究会完蛋。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兴建东北烈士纪念馆时,杨靖宇的出生地还没搞清楚。当时能找到的只有一张发黄了的杨靖宇履历表,上面依稀可辨地记载着: “马尚德,河南确山县人,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

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杨靖宇抗联时的老战友冯仲云等人来到河南确山县 找到了杨靖宇老家,把正在吃饭的马从云仔细打量了许久,他们激动地说:“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杨司令的后代!”

当时,方绣云和丈夫都愕然地怔在那里,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马尚德早就改了名字,更没想到就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当夫妇听到父亲的老战友冯仲云,讲述父亲1940年在长白山密林深处打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的事迹时,他俩痛哭起来,没想到父亲会死得那么惨烈。

在马家中,仅存一张少年杨靖宇在开封读书时的照片。为了保存这张照片,郭凤曾把它藏在墙缝里,逃亡的时候缝在女儿马锦云的衣服里。目前这张照片保存在驻马店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内。

1953年,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和女儿马锦云带着家里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了“父亲”。从1928年马尚德离开家到这时已相隔25年,当初离家时,马尚德年仅23岁。儿女再次见到的父亲是装在玻璃容器里的,被日本人割下来的头颅……亲人们抱头痛哭。

1958年2月23日,大雪纷飞,马从云、方绣云夫妇来到吉林。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他们看到了父亲牺牲时背靠的那棵粗壮、挺拔的松树,山上仍然可见日军留下的圆碉堡,以及被炸倒在地上的红松树,它们默默地见证着那场激烈的战斗。走时,马从云从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带回去一块桦树皮,至今仍被方绣云老人珍藏在柜子里,她看一次掉一次泪。

杨靖宇唯一的儿子,在37岁那年,因病早逝。儿媳方绣云一手带大了几个孩子,杨靖宇孙子孙女5个兄弟姐妹的名字当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

一块桦树皮,这也成为了全家的“传家宝”。 马继志讲爷爷牺牲前吃棉絮,哽咽着说:“我试过,咽不下去……!”听者泪目。

如果那天将军能够吃上一顿饱饭,如果能有药品包扎一下淌血的伤口,如果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再休息一宿,或者没有叛徒,情形会不会不一样呢?他是不是就不会牺牲,能不能看到成立的新中国……

物换星移,杨靖宇三个字,像金子一样的名字,闪耀在我们的心底,已成为了一种象征、更是一种信仰,成为镌刻在人们心中的“靖宇精神”。

翻看一页页落满尘埃的史册,凝视一张张泛黄的老相片,那些视死如归的勇士们,或伤痕遍身,或脚镣手铐,但他们无一不昂扬着高贵的头颅。

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个体,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民族英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怕的。

杨靖宇的孙子马继志说:

感谢你看完全文。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标题查看 或移步

@文乎 主页

姐姐寻找妹妹惊动周总理,赵一曼牺牲20年后,丈夫才知是自己妻

罗一秀: 毛泽东第一任妻子,21岁在毛家病逝,他对她深有同情

杨靖宇姓名(杨靖宇姓啥) 第1张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