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评级机构,三大评级机构比较

2022-09-11 0:01:45 生活指南 ssrunhua

三大评级机构



本文目录一览:



近期,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穆迪和标普发布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2021年评级结果。

5月21日,惠誉上调邮储银行生存力评级,并确认邮储银行“A+”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7月1日, 穆迪确认邮储银行“A1”的长期本外币存款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7月8日, 标普确认邮储银行“A”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邮储银行评级结果均保持中国银行业*评级。

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服务个人客户超过6亿户,定位于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加快推进“特色化、综合化、轻型化、数字化、集约化”转型发展,着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致力建设成为客户信赖、特色鲜明、稳健安全、创新驱动、价值卓越的*大型零售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邮储银行资产总额11.96万亿元,负债总额11.21万亿元,存款余额10.82万亿元,贷款余额5.9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86%,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16.98%,较上年末上升8.92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持续优良。

近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2021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邮储银行以2020年末一级资本1026.49亿美元,*进入全球银行20强,排名大幅上升7位至第15位。




苹果分期付款到底是怎么分期的

随着“先买后付”模式受到追捧,苹果终于也按捺不住了,推出了苹果版的“花呗”。


撰文 | 张浩东


近日,在苹果一年一度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除了宣布升级硬件产品的ios 16操作系统外,还推出了Apple Pay Later的功能,正式进军“先买后付”市场。


据了解,Apple Pay Later是一种帮助用户分期付款的金融服务,允许用户将购买的东西分成数次来付款,并且无需支付额外的利息或费用,可以理解为苹果版的“花呗分期”或者“微信分付”。


01


最长6周免息


美国iPhone和Mac用户,借助Apple Pay Later服务能实现先买后付,在6个星期内分4期购买商品,这项服务在线上和线下任何支持Apple Pay的商店都可使用,通过万事达卡网络运行。


在商品的购买页面,会详细的说明个人付款的金额和到期时间。在设计Apple Pay Later时,苹果还考虑了用户的财务状况,内嵌一个仪表板来监视其钱包应用中的支付情况。



用户使用Apple Pay Later时,不需要以Wallet上绑定的信用卡来签帐,而是直接向高盛或其他相关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在购物后的两个月内分4次进行免息分期还款,类似于“先买后付”。


苹果方面表示,如果用户的借记卡账户中没有足够的还款资金,可能会衍生出银行方面的费用,以此来做风控。


此外,苹果还打算将“订单跟踪”项目直接集成到钱包App中,Shopify将是其第一个合作伙伴,利用Apple Pay订单跟踪功能,用户可以在钱包中查看Apple Pay的详细收据和订单信息。


随着苹果推出Apple Pay Later,无疑将会帮助 Apple Pay 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苹果预测,由于每笔消费可获得一定比例的收入,估计每年可带来超过500亿美元的额外服务营收。


实际上,在2021年时,市场上就有传闻称苹果正在开发一项服务,允许用户分期支付任何通过Apple pay购买的产品费用,从而与美国“先买后付”巨头Affirm等形成竞争。


时隔一年,苹果的Apple Pay Later终于到来,对此,Affirm公司CEO马克思·列夫钦表示,他并不担心苹果即将推出的先购买后付款服务,因为Affirm的服务更广泛更长远。


02


巨头纷纷布局


近年来,先买后付模式已经席卷全球,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收,疫情更是进一步加速了消费者对先买后付的需求。其特点是整合了支付、分期付款、消费贷等多重产品,比较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Affirm、澳大利亚的Afterpay等。


先买后付的增长潜力不可否认。有数据显示,到2024年时,“先买后付”将成为数字钱包、信用卡、借记卡和银行转账之外最常用的付款方式,市场占有率将提高至4.2%。


在此背景下,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商业银行、卡组织以及手机厂商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纷纷加大在先买后付领域的布局。苹果的进入,宣告着这场竞争才刚刚开始。


相较于苹果,此前已经诞生的许多先买后付创业公司,都相继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追捧。比如总部位于美国的Affirm,2021年1月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也是苹果在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通过对PayBright及Returnly Technologies等企业的垂直收购,Affirm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拥有数百万活跃的消费者,Affirm*的客户是家庭健身巨头Peloton Interactive,该公司生产昂贵的跑步机和固定自行车,每年提供超10亿美元贷款。


从营收上来看,Affirm的主要营收来源是商户收费和利息收入,其营收增速2020年同比增长***左右,2021年同比增速下降至70%左右,且尚未实现盈利。虽然财报不及预期,但投资者更在意的是预期收益。


对于苹果的进入,Affirm公司CEO列夫钦还表示:“没有什么太值得担忧的,各方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他说现在购买、以后付款交易只占美国交易的不到5%,而苹果能为先买后付市场提供推动力。


可以预计,先买后付仍然在起步阶段,这类创新支付形式未来将会更加地火热,竞争也会不断加剧。然而在潜在的个人信贷危机之下,先买后付同样面临着一些质疑的声音。





三大评级机构是哪三大机构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后新冠疫情时代,虽然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有所缓解,但俄乌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叠加全球主要央行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大宗商品价格飙升、通胀压力高企对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以及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走高等问题,把全球主要经济体再度拉入经济衰退的边缘。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回溯和总结历次全球经济衰退的特征,分析后疫情时代下对全球经济衰退造成冲击的因素。

一、全球经济衰退历史回顾

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历史,世界经济波动具有一定周期性,通常以8~10年为一个经济周期,自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过8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或衰退,其中较为严重的有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以及后续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等。

(一)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

全球经济大萧条发源于美国,后续波及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是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本次衰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为背景,战后各国为重建家园而产生诸多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战后各国产业发展畸形导致供求失衡,由于战争技术广泛的应用在机器和工业生产中,带动汽车制造、航空、化学、橡胶等新兴工业迅速发展,但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各国消费能力无法吸纳因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而造成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加剧各国经济的“虚假繁荣”,为拉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银行开创分期付款方式将消费客群下沉,通过刺激消费来吸纳产能过剩并提振生产供应,经济呈现一片“虚假繁荣”态势;同时银行鼓励低利率贷款和保证金形式的杠杆行为,促进投机热潮的产生并催生股市泡沫,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因美国股市疯狂投机和经济“虚假繁荣”问题愈发突出,1928年美联储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限制货币供应和过分投机,并在1929年继续要求各联邦储备银行只发放“生产性贷款”,而拒绝发放用于证券投资的一切贷款。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令美国股市四年牛市走到了尽头,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突然暴跌,在短短两周内市值累计蒸发超过300亿美元。股市泡沫破裂刺破了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引发美国境内企业的大规模破产,1929—1933年美国约有13万个工商企业破产,企业倒闭率为50%左右;企业破产拖累银行信贷安全,近1万多家银行破产倒闭,银行倒闭率为49%左右;美国工业产值、物价水平以及平均工资纷纷下跌46%、32%以及35%,失业率则由股灾前的3.2%迅速飙升至24.9%,1930¬—1934年美国平均实际GDP增速下跌至-13.8%,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由于美国在一战后成为全球*的债权国,美国经济衰退严重削弱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大萧条对全球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危机很快蔓延到德国、英国以及法国等国。

(二)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是美联储“放水”和能源价格飙升共同导致的,由石油危机逐步引发欧美“滞胀”和拉美债务危机。具体来看,一方面,70年代初美联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长期下调至2%~3%区间,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1972年美国M2相当于GDP的比值上升至62.8%,较1969年未开启货币宽松时上涨约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阿拉伯国家要求西方世界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以石油为武器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随着战争进一步发酵,中东石油生产商切断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石油供给,导致全球石油供不应求,国际油价从每桶不到3美元上涨到接近12美元,触发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再者,1978年底爆发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伊朗停止石油出口导致国际市场原油缺口暴涨至500万桶/天,1979年2月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致使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同年的伊朗“人质危机[2]”和次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再度推动国际油价走高。1970—1981年阿拉伯地区原油现价由1.7美元/桶攀升至32.5美元/桶,在此期间涨幅高达18.5倍,美国原油进口价也由3.0美元/桶激增至37.1美元/桶,涨幅高达11.5倍。

国际油价飙升令欧美国家陷入严重“滞胀”,1980年3月美国通胀率攀升至14.8%,创1947年6月以来新高,通胀高企对经济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1980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下探至-1.6%,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在此背景下,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开启了强硬的货币紧缩之路。一是美联储扩大银行准备金缴纳范围,起到降低货币乘数以及收缩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作用,1980年美国M2相当于GDP的比值回落至56.2%,逐步实现了M2增速与经济增速相一致的目标;二是美联储提升基准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由7.65%(1980年8月)多次上调至22.00%(1981年7月),涨幅高达1,435个BP,密集且急速的强势收紧货币政策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三是严格控制资产负债表规模,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联储信贷资产规模相当于GDP的比重在4.5%~6.0%之间窄幅波动,*规模不超过1,600亿美元,起到防止美联储信用无序扩张的作用。在沃尔克强势的货币紧缩政策下,美国通胀压力得到缓解,但经济活动也受到严重抑制,1982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1.8%)。同时,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风险向拉美国家传导,由于拉美国家的借贷利率是以3个月或6个月LIBOR为基础调整,当利率陡然上升后利息偿付压力大幅提高,从70亿美元(1972年)上升至1,330亿美元(1981年)。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导致美元逐步走强,国际资金流动方向逆转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拉美国家国际收支入不敷出,经常账户收入减少和外汇储备缩水使拉美国家的外债偿付实力大幅削弱。因此,拉美地区的信用风险逐步暴露并在多个国家之间传导,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最后蔓延至近40个发展中国家债务重组。

(三)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及后续欧洲债务危机

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本次危机产生主要基于四点前提:一是在危机暴发前的2000—2003年,美联储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并将联邦基金利率由5.75%经过16次下调至1.00%,三年内降幅高达475个BP。二是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多余的流动性从实体企业流入到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推升房屋价格指数达到顶峰,截至2007年一季度末,美国房屋价格指数(OFHEO)攀升至380.87,创历史新高,滋生了大量资产泡沫。三是美国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在富裕阶层购房需求基本饱和的情况下,通过立法要求金融机构向信用评级得分较低的人发放贷款,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大量发放。四是在低利率的环境下,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高要求促使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上移,诸多金融衍生品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信用违约互换(CD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应运而生,因此推高了金融系统的杠杆率。整体看,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高房价和金融创新,令美国经济处于资本和资产的双重泡沫之中。

2008年次债危机暴发后首先传导至金融领域,再传导至实体领域并拖累欧美经济陷入衰退。首先,为稀释经济泡沫,美联储在2003—2006年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至5.25%,累计上调425个BP,连续而密集的利率抬升成为刺破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泡沫的重要导因。其次,利率快速上扬导致信用紧缩,不仅抑制了居民消费还使居民住房抵押偿付实力承压,随着居民还款能力受挫,美国房屋空置率不断走高,次级房屋抵押债务违约日益明显。银行收回大量抵押房产后投入市场,使得房屋价格随之下跌,2007年12月年美国房屋价格指数同比增幅由正转负,并且负增长持续至2012年6月,严重拖累了房地美、房利美等地产企业。再次,金融衍生品将房地产信贷风险在金融机构以及实体企业间传导。2008年美国抵押贷款组合市场总额高达6.1万亿美元,其中次级抵押贷款占比高达9%,达到历史*值。而房屋抵押贷款仅仅是底层资产,上层可以嵌套和撬动多重金融衍生品,以房屋抵押为底层资产池的金融衍生品(MBS、CDS、CDO)通过杠杆效应将违约风险在金融机构间扩散,导致购买相关金融衍生品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风险扩大以及风险偿付能力下降。最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恶化最终拖累实体企业融资,大量实体企业陷入破产困境,2009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2.6%)。

为调整自身经济泡沫以及跟随美联储加息的节奏,2006—2008年欧洲央行相应加息200个BP至4.25%的历史高位,欧元区10年期公债收益率也随之飙升至4.8%的历史高位(截至2008年6月16日),高利率使市场融资成本大幅上扬,导致欧洲多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欧元区房屋价格指数同比增幅由正转负,并连续6个季度负增长,房屋价格走跌令前期高价购房的投资者资产缩水,再加上贷款利率大幅走高,大幅削弱了居民的偿付意愿和偿付能力,最终传导至银行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并出现大量坏账。此外,欧洲央行的加息压力也将主权债务风险暴露无遗。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等国(“PIIGS”国家)因长期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存在财政收支结构失衡以及政府债务负担较重的问题,2008年“PIIGS”国家的平均财政赤字水平攀升至5.6%,并一路攀升至13.7%(2010年),超过了《马斯赫里特条约》中对财政赤字(3%)的警戒线要求;2008年“PIIGS”国家的平均政府债务水平也攀升至74.9%,其中希腊和意大利均超过100%,超过了《马斯赫里特条约》中政府债务水平(60%)的警戒线要求。欧洲央行加息使得“PIIGS”国家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并超过其自身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者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2009年12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早在希腊凸显,随即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后续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传导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以及西班牙等国,欧洲债务危机拖累欧元区经济下滑至-4.4%。

二、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冲击因素

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历史,可以发现每次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都存在一些必要条件,比如经济存在严重的泡沫、美联储大幅收紧货币政策以及遭遇系统性外部冲击等。我们沿袭历史的分析思路对后疫情时代进行对比分析,以定位目前全球经济所处的经济阶段。

(一)后疫情时代下的经济泡沫

根据20世纪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历史来看,经济泡沫是衰退发生最重要的内生性原因。经济泡沫可以体现在股市泡沫(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房地产泡沫(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以及债务泡沫(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上,目前的后疫情时代已经出现多个泡沫叠加的情况。

1.全球股市泡沫

新冠疫情后全球股市泡沫一路走高,全球股市总市值与名义GDP总量的比值高达133.6%,达到1975年有数据统计以来的*峰,较1999年和2007年股市高点均高出20个百分点。其中,高收入国家的股市总市值与名义GDP总量的比值高达169.8%,尤其是日本(132%)与1989年陷入十年衰退前夕的水平相接近;中低收入国家的股市总市值与名义GDP总量的比值为78.8%,相对处于健康区间。进入2022年后疫情时代,全球股市进入震荡调整期,根据QUICK FactSet的数据,全球股市总市值蒸发了约25万亿美元,以47个主要国家为对象的MSCI所有国家世界指数跌至702.8,相比1月4日的近期高点下跌约20.7%,表明全球股市已跌入熊市,这是自新冠疫情蔓延初期(2020年3月)以来第二次进入熊市,全球股市泡沫破裂风险较大。

2.全球房地产泡沫

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多国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叠加大规模财政刺激,导致多数地区的房价攀升至历史新高。2021年全球房地产价格泡沫率为14.4%,较2020年上涨约5.3个百分点,达到2008年以来的峰值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表现尤为强劲,一年间泡沫率扩大约7个百分点;而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相对平稳,泡沫率同比扩大约3个百分点。全球房地产泡沫走高进一步抬升家庭杠杠压力,加剧居民债务压力走高。截至2021年末,全球发达经济体居民杠杆率为76.7%,创2012年以来新高;其中澳大利亚(119.0%)、加拿大(107.5%)和韩国(106.6%)位居前三,均与国内房屋价格高企密切相关。新兴经济体居民杠杆率则走高至51.9%,创2008年有数据统计以来新高;受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房屋价格攀升影响,印度、南非和巴西增幅较为明显。高企的房屋价格令居民不堪重负,再加上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地产泡沫存在较大的破裂风险。

3.全球债务泡沫

新冠疫情后全球释放出空前流动性,由于生产端和消费端吸纳能力有限,资本边际产出呈现一定下行趋势,货币当局释放出的流动性大多会从实体经济转移至高收益的金融或地产领域。在主要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美元、欧元以及日元等国际储备和流通货币全球泛滥,进一步催生全球信贷泡沫膨胀。2020年全球私人部门信贷占GDP的比重上升至147.4%,创1961年以来新高,信贷膨胀催生出债务泡沫。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全球债务规模达到305万亿美元,债务规模创1970年有数据统计以来新高。从债务负担看,2021年全球政府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比重超过100%的国家共有29个,其中发达经济体有10个,其中日本是全球债务负担最重的发达经济体(263.1%);新兴经济体有19个,其中委内瑞拉(307.0%)是债务负担最重的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起步较晚,债务规模的*值较小;但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且财政支出刚性较强,债务的相对值较大,因此新兴经济体的债务脆弱性明显大于发达经济体。从债务警戒线来看,全球有一半以上的经济体已经陷入债务警戒之中,其中新兴经济体突破债务警戒线的情况越来越多,但由于其经济体量较小,尽管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占全球经济约40%的发达经济体债务压力超过90%,发达经济体债务经济的可持续性较为脆弱。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央行加息的背景下,债务支付利息压力上涨对债务压力较大的国家,尤其是高负债穷国的债务偿付能力造成巨大冲击。

(二)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风险和传导路径

1.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风险

全球经济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每个经济周期的变化往往伴随着金融周期以及信贷周期的调整,美联储对全球金融、信贷政策的制定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也对全球经济周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松紧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信贷扩张幅度和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美联储为提振经济往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带动政府、企业以及居民加大信贷杠杆,前期宽松的金融政策和信贷政策相应带来流动性过剩和资产、资本泡沫;当投机泡沫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限制后,美联储需要收紧货币政策,强势加息带来的后果则是经济硬着陆,暴露出高杠杆下的债务或金融风险,进而引发金融或债务危机,最终传导至实体经济并产生经济衰退。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幅度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稳定性,如货币政策的急剧收紧可能会刺破虚拟泡沫使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相应加剧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主权的信用危机。根据历史数据来看,美联储年度累积大幅加息150个BP后的6~12个月便会发生经济衰退。

2.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传导路径

2022年美联储正式进入加息周期,本轮美联储加息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联储加息背景较为相似,都是基于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所致。根据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会通过货币供给路径、信贷成本路径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路径向全球经济传导。首先,美联储上调联储基金利率,再贴现率以基准利率做参考而随之走高,由于货币乘数与再贴现率呈反比,因此货币乘数相应下降,美联储便可通过加息降低对美元的流动性供给。美国M2规模在新冠疫情期间由16.1万亿美元(2020年3月)飙升至21.9万亿美元(2022年3月),涨幅超过36%;自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加息节奏以来,4—6月美国M2规模下降约2,100亿美元至21.6万亿美元。流动性收紧对美国经济活动造成明显制约,2022年6月美国中小企业乐观指数下跌至89.5,较新冠疫情时期严峻时期的最差表现(90.9)还低1.4,其中中小企业的扩张机遇指标跌落至新冠疫情最严峻时期(2020年4月)的水平,中小企业的经济向好预期指数下跌至-61,刷新2003年有数据统计以来*。

其次,由于长期美债收益率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浮动上调,美联储加息会带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走高,截至7月25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升高至2.81%,较年初上涨118个BP,较2020年0.52%的低点已经增长229个BP;相应加剧美国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投资级企业债融资成本约走高225个BP,高收益企业债融资成本则大幅攀升约430个BP,伴随着企业债的融资成本走高,不仅不利于企业融资经营,还导致高收益企业债的债务违约风险随之升高。此外,3个月和6个月美元LIBOR自2022年3月后呈现大幅上涨趋势,截至7月25日,较3月16日美联储年度*加息当天分别上涨182个和203个BP,银行间短期资金的借贷利率走高还会传导至企业以及居民的贷款利率,高负债贫困家庭或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走高,对居民消费能力以及企业投资能力形成严重的限制影响。

最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会传导至美元的货币价值,20世纪80年代、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等时期美联储加息均加速美元上涨约5%,本轮美联储加息也带动美元走强,截至7月29日,美元指数已经攀升至105.84,较年初上涨超过10%,在美元指数走强的背景下,欧元、日元以及人民币等主要货币汇率纷纷走跌。美元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会影响到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金的流动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在美联储3月第一次正式加息后,4月新兴经济体由资金流入转为资金流出,净流出新兴经济体的资金规模走高至98亿美元,创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高,并且在5—7月继续保持资金净流出态势。此外,美元借贷成本和市场流动性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以美元计价的外币债务,对债务人外债偿付实力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外汇储备薄弱国家的外债违约风险显著走高,外部风险敞口的增大对经济造成严重削弱。

(三)俄乌冲突和供应链扰动

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历史,可以发现全球经济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世界经济往往以8~10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由扩张向收缩转变是基于四类外生性冲击而产生,包括全球系统性冲击、特定国家冲击、特定产业冲击以及特定冲击。战争冲击在20世纪以来的经济衰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依据战争程度不同而具有特定产业冲击的属性或全球系统性冲击属,20世纪70年代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令世界陷入自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

而本次俄乌冲突的爆发较中东战争更为复杂,不仅令大国间地缘政治利益博弈愈发激烈,围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原独联体,还可能会在全球能源规则、经贸规则以及军事规则方面重新制定和洗牌。此外,俄罗斯作为“OPEC+”的重要成员国以及全球天然气出口大国,对全球能源供给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对以能源为首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以及资本市场波动均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2022年二季度,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飙升至255.0,其中能源价格指数、金属价格指数以及粮食价格指数分别上涨至381.6、229.1以及152.8,纷纷创2014年有记录以来新高,攀升的大宗商品价格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巨大扰动,对全球贸易环境以及工业生产造成严重冲击。

[1]埃及和叙利亚分别攻击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和戈兰高地,后随着大国势力干预使战争不断扩大,埃及和叙利亚得到阿拉伯国家以及前苏联的军备支持,而以色列也得到欧美国家的大力支持。

[2]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次危机,该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1月20日。




三大评级机构比较

评级机构表示,相信中国政府稳定地产版块的决心,但行业仍然需持续复苏的动力

文|刘言


中国民营房企正面临海外评级机构和券商的组团围攻。

5月16日至今,穆迪分别多次下调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新城控股(601155.SH)、及碧桂园(02007.HK)的海外信用债评级。其中,旭辉控股*无抵押评级从Ba3下调至B1;新城控股从Ba2下调至Ba3;碧桂园从Baa3下调至Ba1。

事实上,2021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房地产行业持续承压,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已接连下调受评房企评级或展望达250余次。穆迪今年6月报告称,其在过去9个月对发行高收益债券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了91次降级,创下新记录。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底的过去十年,穆迪仅对此类公司进行了56次降级。

全球信用评级行业高度集中,主要为三个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家分别对企业融资、国家主权信用及金融机构评级。

穆迪投资级债务(债务人有能力偿还短期债务)评级标准从 Aaa到 Baa3;低于投资级的是投机级债务,其等级从 Ba1 到 C,随着字母等级的下降,还款的可能性下降。

*评级结果意味着,中国仅剩的几家没有出现债务违约的优质民营房企碧桂园、旭辉等也无差别躺枪。而龙湖虽然没有进入投机级评级,但8月10日,瑞银UBS一份报告,也引起了投资人恐慌,令其股价当日一度大跌19%。

瑞银UBS报告《China Property and Property Management:How is developers' cash burn?》(中国开发商如何烧钱?)中,对碧桂园、万科、龙湖、旭辉的自由现金流进行了质疑,并将龙湖、碧桂园服务和金科服务等企业的评级由“买入”下调至“中性”。

根据雪球App数据,8月10日,龙湖集团股票的做空金额为1.95亿,较前一日上涨900%,做空股数为922.20万,较前一日上涨1065%。

多家媒体认为,海外评级机构和券商的报告为国际做空者提供了子弹。事实真的如此吗?评级机构及券商报告到底对优质中国民营企业有多大伤害?行业又需要怎样的纾困政策来提振士气?


未出险民营房企躺枪


综合三大评级机构和券商的报告,其对碧桂园、龙湖等中国尚未出现债务违约的民营房企调级或看空,主要是对未来销量下滑,长期融资渠道受损的担心。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金泰伦表示,相信中国政府稳定地产版块的决心,但评级机构也要看销售情况,近期的销售数据没有明显的反弹。而目前还算是比较强的民营房企,其实在公开市场的债券价格也是持续下跌的。政府的融资放松还没有根本改变整个板块现在面临的问题。

据悉,下调评级只是影响地产公司的海外融资。而且,即使是投机级别,房企也仍然可以海外融资,只是融资成本会相应升高。

其实,中国房企目前的困境由多种因素叠加而成。相较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的房企,几家被调级的优质民营企业更多是被行业大势所累。

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尚未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消费者停贷往往也不是因为支付能力不足,之前断贷潮更多是一种情绪发泄。当前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的更多是资产和负债之间的错配问题;而如果交易长期萎靡,那就可能会演变为偿付能力问题。

关于没出现债务危机的民营房企评级被调低,他认为,债券变动不如股价实时,评级结果很多时候是对已发生事件的反馈,而预测意义较弱。但即便如此,评级机构的结果也真实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国房企的发债与风险情况。如果行业问题不解决,消费者的情绪会持续受影响。他们会认为这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不是针对具体某家开发商。

那么,降级后对优质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何影响?

安永大中华区房地产行业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认为,优质民营房企虽然被一些评级机构或券商降了级,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在中国境内市场的融资。相反,银行的资金还可能向这类房企集中。

他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在倡导银行支持房企。从自身经营角度,银行也需要把钱借出去。但现在能让银行放心的企业并不多。优质民营房企并没有违约纪录出现,他们被调低评级,更多是受因为机构们对行业大势不看好。这类房企,之后在境内还是会有不少融资机会的。

据悉,目前,碧桂园、龙湖等优质民营房企海外融资份额并不高,而且还积极回购债券、及时兑债,向市场传递信心。6月15日,碧桂园主动要约回购6.83亿美元票据,其中约4.11亿美元票据有效交回,显示了较充裕的现金流。目前,该公司年内已无到期美元债。

为了缓解房企融资难,央行和银保监会早已出手。针对房地产融资难问题,中央联合各部委积极表态,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在会议上表示:“对于房地产市场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同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财政部等多部委跟随密集表态,包括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防范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等。

5月4日,央行发文指出,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及时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十天后,5 月 16 日,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 3 家民营房企被监管机构选定为示范房企,发行债券获信用保护工具支持。

5月底,碧桂园完成了2022年第一期5亿元公司债券的簿记建档工作,“22碧地01”债券的票面利率最终落在4.5%,由中信建投担任主承销商。


销售是命门,救市力度还需增强


从穆迪、惠誉等评级机构给碧桂园、旭辉等民营房企做出的降级报告或负面展望报告里可看到,合同销售额下滑,进而限制企业的财务灵活性,是评级下调的最主要原因。

做评级时,很多指标都会被纳入考虑,这些指标的势头并不一致,有的会向好,有的会向坏。以6月惠誉将碧桂园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的报告为例。报告里其实提到,未来三年碧桂园的杠杆率将较为稳定,碧桂园境内再融资的渠道仍通畅,利润率预计还将回升。但评级结论说明,在机构眼里,这些稳定或利好因素,不足以抵消销售下滑的负面影响。

金泰伦说,过去12-18个月里,在评价内地房企时,财务灵活度所占的权重很高。所谓财务灵活度,一看企业流动性,现金短债比;二看总付利息/现金回款。

毕竟这类评级,其实是对企业偿还债券的能力和意愿做出打分,从而给投资者购买债券的风险指引。还债能力取决于现金流。合同销售额的高低,直接决定经营性现金流高低。同时,因为银行等机构决策能不能放贷时,也会参考销售表现来评估放贷风险,所以合同销售额也间接决定了融资现金流。

于是,企业要想评级回调,必须先让销售复苏。

根据中房研协数据,2022年5月,地方出台房地产宽松政策121条,紧缩性政策9条。2022年6月,地方出台宽松政策117条,紧缩性政策9条。2022年7月地方宽松政策66条。其中,涉及行政限制放松的33条,公积金政策24条,人口人才政策7条,其他类型政策2条。而紧缩政策为6条。

据统计,放松政策包括解除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款等举措。根据克而瑞*数据,6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环比增长61.2%。商品房销售连续两个月环比反弹,且反弹力度在加大。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增长25.8%,商品房销售额环比增长29.7%。从需求端来看,购房者预期有明显好转。


多家评级机构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6月销售数据已经有了明显的反弹,但是7月烂尾楼事件影响了房企的销量。

许思涛认为,不论是消费者的担忧情绪还是评级机构的调整都是可以理解的。建议政策上除了要保证出现债务危机的房企能够顺利交楼,也要更关注一些未出现暴雷的民营房企。把有限的资源效益*化,放在风险*的企业中,可能还会提高保交楼的效率。

从5月下旬开始,地方政府就陆续推出了更加*的纾困方案。

5月21日 ,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通知,其 中50条新政,约11条同房地产相关,涉及减税、融资、拿地、复工复产等各方面。

8月9日,郑州百亿纾困基金首个项目终于落地。从基金成立到详细运作及申请方案出台,再到项目落地,前后不过20天。据悉,基金将用于保交楼、稳民生项目。

虽然政策频出,但市场信心恢复仍尚需时日,这也是国际评级机构的担忧。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副总裁曾启贤表示,要调回评级,主要还是要看纾困措施落实下,行业销售方面的表现,以及受评开发商的信用状况。预计下半年行业销售可能会比上半年理想,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由于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下半年的下跌会较上半年收窄。

多位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最主要的还是恢复市场信心,政策应该更果断,一步到位,而不是被市场追着走。

许思涛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预测未来央行还有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如果与房地产相关的多项指标,如投融资、销售数据出现明显改善,则评级机构会相应上调评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近日也发文表示,目前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可控。

尽管2022年6月的CPI(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速上升至2.5%,但同期核心CPI同比增速仍仅为1.0%。另一方面,截至2022年6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回落,由2021年10月的13.5%下降至6.1%。CPI与PPI同比增速之间的剪刀差已经明显收窄,这意味着通胀压力从PPI传导至CPI的动能将会有所下降。

他认为,中国仍有1-2个季度的时间窗口来实现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即使未来通胀可能会恶化,也应该坚持扩张政策。当前提高经济增速、避免衰退是第一要务,不能用紧缩的方式来遏制通胀。


多元化底牌抗风险

房地产和相关行业对中国GDP贡献率接近30%。不管是稳经济还是稳预期,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救市,但救市需要时间。

这意味着处于下行期的房地产行业仍要度过一段艰难时光。优质头部民营房企并不会束手无策,发展多元化多年的他们,其实还有更多底牌可以自救。

今年年初,中指研究院分析了50家房地产标杆企业的多元发展情况,发现他们涉足物业服务、商业办公、文旅酒店、代建、长租、养老、教育等领域。其中,物业服务和商业办公几乎是头部房企多元化发展的标配。

早在2003年,龙湖集团第一个商业项目重庆北城天街开业,开启了商业地产探索之路。据悉,2020年时,四大业务航道之一的商业板块已经能为龙湖带来超过10%的利润,是住宅之外的第二大业务贡献点。

碧桂园集团则分拆出物业服务,成立碧桂园服务控股有限公司,在社区增值、城市服务、商业运营服务等方面寻找新的增长点。据碧桂园服务财报,其2018年营业收入为46.75亿人民币,到2021年,营业收入已增至288.43亿人民币,年增长率均超过50%。如今,碧桂园服务是中国物业管理领域营收*的公司。

此外,近两年,很多头部房企也将核心竞争能力输出,发展轻资产的代建业务。目前,碧桂园除了传统代建,数字化代建也已落地。据悉,碧桂园已成立科技建筑集团,加速推广建筑机器人市场化落地应用,增加在建筑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截至2022年7月,博智林已有30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8个省份超5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20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1000万平米。今年4月,博智林混凝土产品线地面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地库抹光机器人等多台机器就前往华润总部基地,参与了华润置地总部大楼的建设。

代建与开发像是跷跷板的两端,当开发大环境走低时,代建具有抗周期、抵御风险的特性。

经验丰富的房地产企业,已经穿越过数轮下行周期,他们对于行业风险、政策导向的敏感度很高。同时,目睹过一些同行失败的多元化教训,如今优质房企选择的多元化道路,大多与地产开发主业一脉相承,既扩展了企业在上下游的参与程度,也能从主业借力,新业务风险可控。

这些多元化的尝试,有助于企业穿越周期震荡,等来下一波市场回暖。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三大评级机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三大评级机构、苹果分期付款到底是怎么分期的相关的体育资讯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