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疑案宁王反叛之谜(王阳明宁王叛乱)

2023-02-14 12:28:57 体育资讯 ssrunhua

宁王为何选择与朱棣共同造反?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朱棣成功从他侄子手中夺得皇位。那么,当时的藩王中,实力强大的宁王朱权为何选择站在朱棣这一边?这要从明初的藩王制讲起。

藩王制及建文帝的削藩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国家的治理上采用了藩王制。从洪武三年(1370)起,太祖先后三次分封他的二十六个儿子,除立为太子的长子朱标和早夭的第二十六个儿子外,其余二十四个儿子均被封为王,加上一个重孙,共二十五个王。诸王长大后,纷纷就藩各地。

可以这么说,在大明开国初期,从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防线上,诸王的封国星罗棋布,这些藩国有力抵御了外族势力特别是北元的侵犯,保障了大明的统治。到了太祖晚年,藩国的势力日益壮大,尤其是宁、燕、晋等三位藩王,拥有重兵。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允炆登基后就着手削藩,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削夺了周、岷、齐、湘、代五个藩王,除了湘王自焚外,其他四位亲王或是幽禁,或是迁往边远地区。这么一来,剩下的藩王都被震慑得不敢有所动作,老实了许多,唯一还有点实力的也就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了。

远在北平封地的燕王朱棣,在朱允炆削藩之初就开始装疯扮傻,后来看情势还是难逃被削的命运,于是在身边谋士的建议下,于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宁王朱权

据百度百科介绍,宁王朱权(1378年5月27日-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于大宁(内蒙古多伦一带),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就当时的藩王势力而言,宁王虽然比不上燕王,但也不容小觑,当时朝堂中盛传“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再来科普一下宁王封地的重要性。明朝时期,“大宁”在今内蒙古多伦一带,曾是辽代中京治所大定府。《辽志》上对大宁是这样描述的:“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可见,此处为战略重地。洪武十二年,马云率兵攻克大宁,此后经多次建设,初成规模,《边略》记载“大宁镇抚降夷,控扼北边,西翼开平,南卫辽海,藩屏要地也。”

由此可见,“靖难之役”打响后,宁王朱权的站位显得越发重要。

宁王朱权的被迫选择

朱允炆着手削藩后,宁王朱权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当时有钱有兵的重要藩王,他也担心他的侄子皇帝会对自己下手。所幸,削藩的火还没烧到他这里,朱棣起兵了。

朱棣起兵后,朱允炆担心宁王投向朱棣,于是下诏让宁王朱权进京,朱权一看这情况不太秒,如果自己去了,很有可能会被软禁起来,甚至把小命丢在京城。宁王权衡再三,还是没有奉诏进京。这下,朱允炆急了,意识到形势较为严峻,开始着手削弱朱权的军队。

另一方面,朱棣也知道宁王的重要性,他曾与诸将商议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故在起兵后,朱棣专程跑去找宁王。

到了大宁,朱棣握住朱权的手,一顿号啕大哭,说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朱权代为起草奏章谢罪。一手感情牌打得朱权晕头转向,毫无招架之力,防备之心全失。朱棣在大宁的几天,朱权以诚相待,殊不知,朱棣早已将自己的精税部队埋伏大宁城外,部分官兵也渐渐入城,并暗中勾结朱权的部下。

朱权的部分手下被朱棣策反后,朱棣才告辞离去,朱权到城外为其饯行。此时,城外的伏兵趁机而起,一边抓了朱权一起返回朱棣的封地北平,一边与朱权的部下里应外合,攻下大宁,朱权的部下朱鉴抵挡不住,力战而死。朱权的妃妾世子均随入军回到北平,大宁成了一座空城。

就这样,朱棣挟持了朱权,这使得朱权从中立,转而不得不加入他的队列。朱权进入燕军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所以说,朱权选择与朱棣共同造反,一方面是因为朱棣的威逼利诱,另一方面是他本身受到了朱允炆的打压。

朱棣登基后,他把宁王封在了南昌。此后,宁王朱权韬光养晦,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并撰述纂辑见于著录者约70余种,存世约30种。正统十三年(1448年)卒,享年71岁,谥曰“献”,世称宁献王。

大明疑案宁王反叛之谜(王阳明宁王叛乱) 第1张

明朝宁王的后代是谁造反,什么时间,结果怎样

朱宸濠,正德十四年(1519),结果失败被杀。

朱宸濠(1479年—1520年),明代宁王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朱觐钧庶子,祖籍安徽凤阳,出生于南昌。“宸濠之乱(也称宁王之乱)”的发起者。

正德二年,宸濠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人,恢复宁王一系已裁撤的护卫,畜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

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武宗,取得皇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宸濠之罪行,武宗因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

宸濠得知消息后,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借口明武宗正德帝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

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占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南京,交给张永。明武宗先放再抓,最后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

扩展资料:

从高祖朱权开始,历代宁王与朝廷之间的矛盾重重。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为谋得大宁诸军的助战,用计挟制宁王朱权,使大宁边军俱听其指挥,朱棣还哄骗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燕王即皇帝位后,宁王要求改封苏州、钱塘等南方地方,均遭朱棣拒绝,宁王与皇帝间的矛盾由此而生。

朱权死后,其孙朱奠培嗣位,因“增造宫殿及派岁禄于进府县,奏请南昌城内东、西二湖”, 被时任左布政使的崔恭抵制而生怨恨,“遂劾奏(崔)恭不法,恭与按察使原杰亦奏奠培私献惠二王宫人,逼内官熊璧自尽。按问皆实,遂夺护卫”。

削去宁王护卫,改为南昌左卫,使自朱权以来与朝廷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朱宸濠反叛失败后,正德十五年十二月,朱宸濠在通州被处死,并遭到了焚尸扬灰的下场,既而明政府废除宁王封国。

经过这次剧烈的变故,宁王府这支宗族终于归于平静,彻底安于眼前的地位和处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宸濠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宸濠

宁王反叛王惠怎么做

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

于是上任。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后宁王兵败,王惠逃走,巧遇蘧公孙。蘧公孙回到家后,向爷爷蘧太守诉说此事。蘧公孙的两个表叔来访,住了几日后,送回省城。体现出王惠的贪财、无立场的行径。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