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人天圆地方是指什么,以及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象征盖天“三衡”的北京天坛圜丘)
中国古代,有过三种“宇宙理论”。
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天圆地方”,是“盖天说”的简单概括,即所谓“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是中国古人最早的“宇宙理论”。考古资料证明,早到至迟在公元前五千纪,“盖天说”已经很完善了。
距今6000多年的新时代时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礼器和图形,清晰地显现了中央凸耸的“璇玑”下“斗形”方脸的神祇,可知当时古人通过天文观象,已经掌握了“天极”“北斗”位置并形成了“天如华盖”或“盖笠”的认知。
(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璇玑”神祇)
古人如何认定“天圆”。
上古先民观测天象,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确定一个“天上”的坐标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极”。
《吕氏春秋》云:“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
作为居于北半球的上古先民,夜观天象,很自然地就望向了北方的星空,选定了“北斗”环绕运行的中心点为“天极”;而环绕运行所画出的“圆”之内的天区。古人称之为“璇玑”。
“璇玑”,在上古“宇宙观”中,不仅被认为是“天极”的中心,而且是中央凸起的绝阴之地。
(璇玑天区示意图)
记录了上古先民天文思想,并作为“盖天说”理论“代表作”的《周髀算经》曰——
“欲知北极枢,旋周四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璇玑四游。正北极,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极之所游。”
古人发现,“璇玑”中心的“天一”“太一”等星,亮度明显弱于环绕运行的“北斗”,因此想象,“璇玑”是一个凸起的更高更远的天区。
这是“天如华盖”或曰“天如盖笠”观念形成的最初原因。
同样,这也是中国原始宗教中认为至上神“天帝”居于天之最高处“璇玑”的最初原因。
(距今7000年新石器时期“二绳”和“亜”字图形)
古人如何认定“地方”。
上古先民认为“天”像个“华盖”或者“盖笠”扣在大地上,那么,大地不也应该是圆形的么
古人的“地方”概念,并非来自直观观测——观测大地形状,在古代,比观测天空困难难得多。
古人认定大地是方形,其实也是通过观测天象观象授时得出的结论——这就是通过确定“二分二至”而对东南西北的测定。
前面说到了《周髀算经》。“周”,之圆周;“髀”,本义是人的大腿或腿骨。人们最早以“人体测影”,然后,“立表测影”,“髀者,表也”。
古人通过“立表测影”,总结出了“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将“四点”以直线相连,得到了“+”这个符号。东汉许慎说,汉字“十”由此而来——“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古人不仅通过测影掌握了“四季”,还确认了方向。
(春秋时期“亜”字形墓葬)
古人把“+”符号的“一”和“丨”均等加宽,就形成了“亜”字,进而确定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
当“一”和“丨”不停均等加宽,最后,就不再是“亜”字,而成了“囗”形。
距今7000年之前的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图形,证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懂得由“+”符号,这在《周髀算经》中称为“二绳”,进而扩展为“亜”字图形。
而安徽埠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壬式盘”,则形象地展现了古人“天圆地方”“宇宙理论”的概貌。
(西汉天圆地方六壬盘)
“盖天说”的演进和特色。
“天圆地方”,是上古先民的第一个“宇宙理论”的简单表述,但绝不是全部。
首先,“盖天说”也在演进。
《晋书.天文志》说——
“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曰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又《周髀》家云:‘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这是说,古代《周髀》研究者认为,“天圆”就像“锅盖”一样,“地方”恰似方形平坦的棋盘,天扣在地上。但是后来,人们认为天象“斗笠”,地如扣着的盘子,天和地,都是中高四周低。
这是“盖天说”关于“天圆地方”两个不同阶段的认知。
有学者认为,第二个阶段的认知,是古人关于“昆仑之丘”传说的根源。
其次,“盖天说”对太阳运行的认知。
还是《晋书.天文志》,其曰——
“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故曰《周髀》。”
这是讲,通过“股表”测量,并使用“勾股”计算,得知太阳在天运行,有一个“七衡六间”的“天图”——
这个图,记载了太阳每日运行的轨迹——七个同心圆,是全年十二个“中气”的太阳视运动的日行轨道——内衡为夏至日道;二衡为小满和大暑日道;三衡为谷雨和处暑日道;四衡为春分和秋分日道;五衡为雨水和霜降日道;六衡为小雪和大雪日道;外衡为冬至日道。
七衡中,最重要的是“三衡”——内衡夏至;四衡春分秋分;外衡冬至。可知,“七衡”是“三衡”的细化。
“三衡”,标志着古人对“二分二至”的掌握。中国“三衡”遗迹,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圜丘和三环玉礼器,直到明代北京的天坛圜丘,都是“天圆”“天盖”的象征。
再次,“盖天说”对日月星辰升降起落的解释。
又是《晋书.天文志》:——
“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廻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辉,故日出即见,无蔽之者,故夏日长也。冬天阴气匀,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短也。”
古人,还不了解地球自转,所以认为是“天转”;天南高北低,因此,“日入下”就看不见了,其实还在天上;夏日长冬日短,古人认为是阴阳变幻的关系。
“天南高北低”,有学者说,这是共工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神话的根源。
除此之外,“盖天说”,还包含了精细的几何数学计算,前面说到了“勾股”,所以才称《周髀算经》,限于篇幅,不详赘述,但其成就,足令人叹为观止。
(《周髀算经》方圆图和圆方图)
自然,“盖天说”的“天圆地方”,也有自身难以弥合的“漏洞”。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
“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yǎn)也。”
“揜”,即“覆盖”,这是说,“天圆”的盖子,总是不能把“地方”的四角都盖住。
于是接着说——
“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上面一句的质疑,也是后来“浑天说”和“宣夜说”两种“宇宙理论”认为“盖天说”不“圆满”之处,尽管“盖天说”后来让大地也“鼓起来”了,但毕竟还是难自圆其说。
曾子的后一句,讲的是孔子的理解,就已经离开“天文学”而进入儒学经学了。
圆既是方,方既是圆,只是用方向而已,地球本圆方为用也。古人用天圆地方的理论,造车,天圆转,造车轮子。利用地方的理论,坤腹方稳,造车厢。坐人或运货物。外圆内方,外圆动力飞谍,内方方舱,分八格配坐配重均垣。万年前入住地球的运载工具。先天八卦就是史纪。至今也没达到如止先进水平。说什么结绳而制,纯属混蛋造谣,为打击中国传统文化胡编乱造。现在不照样用这个道理吗 哪个国家超越出这个原理啦 别戴着洋眼睛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哈哈镜说笑谈。说什么没科学,用西方科学哲学之洋词当神棍,取代道理。见中必反,打压中国文化,可恶。
谢谢邀请:
天与圆象征着运动,两者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
天地万物之灵,能够感通万物,最灵者也。
学识浅薄,简单认知,共同学习
古人说不如《易》说正确。
《易》以乾为天,坤为地,阳为奇,阴为偶,是定则。
\"天圆地方\",指乾圆坤方;
\"天地之数″,即奇数偶数。
天用时,时有週期性(曰圆),
地用位,位有方向性(曰方)。
易学集哲科玄于一体,
易辞不可与俗语同观!
将\"天圆地方\"误解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自欺欺人,大错特错!
“天圆地方”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是古代科学通过实践证明总结出的一种抽象的自然科学规律。
“天圆地方”不是地平说,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阴阳学的一种体现,古人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伏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的星体组成的浩瀚宇宙称为“天”,把人类能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地称为“地”。由于日月是在周而复始的运动,而大地却一丝不动,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概念的产生。
古人说的“天圆地方”,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地理条件上讲乾圆坤方,二是指为人处世,清朝以前的铜钱就是外圆内方的,意义深远!三是指天人合一!
天圆地方,是古人最早认识天地的概念。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而地是方的。经一段时间的认证,人们开始认识″阴阳\"的变化。而″天圆地方\"便成了阴阳学的核心,一种表现,也是古人认识世界一种思唯方式。而经历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也认证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只是这种说法的一种体现。
古人通过不断的对天体(宇宙)的运行规律的观察,总结出: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五运六气的说法。也就是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变化中,人们应做的工作。而这种\"天时,是上天传递而来的。
古人的\"天圆\",是指时间的特点。″地方\"为″四面八方\"的概述,也叫″地方\"。
总的讲:″天圆地方\",就是″时间\"与\"空间\"。是古人的″时空观念\"。
古人说的天圆地方所指的是人,比喻人是个小宇宙。人的首为天,身子为地。头是圆的,身体是方形。天圆地方,由此而来。
天日圆满,田地方垄。外圆内方,这是规律。天外圆而地内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圆满满是天所呈之象,气象无形云雾缭绕。方方正正才能根基稳定,动物四足桌椅四脚就能稳定牢固。人脚方形所以稳步行走站立,天圆地方就是做人的根本规矩。
“天圆地方 头圆足方”小识
——天人相应 并非皆然
河间金栋
1、经文及张注
《灵枢经·邪客》篇:“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 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类经》:“圆者径一围三,阳奇之数;方者径一围四,阴偶之数。人首属阳居上,故圆而应天;人足属阴居下,故方而应地。”
2、古籍记载
⑴《周髀算经·商高篇》勾股圆方术:“ 数安从出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方径一而匝四。伸圆之周而为勾,展方之匝而为股,共结一角,邪适弦五。此圆方邪径相通之率,故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方者,天地之形,阴阳之数。然则周公所问天地也,是以商高陈圆方之形,以见其象;因奇偶之数,以制其法。所谓言约旨远,微妙幽通矣。圆规之数,理之以方。方,周匝也。方正之物,出之于矩。矩,广长也”,“既以追寻情理,又可制造圆方。言矩之于物,无所不至。物有圆方,数有奇偶。天动为圆,其数奇;地静为方,其数偶。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天不可穷而见,地不可尽而观,岂能定其圆方乎 ”
《周髀算经·周髀天文篇》盖天天地模型:“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赵爽注:“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法。在上故准盖,在下故拟盘。象法义同,盖盘形等。互文异器,以别尊卑;仰象俯法,名号殊矣。”
⑵《吕氏春秋·季春纪·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 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 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⑶《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地方者,诚有之乎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而圆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于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庐辩注:“人首圆足方,因系之天地,因谓天地为方圆也。《周髀》曰:‘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也。’《淮南子》曰:‘天之圆,不中规。地之方,不中矩。’《白虎通》曰:‘天,镇也,其道曰圆。地,谛也,其道曰方。’一曰,圆谓水也。道曰方圆耳,非形也。方者阴义,而圆者阳理,故以明天地也。”
⑷《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员,象天容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
⑸《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3、小识
金栋按: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内经》中非医学内容很多,而这些旁支的文化现象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上述《邪客》篇“天圆地方”所涉及的则是古代最原始的宇宙理论——盖天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亦属于盖天说理论。
盖天说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数理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该书是我国最早记载天体理论,即宇宙结构学说之著作。盖天说又称周髀说。周髀,本意是周代测影用的圭表。髀,圭表。
《周髀算经·商高》篇所言“天圆地方”是著名的代数“勾股论”,其本意指观测地的数理来自方,观测天的数理来自圆,引申之义为“道法天圆地方”,即“天道曰圆,地道曰方”,非指天地之形状,即“道曰方圆耳,非形也”。赵注是,《吕氏春秋》、曾参、《天文训》等亦然。而天地之形状——盖天天地模型是“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即天好比覆盖在上的笠,地犹如被覆盖的盘。
“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八个字之解释,历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学者解释,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恰与“天圆地方”之表面字义相吻合而混淆融于其中。在《内经》那个时代,非常有市场,受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说之影响,被当时医家引入渗透至医学领域来解释医理——人体的生理结构“头圆足方”。先是盖天说已被当时的大儒们批判与否认,如汉代杨雄等,遂被浑天说及宣夜说代之,而《内经》所渗透之盖天说理论则非。试问,人体“头圆足方”是按照天体宇宙结构而生的吗 案当然是否定的!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赵洪钧《<内经>时代》)《内经》“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学术观点,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内经》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是相应的,这在《内经》多篇中有论述。但经检阅《内经》发现,有许多地方天人并不相应、不相合,可能出于理论需要,牵强附会明显,从而说明“天人相应”,并非皆然!
天圆地方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
知常容记得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说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是古人朴素的天地观。我当时也信以为真,直到后来看河图洛书时才明白并不是这么简单,但读书时却深信不疑,这也反应传统文化断层多厉害,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的经历。
天圆
说天圆就先来说一说圆是什么意思。
圆是由员转注而成的。员什么意思,看下图。
员就是上面一个圈,下面一个三足鼎,最后变成贝字。后来造了一个圆,实际就是强调上面这个圆。
所以天圆这个概念是和祭祀相关的。古代大多文化都与祭祀有些关联,实际上就是对天的认知。天圆是古人对天的认知的一种总结,怎么可能简单就认为天是圆的就搞定了呢。
我们会发现古代祭天的地方都是圆的,但我们住的房子都是方的。
圆是什么 圆就是周。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要找到一个理论,假设这个理论是永远不会错的。比如华夏文化特别是在周朝之后就找到天,认为天是无垢,不会错的。西方的宗教则找到上帝,认为上帝是不会错的。
东方人证明天不完美,会错,西方人证明上帝不完美,会错,在民众中达成共识,实际上很多文化就会发生混乱甚至崩塌。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既然天有问题,何必去知天命 再比天子的称呼,如果天不完美就意味着天子不完美,天子不完美怎么去统治天下
完美用什么表示
圆。
所以天圆不是表示天是圆的,只是用了“圆”这个符号来表示。天是周而复始而完美的,这也符合古人对天地的认知,日出日落,永不改变。
天是怎么运转的
按阴阳规则运行,按五行规则运行,这就说到了地方。
地方
我刚才提到一句话:古代祭天的地方都是圆的,但我们住的房子都是方的。
既然我们效仿天,为什么将地变成方的而不是圆的呢
实际是遵守阴阳规则。
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荀子说: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
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很懂规矩,是说这个人很懂方和圆吗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这么认为。
所以孟子和荀子说完这句话之后都会说到另一方面,人伦和人道就是人间的规矩。
很多人都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会将河图洛书画在龙马和乌龟之上。他们大多是将这两个动物进行神话,却忽略古人要传递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
详细的就不讲了,我记得我在《人生终极之问,或在《河图》、《洛书》中找到 案 》稍微有聊到河洛,这里不是讨论这个所以不展开。
地方和天圆一样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天圆形成与祭祀,而地方则形成于生活实践。
“城”的出现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一场史前大洪水,鲧为了对抗洪水而发明的一种建筑。不过人们只记得鲧治水失败被杀,禹治水成功,却不知道人类定居的改善是从鲧开始。
方的最大优势是可测,可把握。
任何规矩必须是可测可把握的,因为这是需要人们去执行和遵守。
有人说直接用天圆何必弄个地方。
天圆是完美的,正如道一般,你觉得凡间有几人能明白。天子要统治天下,是让百姓明白还是带着百姓悟道
百姓追求的不是悟道,他们追求的是一日三餐,安居乐业,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清清楚楚地明白,靠白纸黑字的规则,而不是靠领悟。
出现在你眼前的河图和洛书一般不是左边的乌龟和龙马,而是右边这个样子。
这其实就是“天圆”在进行“地方”化。
结语:
天圆地方实际要表达的是天是完美无缺的,周而复始,人向天学习立下规矩,以安定天下。
天圆地方提示的是传统文化最底层的逻辑,也告诉所有人,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是什么。
所以这个圆和方与圆形长方形没有必然关系,只是用圆形和长方形去表示。
“天圆地方”以我浅薄的知识储备推测,应该是周朝之后的产物。
今天关于《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冠军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最赚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