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世界杯歌曲(夏奇拉2010世界杯歌曲)

2022-07-16 17:32:37 体育资讯 ssrunhua

2010世界杯歌曲



本文目录一览:




视频加载中...

One Day,

是为圣杯之役(2010南非世界杯)创作的,

是全球*官方指定专辑。

one day这首歌气势恢宏,

又感觉饱经沧桑,

就如每个巴密的膜巴生涯。

歌曲歌词昂扬上进,

给人充满正气的感觉。



Matisyahu,

是马太·保罗·米勒的希伯来名和艺名。

是一名美国犹太人,

雷鬼音乐家。

Matisyahu最被人知晓

是因为他是一个犹太教哈西德团体

加巴德-卢巴维特奇的成员之一。

因此,

Matisyahu由于穿着传统的

哈西德派犹太人服装

和不在安息日演出而备受瞩目。


《one day 》

歌曲原唱:Matisyahu

填词:Philip Lawr

谱曲:Philip Lawr

歌曲歌词:

sometimes I lay under the moon

有时候我躺在月光下

and thank God I'm breathing

感谢上帝让我还继续呼吸着

then I pray don't take me soon

然后我祈祷别这么快把我带走

cause i'm here for a reason

因为我留在这是有原因的

......




2018世界杯前八名


本周将决定哪些球队可以入围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一些球队已经提前出现,而还有一些球队仍在苦苦挣扎。下面一起来回顾一下历史上那些错过世界杯的十支强队吧!

10.意大利

新晋的欧洲杯*,是从跌倒中爬起来的。意大利曾倒在瑞典队面前(1-0,1-1),与俄罗斯世界杯失之交臂;而在半个世纪前,1958年的世界杯中,意大利也未曾出现。巧合的是,1958年世界杯的举办国正是瑞典。

9.荷兰

荷兰队已经三度成为世界杯亚军,最后一次是在2010年对阵西班牙(1-0)的决赛中。“无冕*”在足坛的能力被普遍认可,但在过去的40年里,荷兰国家队曾缺席多次世界杯正赛: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最近的一次是2018俄罗斯世界杯。

8.乌拉圭

1930年在乌拉圭举办的首届世界杯中,乌拉圭作为东道主夺得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杯*;并在1950年世界杯的马拉卡纳惨案中成为主角。然而,他们未能获得1958年瑞典世界杯的资格。后来由于其他原因,乌拉圭曾一度拒绝参加世界杯;而后又缺席了1994年的美国世界杯、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和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

7.西班牙

西班牙是本周欧洲预选赛中将被决定命运的球队。自1978年以来,西班牙的世界杯征途从未中断过。但在此之前,西班牙国家队曾失去过四次世界杯资格:1954瑞士世界杯、1958瑞典世界杯、1970墨西哥世界杯和1974德国世界杯。

6.英格兰

今夏,英格兰几乎触及到了历史上的首个欧洲杯*,但在决赛的点球大战中败给了意大利。他们仅在1966年本土的世界杯上夺过一次*。随后,他们错过了1974年的德国世界杯、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和1994年美国世界杯。

5.阿根廷

阿根廷是足球的圣地,阿根廷国家队曾两次赢得了世界杯,两次在决赛中错失世界杯。他们只有一次未能参加世界杯,那是1970年的墨西哥世界杯,秘鲁将他们挡在了门外。

4.法国

虽然法国在今夏欧洲杯中未能进入八强,但它仍然是世界足坛中强大的国家队,目前的世界杯*得主。但他们曾有过艰难的时代,事实上法国曾错过6次世界杯:1950巴西世界杯、1962智利世界杯、1970墨西哥世界杯、1974德国世界杯、1990意大利世界杯和1994美国世界杯。

3.比利时

比利时仍然是国家队*的球队,而比利时史上*秀的一代球员正在渐渐老去。在过去的时代,比利时在世界杯可不是常客;他们有7次无缘世界杯正赛:1958瑞典世界杯、1962智利世界杯、1966英格兰世界杯、1974德国世界杯、1978阿根廷世界杯、2006德国世界杯和2010南非世界杯。

2.葡萄牙

葡萄牙的足坛历史,也非常“现代”。事实上,尽管自2002韩日世界杯开始,他们没有错过任何一届世界杯,但在那之前,葡萄牙国家队也不是这项赛事的常客。他们只在传奇球员尤西比奥的领衔下参加过1966英格兰世界杯,以及之后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

1.瑞典

今年的欧洲预选,瑞典与西班牙、希腊同组;之后对阵西班牙的比赛可以说是瑞典本次最关键的一战。历史上的瑞典队曾错过八次世界杯:1954瑞士世界杯、1962智利世界杯、1966英格兰世界杯、1982西班牙世界杯、1986墨西哥世界杯、1998法国世界杯、2010南非世界杯、2014巴西世界杯。




2010世界杯歌曲旗开得胜英文版


洛伦兹提出的 “蝴蝶效应” 形象地描绘了混沌的本质 |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一*的蝴蝶效应,出自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1963年提出的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解释了确定性系统可能产生随机性结果,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在科技领域甚至人文学科的研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1987年,一部传世的英文报告文学作品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问世,作者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是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书作家之一,他在书中记录了混沌现象的研究历程,描绘了混沌领域近百位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传奇经历。199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译本《混沌:开创新科学》,将混沌的故事正式带入国门。2021年9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版本。


本文作者丁玖为南密西西比大学数学系教授,他早年读了两遍该书的英文初版,最近又读了一遍中译本。在他看来,一本好书,一部好的报告文学,可以讲述动人的故事,可以激励有志的读者。

2021年,丁玖教授出版了《走出混沌:我与李天岩的数学情缘》一书。本书以作者与李天岩教授从相识到入门直至李天岩于2020年去世为止三十多年的交往为主线,介绍了李天岩的杰出数学成就,让读者近距离地感受到李天岩教授的数学思想、育人之道和人格魅力。


今天,丁玖教授向《赛先生》的读者朋友们介绍《混沌》这部*的报告文学,并讲述了书中的一部小插曲:在写《周期三则意味着混沌》这一故事时,作者 “漏掉” 了在证明该定理的过程中充当关键角色的*华人数学家李天岩。



撰文 | 丁玖(南密西西比大学)

责编 | 王雨丹


在我考进大学的前夕,1978年2月17日,《***》转载了前一天《光明日报》刊登的《哥德巴赫猜想》*。从此,一位传奇数学家的名字响彻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我是1978年2月16日从*此文的一本文学期刊上读到它的。我还记得在工厂的办公室里一口气读完全文时,被作者激荡人心的优美文字所感染的情景。19岁的我,在那天的日记中感慨地写道:“下午,看《人民文学》七八年第一期,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像磁铁般吸引我目不转睛地看下去。惊讶、赞叹、怜悯、羡慕…… 这不像是描写人类的一分子,像传奇式小说,但这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陈景润!” 在日记的最后,我颇具雄心地鞭策自己:“我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陈景润为镜子,刻苦钻研,一定要在数学上创造出成绩来。”


* 编者注: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于1742年提出,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问题之一,内容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本文所述《哥德巴赫猜想》是中国当代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描写了陈景润的身世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困难条件下证明 “陈氏定理” 的过程,陈氏定理包含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有关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成果。


在那个时代,一篇传世的报告文学,激励了多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当然更是英雄人物的力量。


十年后,一部传世的英文报告文学作品在美国诞生: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此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混沌学科历史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那些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传奇和经历。它也写了数学家,但其写作风格和主题纲要与风靡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不太一样。


它并不只写了一两位数学家(须知在现代西方世界,没有哪一个数学家能像陈景润或华罗庚那样家喻户晓,成为民族的殊荣、时代的符号、人民的典范),而是描绘了一批数学家和科学家。它不是一篇占据报纸几个版面的长文,而是一本有350页的大书。它写的不是一个极其困难但孤芳自赏的*数学猜想,而是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学领域,一个被视为二十世纪可以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肩站立的伟大发现:混沌理论。它没有着墨于歌颂所写人物的 “逆境拼搏” “忘我精神” 或 “大公无私”,而是将他们的优势劣项一并拿来,还原人性。


图1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英文原版书籍 | 作者供图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初版于1987年,作者是《纽约时报》的


图2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的中文译本《混沌:开创新科学》| 作者供图


1954年出生的Gleick以一纸 “英文与语言学” 的本科学士文凭毕业于哈佛学院,这所注重通识教育和文理修养全面发展的美国大学使得他成长为科学人文写作的高手。作为出道后的这第一本著作,Chaos使他旗开得胜,一鸣惊人。这本书和他后来写的费曼传记Genius: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Richard Feynman(《费曼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引进)及牛顿传记《牛顿:科学天才的浮生一梦》(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10月引进)分别于1988、1993及2004年入围极具名望的普利策奖最后一轮选拔,并且前两部也是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竞争者。


图3书中对于Gleick的简介 | 作者供图


20世纪90年代,当我读到Gleick的Chaos原版时,马上就像1978年初读《哥德巴赫猜想》那样深陷进去,在教书之余一周内读完了,感觉收获颇多。但这个收获并非是专业性的,而是历史性的,因为它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专业人士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梳理出混沌的本质,普通民众则能从故事描述中领略到混沌的美妙。正如作者在书末所云,在描绘科学家参与的事件、动因和展望时,他尽可能地避免采用技术性的语言。


比如说,虽然书名是 “混沌”,却几乎没有关于数学术语 “混沌” 的正式定义或精确刻画,尽管书中有不少篇幅讲了该术语*提出者之一约克的许多故事。整本书中除了展示了最*的那个带参数“逻辑斯蒂函数(Logistic函数)” 的二次多项式 rx(1-x) 外,几乎看不到一个数学表达式。这与霍金脍炙人口的科普大作《时间简史》一样:据说霍金写完的初稿曾被他的编辑 “打回冷宫”,因为编辑坚信 “书中多一个公式就会少去一半的读者”。受此理念指导下完成的《时间简史》,尽管还是放进了一个公式(爱因斯坦的质能等式),却成了天下最畅销的科普书籍之一。《混沌》作者采取了霍金的办法,用他极会渲染气氛和描绘情景的那支笔,为普通读者写出了混沌领域由初创到发展三十年间(60到80年代)的 “故事新编”。


为了让广大民众充分了解这段混沌概念发展史,Gleick以尽职科学


有了通过阅读文献及采访人物获得的充足材料和生动故事,Gleick发挥了他高超的写作技能,将混沌的故事写得妙趣横生、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书的第一章《序曲》,介绍了一个名叫费根鲍姆(Feigenbaum,1944-2019)的30岁纽约籍男人,这位每天工作 “26小时” 的物理学家正在创造历史,他不停思维的大脑和摆弄计算器的双手正在挖掘展示自然界规律的那个 “普适常数”。


接着,第二章的《蝴蝶效应》介绍了 “混沌之父” 洛伦兹(Edward Norton Lorenz,1917-2008)。这位从小爱看气温表的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教授,恰好于六十年前的冬日(1961年),在喝了咖啡后回到计算机屏幕前的片刻,无意中发现长期天气预报的不可能性。这项发现,被Gleick画龙点睛地称为 “播下了一门新科学的种子”。正是Gleick的这本大众图书,将洛伦兹在197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上发言中*提出形象描绘混沌本质的 “蝴蝶效应” 带进了千家万户。


图4 “混沌之父” 洛伦兹


然后,一系列数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等 “大家” 在书中纷纷登台亮相,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混沌大戏。


菲尔兹奖获得者斯梅尔(Stephen Smale,1930-),上世纪60年代初从他驾轻就熟的拓扑学领域浇灌出动力系统的鲜花,构造出举世闻名的 “马蹄铁” 映射;


出身理论物理的生物学家梅(Robert May,1936-2020),从种群生态学中最简单的非线性模型中发现了极其复杂的动力学行为;


气象学家洛伦兹的四篇论文,催生出数学家约克和他当年高足(博士研究生李天岩)杰作 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周期三则意味着混沌)的初稿。而生物学家梅对马里兰大学的来访演讲,最终导致李-约克徒师二人将已束之高阁一年之久的文章修改定稿,使得这篇仅仅八页的短文在全世界读者人数最多的数学杂志《美国数学月刊》(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上发表。三十二年后的2007年,它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学家戴森在其爱因斯坦讲座演讲稿Birds and Frogs(《鸟与蛙》)中称为 “数学文献中不朽的珍品”;


接着,《序曲》中出现的费根鲍姆用他的普适常数征服了科学界。同时,一个逃离布尔巴基学派统治而投身于美国IBM研究中心的法国 “杂学家” 曼德博(Benoît B. Mandelbrot,1924-2010)创造了一个新词Fractal(分形学),在他眼里比欧几里得几何更自然描绘自然界现象的分形几何从此正式粉墨登场…… 这些只是书中众多精彩纷呈的混沌故事中的几个片段,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几个。


当我读到第77页中描述的 “混沌电影” 时,顿时眼睛一亮。电影的制作者弗兰克·霍彭斯特德(Frank Hoppensteadt,1938-)是我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数学系读书时的理学院院长,也是我博士论文答辩的委员会成员。对于 “逻辑斯蒂函数” rx(1-x),他取了成千个参数值r,在计算机上迭代了几亿次,计算机屏幕画出了对应于每个参数值的函数迭代轨迹,而通过电影的视觉效果呈现出一派光怪陆离的图景。霍彭斯特德院长在数学系放映了他精心制作的这部科学影片,艺术性地展示了 “从有序到混沌” 的数学之旅,令观众大开眼界,饱览 “混沌”。在场观赏的观众不仅有他的知音同事李天岩教授,还有李教授的博士生(包括我)。


2008年,《混沌》作者推出了该畅销书的第二版。某天,我在闲逛美国 “百万书店” 时从新版序言中读知,第一版问世后的二十年间,这本书在全世界卖出了一百万册,也即平均每年五万本。


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包括了所有外国语译本的销售量,因为Gleick的所有作品大概被翻译成了三十种语言。但是我凭直觉猜测,非英语版本的销售量不在其中,至少此数很难精确算出。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惊人的记录。这得益于该书的内容通俗性和语言优美性等优点所带来的的广泛可读性。英文原版的封底印有三位*作家的 “极简书评”,我只引用其中一人的,因为他是名著 Gödel, Escher and Bach(中文译本《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作者 Douglas Hofstadter(中文名侯世达)。他说:Gleick’s Chaos is not only enthralling and precise, but full of beautifully strange and strangely beautiful ideas(Gleick的《混沌》不仅令人着迷和精确,而且充满了奇异和美丽的想法)。


我基本赞同上述评价,然而对于 “精确” 一词难以百分之百地认同。因为这本书关于李天岩与约克合作论文《周期三则意味着混沌》的出笼经过,叙述得 “不甚精确”。整本书只谈论了约克教授在混沌发展史上的作用,尤其在传播洛伦兹革命性思想方面以及他自己在形成 “周期三隐含混沌” 这个猜想时所充当的关键角色,而对李天岩的重要贡献只字未提,只是在书末的注释部分(第326页),给出了正文第69页中被提及的这篇论文的出处:Yorke’s paper. Written with his student Tien-Yien Li. “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82(1975), pp. 985-92. 仅此而已,这是全书中*出现李天岩英文名字的地方,包括有十页篇幅的Index(索引)部分。


一周前,我在家里翻出二十年前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李天岩教授寄给我的一篇英文文章,打印日期为1999年12月31日,贴在首页的小纸片上写有 “丁玖,请看这篇文章的下半部(Chaos => Statistical Regularity). 天岩 12/28”。文章的标题是 Exploring Chaos on an Interval(在区间上探索混沌), 作者是T. Y. Li and James A. Yorke,即李天岩和詹姆斯·约克。此文收在2001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论文集中,主题是关于早期混沌理论的回忆。这本书的编者是美国的拉尔夫·亚伯拉罕(Ralph Abraham,1936-)和日本的上田睆亮(Yoshisuke Ueda,1936-),他们都是混沌史上的名人,在Gleick的书中也都有介绍。


图5 李天岩教授寄给作者的英文文章 | 作者供图


李天岩教授和约克教授的文章上半部回顾了《周期三则意味着混沌》的写作过程。1972年,马里兰大学数学系教授约克也是该校流体力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的成员。一位流体动力学家同事艾伦·法勒(Alan Faller,1929-)教授,复印了许多份洛伦兹关于气象预报的四篇论文,给了他认为会感兴趣的人,其中就包括约克。约克和他的博士生李天岩读后,确实很感兴趣,尤其是洛伦兹微分方程组中第三个解函数z(t)的振动行为不规则性,以及它相邻局部极大值之间的函数依赖关系,这个关系本质上与分段线性的帐篷函数相像。


为了解释洛伦兹获得的这个关系,他们发现了后来被称为 “李-约克定理” 的重要结果:周期三隐含混沌,这是在1973年3到4月完成的开创性工作。在经过一系列的戏剧性事件后,他们的文章发表在《美国数学月刊》1975年的最后一期上。这 “一系列” 的情节除了一句笼统的话 “约克于是为自己觉得可以投稿的传播最广的杂志《美国数学月刊》写了一篇文章” 外,没有出现在Gleick的书中,而详细而真实的故事被我写进了201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拙作《智者的困惑:混沌分形漫谈》中题为 “周期三则乱七八糟” 的一章中。


其实,李-约克的上述回忆文章并没有明确说出他们一生中最伟大工作的降生细节。这并不奇怪,只要他们都将之归功于两人的珠联璧合就行了。科学史中为己抢功贬低对方的合作者有一些,但更多的学者道德高尚,不为名利而降低人格。一个例子就含蓄地出现在Gleick的书中:比利时籍的法国数学物理学家达维德·吕埃勒(David Ruelle,1935-)和他来自荷兰的访问教授弗洛里斯·塔肯斯(Floris Takens,1940-2010)合写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 On the Nature of Turbulence(湍流的本质)。但是作者提到他们的文章时总是正确地写出两人的名字或者用 “他们” 这个代词,而不是将其中年轻五岁的访问者只放进书末的注释部分。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合作当属于英国的阿蒂亚和美国的辛格。他们共同孵化出的连接拓扑和分析两大数学分支的 “指标定理”,来自后者对前者的一次学术假访问。到访第一天,阿蒂亚劈头就问辛格一句 “为什么自旋流形的A-亏格是个整数?” 基于对这个 “有深层原因” 的拓扑学问题的共同深入思考,引导分析功底雄厚的辛格在两个月内证明出了关于椭圆型微分算子的指标定理。二人因此而分享了2004年的阿贝尔奖。


李-约克定理的诞生也是类似的故事。1973年3月的一个星期五下午,当李天岩走进他的博士论文导师约克的办公室,正因什么烦恼而 “诉苦” 之际,约克劈头就来一句 “我给你一个好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后来他们定理中关于周期三的那两个结论,这是约克从洛伦兹文章里获得的灵感,但他却没有证明他的数学猜想。于是他请分析功底扎实的弟子试试证实(或证否)它。


李天岩花了两周的时间巧妙地运用了微积分里的 “介值定理” 证明它为真。至于Gleick书中提到的约克将写好的文章投给以大学生为主要读者的《美国数学月刊》,或许也是由于李天岩听到导师的 “好想法” 后脱口而出的一句俏皮回答 “你的想法好到可以上《月刊》?” 所引起。如果Gleick写书前将李天岩这位华人的名字放进他那密密麻麻写满人名的 “采访名单” 中,这些生动的真实故事就会在买了一百万册英文版书的读者中传开了。


图6(从左至右)约克-李天岩-丁玖合照(2015年)| 作者供图


为了写出这篇书评,在早年读了两遍英文初版的基础上,我最近又读了一遍这一版的中译本。由于译校者既是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又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学者普遍具有的人文素养,我读后总体感觉翻译质量上乘(虽然个别地方有误译)。


我特别注意到,校者将原书的那句包含 “Written with his student Tien-Yien Li”(与学生李天岩合写)的注释,作为第74页的脚注翻译成 “这篇文章的合作者是李天岩”。这一小小的变形,颇耐人寻味,或许这是通晓混沌历史的郝柏林先生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的一个小小举动。


去年下半年,英文第二版的中译本由人民邮电出版社隆重推出,销售一直看好。不过与旧的译本比较,新译本不仅书名添加了原版标题中的不定冠词 “a” 所对应的 “一门”,而且将Gleick的中文姓从 “格莱克” 改为 “格雷克”。由于在出版市场同一作者中文译名*性被丢失,我在本文只能一律写成Gleick。


我在二十多年前读完Gleick的《混沌》后,曾给李天岩教授打电话表达了我关于书中对他只字不提的不满情绪,李教授只回了我一句 “他从来没有采访过我”。但是我听得出他的遗憾、无奈甚至悲哀。我当时想,如果哪天我写混沌简史,一定要还原 “周期三” 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也是出于民族自尊心的强力驱动。


2011年春,创刊不久的《数学文化》杂志给了我这个机会,汤涛主编向我约稿,写一篇较有篇幅的数学科普文章。我选择了混沌分形这个主题,杂志分三期登载了我的长文《自然的奥秘:混沌与分形》,其中我将李-约克混沌的故事细细道来。后来,我受朋友们的鼓励,将之内容扩充一倍写成上文提到的书。书稿的审核人之一、混沌名家陈关荣教授将我真实记载的周期三故事称之为 “*新闻”。


在祖国大地,人们一提起数学名词 “混沌”,就会想起它的创造者之一、杰出的华人数学家李天岩先生,可以说这个词已经成为他的化身或符号。所以在为我纪念恩师李天岩教授的新书命名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特别喜欢我一位好友的主标题建议:走出混沌。副标题则很具体:我与李天岩的数学情缘。在去年9月出版的这本书中,我专列一章细表了李教授的三大数学贡献,李-约克定理自然排在首位,我用比Gleick书中多一点、但人人可以读懂的数学语言和类比方法,几何直观地清楚解释了这个 “数学文献中不朽的珍品” 。


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科学写作大家Gleick的报告文学《混沌》确是一部科普上乘之作。它二十五年前的第一版,已经让混沌的思想及 “蝴蝶效应” 的通俗说法像种子一样撒向世界各地。它不仅传播了许多关于混沌的历史掌故,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碰到疑难时可以 “换个角度来思维”。毕竟,确定性和随机性是自然世界这枚巨大硬币的正反两面,而混沌则是连接它们的一座桥梁。


定稿于2022年1月19日

美国哈蒂斯堡夏日山庄

致 谢

感谢陈关荣教授和田海燕教授帮助润色本文初稿。

参考文献:

1. 李天岩,关于“Li-Yorke混沌”的故事,数学传播 12(3),13-16, 1988.

2. T. Y. Li and James A. Yorke, “Exploring chaos on an interval,”in The Chaos Avant-Garda, Memories of the Early Days of Chaos Theory, Edited by Ralph Abraham and Yoshisuke Ueda, 201-208, 2001.


制版




夏奇拉2010世界杯歌曲

夏奇拉(Shakira)真是个美丽的名字,虽然她出生在哥伦比亚,但这个名字并非来自拉丁语系,而是阿拉伯语,意思是优雅美丽,相当于国人赵雅芝、佟丽娅这样的名字。

天才少女

夏奇拉的父亲是黎巴嫩人,母亲是哥伦比亚人,她是家里八个孩子中的老幺。说来令人唏嘘,她两岁的时候,骑摩托车的哥哥被一位醉驾的家伙撞死了。

父亲是一位作家,因此在哥伦比亚也算是中产家庭,夏奇拉受父亲的影响,4岁写诗,8岁写歌。那时候,她就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非常有名的歌手,真是童星中的预言家。

一般来说,在美洲的阿拉伯人都是生意场上的高手。为此,夏奇拉对父亲有些不满,说他是最不会做生意的阿拉伯人。

父亲是个传统的人,他不让上医护学校的姐姐穿紧身衣,但他没想到的是,夏奇拉12岁就交男朋友了,父亲大吃一惊,但也无能为力。毕竟,在这个国家,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另外,父亲对这个最小的女儿有些太过溺爱了。

在父亲面前,夏奇拉享受到哥哥姐姐没有过的待遇,父亲带她见识中东鼓,学习肚皮舞,她学得非常快,她似乎天生就是舞者,她的电臀会让任何人的目不转睛。这样的天赋让父亲对她更加偏爱,也对她有更大的期望。

父亲还带她去孤儿院看望那些可怜的孩子们,那时候,夏奇拉就立志要帮助他们。若干年以后,她成立专门的基金会,帮助整个国家的贫困孩子们健康地学习成长。再若干年以后,奥巴马总统请她到白宫共商儿童发展大计。

初恋根本就不懂爱情,但男孩的软弱,让夏奇拉尝到了掌控男人的美妙感觉,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御友技巧。这一点夏奇拉非常自信,她说人们总觉得她的身体厉害,但她最厉害的部分是她的大脑。

与夏奇拉初恋同步的是她的歌唱事业,那一年可以算是她的出道之年。

12岁的时候,夏奇拉有幸结识了索尼音乐哥伦比亚公司的负责人,受到极大的赞赏和更专业的包装,于是乎一个13岁的小女孩就推出了她的第一张专辑《Magia》,收集了她从8岁开始创作的歌曲,是流行、摇滚、民谣、迪斯科的混合风格。

哥伦比亚电台播放着她的歌声,夏奇拉成为整个国家都知道的童星,但专辑的销量并不好。这张专辑的发行时间是1991年,校园里,夏奇拉的追求者缤纷涌现,一时招架不住,而真正改变她人生的那个男孩子也还没有成年,他正在政治家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努力学习法律。

这个男孩就是17岁的安东尼奥·德拉鲁阿(Antonio de la Rúa),他远在阿根廷。一个在南美洲的最北端,一个在南美洲的最南端,距离遥远,此刻离他们相遇还有9年的时间。夏奇拉和同学们打情骂俏的时候,这哥们儿自然也没闲着。

夏奇拉的第二张专辑《Peligro》依然是个失败,看来一日成名只是痴人说梦。索尼音乐连亏两笔,也不想再折腾了,夏奇拉干脆回学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写歌的习惯也实在是戒不了,而且一不小心又有一首歌火了。

因为这首《¿Dónde Estás Corazón?》,索尼音乐决定再du一把,最后一把,花钱打造夏奇拉的第三张专辑。

1995年,夏奇拉第三张专辑《Pies Descalzos》发行,索尼这把du对了,这张专辑在拉美国家非常火。第二年,他们又投放美国市场。这下不得了了,这张专辑登上公告牌拉丁专辑榜的第五位。

夏奇拉因此开启全球20场巡演,她的身体在各个国家摇摆,摇一次,专辑就卖不少,最后这张专辑的销量达到500万,夏奇拉一飞冲天,索尼音乐也大赚一笔。

1999年,夏奇拉第一次被格莱美提名,那时她22岁,她的第一场正式恋情即将开启。那个大她三岁的男孩子,已背会了好几部法律。而那个男孩的父亲费尔南多·德拉鲁阿在这一年当选阿根廷总统。

安东尼奥·德拉鲁阿

2000年,新的世纪开始了,每个人都蠢蠢欲动,希望在这一年有所突破。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多来华访问,拿到人民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夏奇拉也和安东尼奥在宣传的路上不期而遇,一个在宣传专辑,一个在宣传父亲的政治措施。

两人相见恨晚,一见如故,都似乎感觉终于找到生命的另一半。在他们尽情享受生活的丝滑的时候,夏奇拉的音乐作品也更加丝滑了,2001年,她*拿到格莱美奖,安东尼奥趁热打铁,两人订婚了。

阿根廷经济越来越糟糕,费尔南多被迫下台,安东尼奥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夏奇拉这边了。拿了格莱美奖的夏奇拉开始尝试英文写歌,并推出第一张英文专辑《Laundry Service》。虽然美国人诟病她的英文水平,说“夏奇拉的传奇在翻译中丢失了”。这张专辑还是毅然决然地登上公告牌热门专辑200的第三位。

夏奇拉在音乐领域的成绩越来越大,安东尼奥希望可以早日完婚,而夏奇拉觉得当前这样的生活更适合她,安东尼奥也没有办法。

安东尼奥的母亲想到一个好办法,借助媒体的压力。2007年,曾经的国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夏奇拉和安东尼奥将在年底完婚。夏奇拉一点儿也不给面子,随后否定了这一消息。

2009年,夏奇拉说他和安东尼奥就是夫妻,要那一张纸又有什么用呢?然而,随着南非世界杯的到来,夏奇拉和安东尼奥十年的未婚夫妻结束了。

杰拉德·皮克

2010年南非世界杯,西班牙国家队*获得世界杯*,年仅23岁的国家队队员杰拉德·皮克(Gerard Pique)捧回了大力神杯,也捧回了夏奇拉的爱情。



2009年5月,夏奇拉与南非组合Freshlyground联合创作世界杯主题曲《Waka Waka (This Time for Africa)》,在拍摄这部作品MV的时候,夏奇拉结识了皮克。有人说夏奇拉还没有和安东尼奥分手前就和皮克曲径通幽了,夏奇拉否认了这一点。

夏奇拉和安东尼奥2011年1月官宣分手,不过他们早在2010年8月就达成分手协议。感情结束了,但商务还在继续,安东尼奥依然负责夏奇拉的商务活动。最终,夏奇拉还是将安东尼奥开除出她的经济团队。

安东尼奥一气之下将夏奇拉告上法庭,向她索赔美金一个亿,他认为他用了六年时间将夏奇拉品牌推向成功,夏奇拉应该向他支付这部分费用。法庭驳回了他的要求。夏奇拉说:“生活还在继续,我现在比以往幸福得多,我希望这种骚扰早点结束!”

皮克比夏奇拉小十岁,年轻的小鲜肉让她重回十年前的青春。虽然她是不婚主义者,但她是真爱皮克,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这一点,安东尼奥也许直到现在也想不明白。

夏奇拉说皮克是她的光芒,她曾对一家知名媒体说:“我一度失去信仰,变成不可知论者,感觉不到爱的存在,我开始认为上帝并不存在,突然我遇到了杰拉德,太阳出来了。”

2013年1月,夏奇拉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米兰。2015年1月,第二个孩子沙沙出生。这一年,夏奇拉和皮克登上《福布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情侣”榜。

夏奇拉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在安东尼奥时期,她就说婚姻对于她来说是幽闭*症。如今,她依然希望皮克不要把她当成妻子,而要把她当成女朋友。

2020年,夏奇拉和詹妮弗·洛佩兹两大拉丁天后一起登上超级碗中场秀,向世界展示电臀的振幅,全球观看人数超过1个亿,创下历史。

也许,夏奇拉真的不适合做妻子,当詹妮弗已经结了三次婚,开始吃回头草的时候,夏奇拉的第二段长恋也已经十年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2010世界杯歌曲》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2010世界杯歌曲、2018世界杯前八名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