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传统剧目】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以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唱腔】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二人转的根】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二人转十大宗师】
李青山 王尚仁 李庆云 杨福生 刘士德
阎永福 王悦恒 栾继承 程喜凤 谷柏林
【*的表演艺术家及演员】
男:秦志平 韩子平 董孝芳 李雷 董宝贵 孙文学 尹为民 董连海
佟长江 徐振武 岳春生 李海 阎光明 傅昌发 丁少良
女:郑淑云 李晓霞 关长荣 闫书平 董玮 朱和平 白凤兰 苏文秀 郑桂云
陈树新 王艳春 白玉民 于莲 李丽颖 石桂琴 张建华 杨宏伟
阎学晶 杨金华 孙晓丽
【民间演员】
王文轩 白玉令 刘桂玉 孙艳芳 赵晓军 小豆豆 王小力
张 涛 关小飞 瞿 波 路小波 关小平 李小宇 董明珠
于小飞 常艳萍 张小波 刘冬梅 孙丽荣 毕佳琪 吉忠利
徐秀丽 魏 三 唐鉴军 王小宝
【二人转导演、编剧、编曲及研究人员】
王中堂 王轶夫 高凤阁 高云梯 隋国钧 刘文彤 刘新
张明远 牛正江 张文奇 白万程 张连俊 王兆一 何川
崔广林 孙士学 隋书今 张宪彬 于永江 杨维宇 王肯
董延瑞 赵云程 张志勋 那炳晨 顾玉增 于宪涛 王彻
苗中一 王凤贤 李忠堂 金士贵 李鹏飞 何庆魁 耿瑛
陈功英 马金萍 马 力 张 震 赵月正 崔 凯
【代表作品】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
【赵本山与二人转】
以演出喜剧小品闻名的赵本山,出身就是二人转演员。赵本山以喜剧小品取得了国内无人能及的地位后,开始极力推广二人转。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一些演出团体和剧场相继出现。
但是包括赵本山所宏扬的“绿色二人转”在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二人转演出已经看不到传统的剧目和演出形式。绿色二人转已经发展为集忽悠、说笑、模仿秀、杂技表演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传统二人转中的表演形式、曲牌、曲调、典目都被打破,突显了对传统的传承发展的一些矛盾。
右图为传统二人转曲目《西厢》剧照,表演者为国家一级演员闫书平。
第一次战役序列(1950年10月19日——11月5日)(李姓将领3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
司令员彭德怀 政治委员彭德怀(兼)
副司令员邓华 洪学智 韩先楚 副政治委员邓华(兼)
参谋长解方 政治部主任杜平
炮兵司令部
司令员万毅政治委员邱创成
副司令员匡裕民 参谋长匡裕民(兼)
政治部主任吴涛政治部副主任李俭珠
第13兵团中国人民志愿军 司令员邓华 政治委员邓华(兼)
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
参谋长解方 政治部主任杜平
第38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
军长梁兴初 政治委员刘西元 副军长江拥辉 参谋长管松涛 政治部主任吴岱 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
第40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
军长温玉成 政治委员袁升平 副军长蔡正国 参谋长宁贤文 政治部主任李伯秋
第42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
军长吴瑞林 政治委员周彪 副军长胡继成 副政治委员郭成柱 参谋长廖仲符 政治部主任丁国钰
第50军(1950年10月26日入朝)
军长曾泽生 政治委员徐文烈 参谋长舒行 政治部主任何运洪 副参谋长李佐 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
第66军(1950年10月27日入朝)
军长肖新槐 政治委员王紫峰 副军长陈仿仁 副政治委员张连奎 参谋长刘苏 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兼)
政治部副主任罗亦径
第二、三次战役序列(李姓将领7人)
司令员、政治委员 彭德怀(兼) 副司令员邓华 洪学智 韩先楚
副政治委员邓华(兼) 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
炮兵司令部 司令员万毅 政治委员邱创成 副司令员匡裕民 政治部主任吴涛 政治部副主任李俭珠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4、5、6、8团)主任陈正峰
铁道兵(1950年11月入朝,辖铁1师及直属桥梁团、直属独立团)
副司令员李寿轩 指挥部部长张明远 政治委员杜者衡
第38军 军长梁兴初 政治委员刘西元 副军长江拥辉 参谋长管松涛 政治部主任吴岱 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
第39军 军长吴信泉 政治委员徐斌洲 副军长谭友林 副政治委员李雪三 参谋长沈启贤 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政治部副主任贺大增
第40军 军长温玉成 政治委员袁升平 副军长蔡正国 参谋长宁贤文 政治部主任李伯秋
第42军 军长吴瑞林 政委周彪 副军长胡继成 副政委郭成柱 参谋长廖仲符 政治部主任丁国钰
第50军 军长曾泽生 政治委员徐文烈 参谋长舒行 政治部主任何运洪 副参谋长李佐 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
第66军 军长肖新槐 政委王紫峰 副军长陈仿仁 副政治委员张连奎 参谋长刘苏 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兼) 政治部副主任罗亦径
第9兵团(二次战役后,进行休整,未参加第三次战役)}
司令员宋时轮 政治委员宋时轮(兼) 副司令员陶勇 参谋长覃健 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副参谋长王彬 曾甦元
第20军(1950年11月10日入朝)
军长张翼翔 政治委员张翼翔(兼) 副军长廖政国 副政治委员谭右铭 参谋长俞炳辉 政治部主任邱相田
第26军(1950年11月19日入朝)
军长张仁初 政治委员李耀文 副军长张铚秀 参谋长冯鼎山
第27军(1950年11月12日入朝)
军长彭德清 政治委员刘浩天 副军长詹大南 副政治委员曾如清 参谋长李元 政治部主任张文碧
第四次战役序列 (1951年1月27日—4月21日)(李姓将领13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 司令员、政委 彭德怀(兼) 副司令员邓华 洪学智 韩先楚 副政治委员邓华(兼) 参谋长解方 政治部主任杜平
炮兵指挥部主任匡裕民 副参谋长贾克
装甲兵指挥部 主任黄鹄显 副主任罗杰 政治部主任毛鹏飞 副参谋长李自群
工兵指挥所主任陈正峰 副主任苏旺 参谋长马骏驰
空军联合司令部 司令员刘震 副司令员王连(朝方) 常乾坤 参谋长沈启贤 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
前线后勤指挥部 部长周纯全 副部长张明远 副政治委员杜者衡
第38军 军长梁兴初 政治委员刘西元 副军长江拥辉 参谋长管松涛 政治部主任吴岱 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
第39军 军长吴信泉 政治委员徐斌洲 副军长谭友林 副政治委员李雪三 参谋长吴国璋 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兼) 政治部主任石瑛
第40军 军长温玉成 政治委员袁升平 参谋长宁贤文 政治部主任李伯秋
第42军 军长吴瑞林 政治委员周彪副军长胡继成 副政治委员郭成柱 参谋长廖仲符 政治部主任丁国钰
第50军 军长曾泽生 政治委员徐文烈 副军长蔡正国 参谋长舒行 政治部主任何运洪 副参谋长李佐
第66军 军长肖新槐 政治委员王紫峰 副军长陈仿仁 副政治委员张连奎 参谋长刘苏
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兼) 政治部副主任罗亦径
第47军 军长曹里怀 政治委员李人林 副军长刘贤权 政治部主任陈发洪 副参谋长蒋克诚0政治部副主任杨中行
第3兵团 司令员、政委陈赓(兼) 副司令员王近山 参谋长王蕴瑞 政治部主任刘有光
副参谋长李懋之 政治委员李冠元
第12军 军长曾绍山 副军长肖永银 副政治委员李震 参谋长肖永银(兼) 政治部主任李开湘 副参谋长贺光华
第15军 军长秦基伟 政委谷景生 副军长周发田 参谋长张蕴钰 政治部主任车敏樵
第60军 军长韦杰 政治委员袁子钦 副军长查玉升 参谋长邓仕俊 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
第19兵团 司令员杨得志 政委李志民 副司令员葛晏春 郑维山 参谋长郑维山、$政治部主任陈先瑞 副参谋长康博缨
第63军 军长傅崇碧 政治委员龙道权 副政治委员黄振棠 参谋长杜瑜华 政治部主任黄振棠(兼) 副参谋长马万钟
第64军 军长曾思玉 政委王昭 副军长唐子安 副政治委员黄文明 参谋长马卫华
第65军 军长肖应棠 政治委员王道邦 参谋长阮平 政治部主任陈宜贵
第9兵团 司令员宋时轮 政治委员宋时轮(兼) 副司令员陶勇 参谋长覃健 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副参谋长王彬曾甦元
第20军 军长张翼翔 政治委员张翼翔 副军长廖政国 副政治委员谭右铭 参谋长俞炳辉 余光茂 政治部主任邱相田
第26军 军长张仁初 政治委员李耀文 副军长张铚秀 参谋长冯鼎山 政治部主任王直 政治部副主任曹普南
第27军 军长彭德清 政治委员刘浩天 副军长詹大南 副政治委员曾如清 参谋长李元
政治部主任张文碧
第五次战役序列(李姓将领13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政治委员彭德怀(兼) 副司令员邓华 洪学智 韩先楚 副政治委员邓华(兼) 参谋长解方 政治部主任杜平.
炮兵指挥所主任匡裕民副参谋长贾克
装甲兵指挥部 主任黄鹄显副主任罗杰政治部主任毛鹏飞副参谋长李自群
工兵指挥所 主任陈正峰副主任苏旺参谋长马骏驰
铁道兵指挥所主任李寿轩 副政治委员崔田民
空军联合司令部 司令员刘震副司令员王连(朝方) 常乾坤 参谋长沈启贤 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
后方勤务司令部 司令员洪学智(兼) 政治委员周纯全 副司令员张明远 副政治委员杜者衡
第38军 军长梁兴初 政治委员刘西元 副军长江拥辉 王良太 参谋长王良太(兼) 政治部主任吴岱 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
第39军 军长吴信泉 政治委员徐斌洲 副军长谭友林 副政治委员李雪三 参谋长吴国璋政治部主任石瑛
第40军 军长温玉成 政治委员袁升平 参谋长宁贤文 政治部主任李伯秋
第42军 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治委员郭成柱参谋长廖仲符 政治部主任丁国钰
第47军 军长曹里怀 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政治部主任陈发洪 副参谋长蒋克诚 政治部副主任杨中行
第3兵团 司令、政治委员陈赓(兼) 副司令王近山 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副参谋长李懋之
第12军 军长曾绍山副军长肖永银副政治委员李震参谋长肖永银(兼) 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副参谋长贺光华
第15军 军长秦基伟 政治委员谷景生 副军长周发田 参谋长张蕴钰 政治部主任车敏樵
第60军 军长韦杰 政治委员袁子钦 军长查玉升参谋长邓仕俊 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
第9兵团 司令员宋时轮 政治委员宋时轮(兼)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 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王彬 曾(更生)元
第20军 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副军长廖政国副政治委员谭右铭 参谋长俞炳辉 余光茂政治部主任邱相田
第26军 军长张仁初 政治委员李耀文 副军长张铚秀 参谋长冯鼎山 政治部主任王
第27军 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治委员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
第19兵团 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 副司令员葛晏春郑维山 参谋长郑维山(兼) 政治部主任陈先瑞副参谋长康博缨
第63军 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副政治委员黄振棠参谋长杜瑜华 政治部主任黄振棠(兼)副参谋长马万钟
第64军 军长曾思玉 政治委员王昭 副军长唐子安 参谋长马卫华 政治部主任袁佩爵
第65军 军长肖应棠政治委员王道邦 参谋长阮平 政治部主任陈宜贵
一九五一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序列(1951年6月11日——12月3日)(李姓将领11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彭德怀(兼) 副司令员邓华
第二副司令员陈赓第三副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韩先楚副政治委员邓华(兼) 甘泗淇 参谋长解方 张文舟(代)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兼) 副参谋长王政柱 张文舟(代) 政治部副主任杜平
炮兵指挥部主任匡裕民副参谋长贾克
装甲兵指挥部 主任黄鹄显副主任罗杰政治部主任毛鹏飞副参谋长李自群
空军联合司令刘震副司令员王连(朝方)常乾坤参谋长沈启贤副参谋长李如海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
冲击指挥所司令员徐德操政治委员吴富善副司令员李阔(朝方)参谋长油江 黄炜华
轰炸指挥所司令员聂凤智
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 司令员贺晋年(兼) 政治委员张明远(兼) 副司令员刘居英 南学龙(朝方) 金黄一(朝方) 李寿轩、叶林副政治委员崔田民苏尚贤(朝方)政治部副主任陈力 军管局局长刘居英(兼)副局长金黄一(兼)
运输局局长周克副局长金在贤(朝方
抢修指挥局 局长李寿轩(兼)副局长彭敏权泽(朝方)
后方勤务司令员洪学智政治委员周纯全 副司令员张明远 副政治委员杜者衡 政治部主任漆远渥 直属军
第38军 军长梁兴初 江拥辉(代) 政治委员刘西元 副军长王良太参谋长王良太(兼) 政治部主任吴岱
第39军军长吴信泉 政治委员徐斌洲 李雪三 副军长张竭诚 吴国璋 副政治委员贺大增 参谋长张竭诚(兼)政治部主任石瑛政治部副主任李少元
第40军 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军长邓岳徐国夫参谋长邓岳(兼)政治部主任李伯秋副参谋长叶荫廷
第42军 军长吴瑞林 政治委员周彪 副军长胡继成 副政治委员郭成柱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丁国钰
第47军军长曹里怀 政治委员李人林 副军长刘贤权 政治部主任陈发洪 副参谋长蒋克诚政治部副主任杨中行
第50军 军长曾泽生 政治委员徐文烈 副军长蔡正国参谋长舒行 政治部主任何运洪 副参谋长李佐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
西海岸防御指挥所(李姓将领12人)
司令员韩先楚
第3兵团
司令员陈赓 政治委员陈赓(兼) 副司令员王近山 副政治委员杜义德 参谋长王蕴瑞 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副参谋长李懋之
第12军军长曾绍山 副军长肖永银 副政治委员李震 参谋长肖永银(兼) 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副参谋长贺光华 第15军 军长秦基伟 政治委员谷景生 副军长周发田 参谋长张蕴钰 政治部主任车敏樵
第60军军长韦杰 政治委员袁子钦 副军长查玉升 参谋长邓仕俊 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
第9兵团 司令员宋时轮(兼)政治委员宋时轮(兼)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王彬
第20军 军长张翼翔 政治委员张翼翔(兼) 副军长廖政国 副政治委员谭右铭 参谋长俞炳辉 余光茂政治部主任邱相田
第26军 军长张仁初 政治委员李耀文 副军长张铚秀 参谋长冯鼎山 政治部主任王直
第27军军长彭德清 政治委员刘浩天 副军长詹大南 副政治委员曾如清 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
第19兵团 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郑维山参谋长郑维山(兼) 政治部主任陈先瑞副参谋长康博缨 第63军 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副政治委员黄振棠参谋长杜瑜华政治部主任黄振棠(兼)副参谋长马万钟
第64军 军长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参谋长马卫华政治部主任袁佩爵
第65军 军长肖应棠政治委员王道邦参谋长阮平政治部主任陈宜贵
第20兵团 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张南生参谋长肖文玖政治部主任张南生(兼)副参谋长邱蔚赵冠英
第67军 军长李湘(代) 政治委员旷伏兆 副军长李水清 刘儒林
参谋长刘苏政治部主任钟华农副参谋长张西帆
第68军 军长陈仿仁政治委员李呈瑞(代)副军长宋玉林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提
第23兵团 司令员董其武政治委员高克林副司令员姚吉吉 政治部主任裴周玉
第36军 军长张迈春王建业(代)政治委员康建民副军长张惠源参谋长樊折桂 政治部主任李远副参谋长李骥程
第37军 军长张世珍 政治委员帅荣 副军长卫景林冯梓 政治部主任张逊之 副参谋长王元钦
一九五二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与反轰炸、反细菌战序列(1952年12月——1952年8月)(李姓将领5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彭德怀(兼)第一副司令员邓华第二副司令员陈赓 第三副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韩先楚副政治委员邓华(兼)甘泗淇参谋长解方张文舟(代)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兼)政治部副主任杜平
军管局(总局下设熙川分局、定州分局、新成川分局、平壤分局、高原分局)局长刘居英(兼)
抢修指挥所 司令员彭敏副司令员权泽(朝方)
高炮指挥所司令员吴昌炽
后方勤务司令部 司令员洪学智政治委员周纯全副司令员张明远副政治委员杜者衡 政治部主任漆远渥
工兵指挥所副主任苏旺
第38军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王量太参谋长王量太(兼) 政治部主任吴岱 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
第39军 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李雪三副军长张竭诚副政治委员贺大增参谋长张竭诚(兼) 政治部主任石瑛副参谋长匡斌政治部副主任李少元南静之
第40军 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军长邓岳徐国夫政治部主任李伯秋副参谋长叶萌庭
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治委员郭成柱参谋长廖中符 政治部主任丁国钰
第47军 军长曹里怀 政治委员李人林 副军长刘贤权 参谋长刘子云 政治部主任陈发洪 副参谋长蒋克诚 政治部副主任杨中行
第50军 军长曾泽生 政治委员徐文烈 副军长蔡正国 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何运洪 副参谋长李佐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
西海岸防御指挥所(李姓将领13人)
司令员韩先楚
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政委陈赓(兼) 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 参谋长王蕴瑞 政治部主任刘有光 副参谋长李懋之
第12军 军长曾绍山 副政治委员李震 副军长肖永银 政治部主任李开湘 副参谋长贺光华
第15军 军长秦基伟 政治委员谷景生 副军长周发田 参谋长张蕴钰 政治部主任车敏樵
第60军 军长韦杰 政治委员袁子钦 副军长查玉升 参谋长邓仕俊 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
第9兵团 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宋时轮(兼)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王彬
第20军 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副军长廖政国副政治委员谭右铭 参谋长俞炳辉余光茂政治部主任邱相田
第26军 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副军长张铚秀参谋长冯鼎山政治部主任王直政治部副主任曹普南
第27军 军长彭德清 政治委员刘浩天 副军长詹大南 副政治委员曾如清 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
第19兵团 司令员杨得志 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郑维山
第63军 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副政治委员黄振棠参谋长杜瑜华 政治部主任黄振棠(兼)副参谋长马万钟
第64军 军长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参谋长马卫华政治部主任袁佩爵
第65军 军长肖应棠政治委员王道邦参谋长阮平政治部主任陈宜贵
第20兵团 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张南生参谋长肖文玖政治部主任张南生(兼) 副参谋长邱蔚赵冠英
第67军 军长李湘政治委员旷伏兆副军长李水清 刘儒林参谋长刘苏政治部主任钟华农副参谋长张西帆
第68军军长陈仿仁 政委李呈瑞 副军长宋玉林副政治委员李致远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提
炮兵指挥部主任匡裕民副参谋长贾克
装甲兵指挥主任黄鹄显副主任罗杰政治部主任毛鹏飞副参谋长李自群
空军联合司令刘震 政治委员周赤萍(兼) 副司令员王连 常乾坤 参谋长黄炜华 何振亚 副参谋长李如海 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
空军第3军军长曾国华副军长邓东哲副政治委员栗在山 参谋长蔡永 政治部主任邱子明
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1951年12月成立)(李姓将领1人)
司令员刘居英政治委员刘居英(兼)副司令员李寿轩副司令员金黄一(朝方)副政治委员崔田民
满意请采纳
朝中首席代表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代表人民军侦察局局长李相朝,人民军第一军团参谋长张平山,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 。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1950年,美国悍然出兵朝鲜,并对中国的严正警告置之不理,直接越过38线,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直接威胁着刚刚诞生的新中国。
此时的中国正准备进行经济建设,部分解放军已经开始复员,为了保卫中国人民不再受到侵犯,毅然出兵朝鲜,派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执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当时美国认为中国非常弱小,不敢出兵朝鲜。但令它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不但敢于出兵,还一次性派出6个军,达到30余万人。
没有张明远
孙绍博 饰 刘明远
简介 孟朝阳的直属上司,电讯处处长
当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探析
摘要: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复合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形成的过程,学界高度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内涵建构、对策探索以及测评方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简要评述,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近两年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呈现出一批丰富的成果。从发表的时间和主题来看,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讨论,以朱明光、季成伟等学者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2016年下半年以及2017年上半年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策以及测评的讨论,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数量大且研究视角较为宏观;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下半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还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研究,但是研究更加精细化,切入点更加具体。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界定、要素构建、培养对策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展开。
(一)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学界主要采用上位概念推演下位概念的方法,经过“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最后推导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张忠坡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陈友芳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陈华洲认为,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知识,而逐渐形成的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复杂情境的基本素养,以及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处理危机、分析矛盾、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二)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建构
首先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划分。罗华莲认为政治学科知识、政治学科能力、政治学科思维品质、政治学科态度及政治学科情感、价值观是其主要内容。这一划分以三维目标为依据,没有厘清三维目标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之间的关系。刘红梅认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这一划分强调了认同感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但是内容完整性有待商榷。季成伟将核心素养进行了四维一体的内涵建构,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的统一。朱明光、王锦飞等学者与季成伟的观点稍有不同,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此后,学界基本上认同了朱明光等人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最终,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由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要素构成。
其次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关系解读。陈华洲、王锦飞、陈友芳、马明贵等学者的观点大体一致,认为政治认同是另外三要素的价值目标、共同标识、魂魄,是核心要素;理性精神是达成另外三要素的基本条件或是主观要求;而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想精神的必然结果。
(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研究
目前学界对培养对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二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各要素。
1.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的培养对策研究
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就是从宏观视角探讨培养对策,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维度:一是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开展探讨;二是从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展开探讨;三是从教学要素开展研究。
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开展探讨。朱明光指出:“如果说以核心素养为纲是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标志性追求,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此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最显著的亮点。”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一是关于课程设计,从课程的构成要素来探讨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杨有平提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课程评价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二是课程实施及实施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经验。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陈永良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处理好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关系、内容标准和社会活动的关系。
从教学过程或环节入手展开对策探索。一是关于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的优化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充分准备。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牛学文张明远等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中优化教学设计。二是关于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的*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例如,曾练提出打造生活化课堂的目标,汪盛忠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张慧提出“情境—探究”、“问题—情境”、“活动—体验”以及“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关于社会实践,以活动参与体验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例如,田建军提出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模拟政协活动、旁听刑事审判活动以及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此外,许多学者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对策研究的一个方面。
从教学要素着力展开对策研究。一是针对教育者。李春会、李亮提出中学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并从情意素养、理论素养以及行为素养三个维度进行了体系构建。陈建华、李晓东、许大成提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二是针对教学内容。董红干分析了四本教材中蕴涵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周翠华阐释了动态生成资源的重要价值。戴慧提出重构思想政治学科国家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和隐形课程体系的思考和建议。三是针对教学方法。林巧渝提出在辩论赛的策划组织、辩题选择以及立论和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董旺森提出主题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模式。刘平提出通过创设思辨性的爱国话题、法治话题以及环保话题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四是针对教育对象。蔡佩萍根据学生思维存在的四种状态,适时提出教学切入点。周爱红强调充分关照学生的情感,通过真情投入、寓情于理、情法冲突、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培养对策研究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不仅从宏观视角开展讨论,还将其视角聚焦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培养。
关于政治认同的培养。目前学界针对政治认同的培养对策研究较为丰富,主要从政治认同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维度展开:一是关于培养的目标。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王恒富等人从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以及价值认同四个方面阐释了政治认同培养的目标。二是关于培养的内容。例如,李岚立足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资源,探索构建了对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梅立苹试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政治认同培养落实。三是关于培养的方法。王晓娜阐释了通过教学情境创设来培养政治认同。张志红提出要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构建议题情境问题链,创设活动体验平台以及依托社会实践等方式促进政治认同的培养。此外,陈红充分关照教育对象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学界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更多是从方式方法角度切入,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案。例如:郭胭瑞提出通过提高问题设置的深度、知识讲授的逻辑以及作业布置的可探究性来促进理性精神的培养。王华宝等人倡导互动式课堂,主张以互动式情境、互动式活动以及互动式载体培养学生的理想精神。牟晖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提升思维深度,营造课堂氛围以培养批判思维,通过世界教材发展高阶思维,关注元认知以提升思维境界。此外,宋晓东以《经济生活》为例,阐释了如何利用其中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林瑶林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切入,探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途径。陈静以2017年的高考试题为例,提出要基于理论精神的考察设计选择题。
关于法治意识的培养。陈哲远基于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教材内容的分析,找出了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内容。杨有平等人提出通过文本解读、教学活动体验以及丰富教学素材等举措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王恒富等人提出在“博学”中拓展学生法律认知,在“明辨”中提升学生法律情感,在“笃行”中巩固学生法律理念。
关于公共参与的培养。姚霄洁提出通过创设公共事务主题情境,扮演公共事务参与角色,探究公共事务参与难题,设置公共事务参与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王恒富等人提出通过走进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陈式华提出通过“知识学习、课堂模拟、实践尝试”三部曲,来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四)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
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如何,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只能通过其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表现加以推断,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也是目前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难点。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量与评价的研究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构建测评框架;另一方面是从实践中解读高考试题,以探索应对之策。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建构。思想政治学科测量与评价主要集中在命题框架、学科学业质量、政治学科能力三个方面。在命题框架上,其代表性学者是陈友芳,他提出依托情境与学科内容,采用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四大基本任务的完成质量来评价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构建了运用力、理解力、应用力、论证力、选择力等具体的评分标准。在学科学业质量上,其代表性学者陈友芳依托情境的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来度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在将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分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性质特征,构建了度量每个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政治学科能力上,李晓东等人将政治学科能力按照“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新迁移”的总模型划分为九级能力结构。
关于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的研究。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研究上,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罗程月基于对高考试题价值立意、考察内容、素材选用以及评价形式的分析,提出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董旺森等人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分析,为新一轮的备考复习提出建议。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近两年也达到了一个高潮,不仅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研究的内容,也深化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改革发展。虽然当前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不足。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以及要素建构的研究较为薄弱,使得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研究根基不够牢固。大部分学者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为一个熟知概念而未开展理论阐述,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也较为一致的采纳朱明光构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学科模块及其与立德树人的深层关系,四个构成要素何以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本原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澄清。
对策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的研究不仅着眼于整体探索培养方案,也重视从要素着力,呈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经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对策研究中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既然主题是关于政治认同的培养对策研究,那么所提出的对策就应该和理性精神培养有所不同,在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对策的有效性;其次,对于对策的研究过于单一,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这种人为割裂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倾向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而不应是割裂的个体。最后,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有点盲目化,部分研究内容过于重复,新观点、新措施较少。
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当前学界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培养对策研究,研究过于狭隘,应进一步丰富。首先,对策研究的着力点有待丰富。比如当前对策研究有重方法轻内容的倾向,重视多种方法的探索,但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教学素材的开发等教学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再比如对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对策研究丰富,但是对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培养的分析较少。其次,其他方面的研究还需平衡,比如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较少且这部分内容也是一个研究难点。再比如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者研究较少,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者、引导者,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不足。再次,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段要求,思想政治课是与初中《道德与法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关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所需要培育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较少,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少研究者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照搬到初中学段,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上来讲是不科学的。最后,研究视角的狭隘,当前学界主要是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视角展开,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亦可以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提供借鉴,如何借助其它学科来助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
基于以上分析,今后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做到三个结合:
结合新课标,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新矛盾、基础教育的新任务和新形势,教育部已制定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该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分别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与之前的观点稍有不同。因此,今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要以新颁布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南,并结合新教材来开展多方面研究;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上升到立德树人的高度,通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考,注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研究可以从教师教、学生学和考三个方面进行。在教方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可深入研究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实施,探讨活动型学科课程引导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开展路径及其困境;也可从教学实施者从发,研究教师在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的方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是新一轮课程修订的*亮点,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学法上学生如何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考的方面,目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和学业质量的研究非常少,而评价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并开展实施,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考结合。
结合小初高,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基础教育一体化。当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高中学段,但思想政治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而在基础教育中初中道德与法治需要达成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相衔接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需要研制小初学科核心素养,并思考制定小初高学科核心素养衔接体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一体化。
【二人转简介】[编辑本段]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唱腔】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二人转的根】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二人转艺术家和剧作家】[编辑本段]【二人转十大宗师】 李青山 王尚仁 李庆云 杨福生 刘士德 阎永福 王悦恒 栾继承 程喜凤 谷柏林 【*演员】 男:秦志平 韩子平 董孝芳 李雷 董宝贵 孙文学 尹为民 董连海 佟长江 徐振武 岳春生 李海 阎光明 傅昌发 丁少良 女:郑淑云 李晓霞 关长荣 闫书平 董玮 朱和平 白凤兰 苏文秀 郑桂云 陈树新 王艳春 白玉民 于莲 李丽颖 石桂琴 张建华 杨宏伟 阎学晶 杨金华 孙晓丽 【民间演员】 王文轩 白玉令 刘桂玉 孙艳芳 赵晓军 小豆豆 王小力 张 涛 关小飞 瞿 波 路小波 关小平 李小宇 董明珠 于小飞 常艳萍 张小波 刘冬梅 孙丽荣 毕佳琪 吉忠利 徐秀丽 魏 三 唐鉴军 王小宝 蒋小东 李毛毛 王小福 张松涛 赵春雷 张小野 崔大笨 崔明亮 王槐阳【二人转导演、编剧、编曲及研究人员】 王中堂 王轶夫 高凤阁 高云梯 隋国钧 刘文彤 刘新 张明远 牛正江 张文奇 白万程 张连俊 王兆一 何川 崔广林 孙士学 隋书今 张宪彬 于永江 杨维宇 王肯 董延瑞 赵云程 张志勋 那炳晨 顾玉增 于宪涛 王彻 苗中一 王凤贤 李忠堂 金士贵 李鹏飞 何庆魁 耿瑛 陈功英 马金萍 马 力 张 震 赵月正 崔 凯【二人转代表作】[编辑本段]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传统剧目】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以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二人转名人】[编辑本段]赵本山 以演出喜剧小品闻名的赵本山,出身就是二人转演员.赵本山以喜剧小品取得了国内无人能及的地位后,开始极力推广二人转.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一些演出团体和剧场相继出现. 但是包括赵本山所宏扬的"绿色二人转"在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二人转演出已经看不到传统的剧目和演出形式.绿色二人转已经发展为集忽悠、说笑、模仿秀、杂技表演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传统二人转中的表演形式、曲牌、曲调、典目都被打破,突显了对传统的传承发展的一些矛盾.小沈阳 2006年阴历八月十五被赵本山收为徒弟,他男扮女装的另类二人转表演在刘老根大舞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艺名:小沈阳 性别:男 原名:沈鹤 年龄:26岁 属相:鸡 身高(厘米):174 体型:匀称 星座:白羊座(3.21--4.19) 老家: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 妻子:沈春阳(即小沈阳的搭档,23岁) 有一女儿(大概两三岁) 人生格言: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性格:浪漫迷人,成熟稳重,风趣幽默,活泼可爱,开朗大方,感情专一,善解人意,诚实坦白 口头禅:为什么呢? 偶像:成吉思汗 喜欢的活动:民间艺术,唱K,看电影,游戏对战 喜欢吃啥:素食 喜欢听的歌:孙楠 刀郎 许巍 喜欢的电影:情色 冯小刚 喜欢去的地方:上海 海边 酒吧 个人介绍:山不转水转 水不转人转 风风火火二人转 转不出的缘里缘外 5月2日,东北三宝小沈阳、孙小宝、郭旺二人转明星集聚北展剧场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