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内特医生
在《双城记》中,马内特医生是作者权力塑造的一个理想形象。马内特医生医术精湛,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是一个极其同情贫苦人民遭遇的知识分子。
2、卡顿
英国律师卡顿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才华横溢,讨厌这个肮脏的社会,但又无力抗争。读者在一开始阅读小说时会觉得他是一个颓废、冷酷、无情且懦弱的人。
卡顿认为自己是一个“绝望了的苦力”,他冷漠地告诉大家,“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
但是,美丽善良的露西的出现像一道山泉,滋润了他干涸已久的心灵。于是,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改掉了多年的坏习惯,对将来也一下子有了希望。
3、露西
医生的女儿露西是博爱的化身,她对身边所有人都抱着仁爱之心,温和、友善地和所有人相处。她更是用自己的爱心将两个原本因为仇恨根本无法共存的家庭联结在一起,这种化解仇恨的方式体现了作者崇尚人道主义的本意。
4、达尔奈
达尔奈身为厄弗里蒙底侯爵的后裔,本应是代表医生仇人的一个反面形象,但作家却将他描写成高大光辉的正面形象。
他对贵族阶层压榨穷苦大众的行径十分厌恶,甚至对自己家族的各种罪行深恶痛绝,对那些遭到自己家族伤害的无辜的人感到万分的惭愧。
后来,达尔奈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得到了马内特的宽容和肯定,最终和露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5、德发日太太
德发日太太作为一个具有悲惨命运的社会下层女性,其经历应该是让人感到同情的,然而作者并没有将这位童年时期家庭就遭受重大变故的悲惨人物塑造成正面形象。
反而是下笔着重刻画着她的可怕、凶狠和冷酷无情,在自己的亲人接连被厄弗里蒙地所迫害致死之后,这位悲情人物逐渐变得坚强起来。
在《双城记》中,马内特医生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形象。他是一位医术高超、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医生,是一位对贫困人民的困境深表同情的知识分子。
马内特医生是是痛苦的形象,马内特医生是一个为人正直的人,他医术高明,同时品行也很端正。一天,正当他在街上随意游走时,却被两个侯爵抓住。原来,这对侯爵兄弟是想让他医治一个农妇与他的弟弟。侯爵兄弟两人因为内心的私欲,将农户一家人害死,马内特医生对惨案的发生无能为力,便想要通过举报信揭发这对贵族兄弟的恶行,让他们获得应有的惩罚。
由于他被关进监狱十年。出狱后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下,他恢复了健康,但女儿却爱上了仇人的儿子,为了女儿的幸福,马内特医生希望见到女儿获得幸福,同意两人的婚事,他隐瞒了一切,原谅了过去的痛苦在女儿露西蜜月的时候,他又病了,他内心的痛苦让他无法维持快乐的现状,他需要一种宣泄,而发作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女儿蜜月结束时,他的病奇迹般地康复了,爱是时间最有效的良药,但是,残酷的命运之神并没有减少他的苦难,因为他的伟大的爱。达内冲动地回到法国,为了救他,马内特医生不得不撕开旧伤口,把以前的疼痛暴露在阳光下,他的心该多么痛苦啊。
这个饱受肉体和精神折磨的老人,狄更斯精彩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所有的复杂和因果、顿悟。作者给了他一个平静的晚年,让我自我安慰。如果医生以前的冤情没有被揭露出来,他就不会有这样平静安详的晚年。他智慧的眼睛看到了世界上的一切,但他的心是温暖的。
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营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
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出版于1859年。
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小说《双城记》中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的残暴、抢占妇女、草菅人命等一系列行为与狄更斯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如此这般的恶魔势力必遭到社会的唾弃,厄弗里蒙得兄弟是当时贵族的一个缩影,这样有违人道主义精神的形象必定会被人民抛弃,正如小说中法国大革命的瞬时爆发,就是法国统治者有违人道主义的必然趋势,这鲜明的传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中马内特医生的以德报怨,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将自己发之天性的对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憎恶压制心底,用宽容宽恕的心态接纳查尔斯,以及文中最后深爱露西的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尔斯上断头台,这一切无不体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旧冲突,作者狄更斯传达“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
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
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
参考资料:双城记-百度百科
1 2004 纽约苏富比 拿烟斗的男孩 西班牙毕加索 10400万美元
这幅画是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4岁,刚刚在巴黎*的蒙玛特高地———青年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安顿下来。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活泼的花。
有关专家评价说,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经典的作品之一。
2 1990 纽约佳士得 加歇医生的肖像 荷兰 凡•高 8250万美元
加歇医生生于1828年, 死于1909年, 是一位精神科医生, 与许多印象派画家有交情, 他自己也作画, 并收集许多美术品, 尤其是印象派作品。凡•高在信中记述他们初次见面的情形, 说他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印象。以加歇医生为模特儿的肖像画, 有油画两张, 版画一张。关于这一幅, 凡•高认为与他在圣-雷米时期所画的自画像同调, 而弯曲螺旋式的线条, 则与阿尔时期的肖像画中单纯化色面可视为一体, 正可以表明加歇医生沉郁、心烦的情绪。背景、笔触方向、色彩的装饰与转调等等一切形体的要素, 都凝聚其间, 因而这张画成为控优越的肖像画之一。凡•高也许是为新时代妇女的肖像画找到了一个"自然的"解决办法,但是却没有解决男性的内心矛盾。在几幅阿尔男人的肖像画中,男人的表情明显地带着疑虑和紧张,在这幅作品里,人物所表现的是满怀惆怅。这位中产阶级的医生和现代艺术品收藏家,像是一位忧郁症患者,脸上的表情是凡•高所称的那种"我们这个时代的肝肠寸断的表情"(L643)。但是在概念和构图上,这幅作品几乎可以说是"阿尔女子"的姊妹篇。加歇神情哀伤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两本内容涉及女人、艺术和性的小说——那是龚古尔兄弟的小说《马内特•萨洛蒙》和《翟米尼•拉赛特》——现代小说记者的角色由吉努太太换成了加歇医生。俯身于法国小说的加歇医生象征着社会新潮带来的问题和失望,而那位阿尔女人却对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若有所思地面露微笑,完全是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角色。
3 1990 纽约苏富比 红磨房街的舞会 法国 雷诺阿 7810万美元
印象主义在19世纪60一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古典画派和沉缅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摒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在这方面印象主义画家还从荷兰小画派、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英国画家特纳和康斯太勃尔等人那里接受了有益的经验。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试图使绘画摆脱文学的影响,更多地注意绘画语言本身。在印象主义内部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画家群。一是以德加为代表;一是以莫奈为代表。当然也有的画家介于两种类型之间。早在60年代,一群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对保守的官方沙龙压制青年的创造精神深感不满,他们以库尔贝当年反对官方艺术的斗争精神为榜样,团结在受到官方沙龙冷淡和买落的、富有探新勇气的马奈周围,形成一个与官方沙龙相对立的集团。这些画家不定期地在巴黎的盖尔波瓦餐馆和新雅典餐馆,以及在巴齐耶与雷诺阿的共同画室会晤,并到塞纳河畔直接对景写生。经常参加聚会的画家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巴齐耶、塞尚等,评论家有杜瑞和利维拉,资助这个聚会的有画商杜朗一鲁耶。
1874年4月,这群青年画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Na-dar)的工作室举办展览,他们自称为“无名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参加展出的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约曼等人。在展品中莫奈油画《印象•日出》的标题被一位保守的记者路易•勒鲁瓦在文章中借用作为嘲讽,称这次展览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
4 2002 伦敦苏富比 对无辜者的大屠杀 荷兰德斯鲁本斯 4950万英镑(7500美元2002年)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Rubens,1577-1640)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画家,即使*神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但他还是以世俗的人物和自然去描绘神界人物,正如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着一层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一切都是是异教的。在鲁本斯的作品中体现出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理想、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由于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体态胖肥,皮肤细嫩,骚首弄姿,扭捏作态,而男子都是浪荡公子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兰德斯贵族资产者的追求享乐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情趣。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
5 1998 纽约佳士得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荷兰 凡•高 7150万美元
《没胡子的自画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平时不常联系,但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凡高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他眼底的绝望和孤独。
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了自己的墙上。
6 2002年 殴打婴儿 鲁本斯7350万欧元(6610美元2002年)
鲁本斯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想像力,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理想,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这幅《殴打婴儿》于2002年以7350万欧元出售。
7 1999年 静物 保罗•塞尚 6050万美元。
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8 2000 纽约佳士得 双臂抱胸的妇女 西班牙毕加索 5560万美元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人们试图划分毕加索的创作阶段。但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他每两三年都要用一些绘画上的创造发明把批评家们难住……研究者们规定了许许多多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9 1987 纽约苏富比 鸢尾花 荷兰 凡•高 5390万美元
《鸢尾花》于1889年5月完成。鸢尾花是同向日葵一样,凡高似乎也喜欢画这种植物。1892年,唐基(凡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凡高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许多其他的凡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
10 1989 巴黎拍卖行 皮耶瑞特的婚礼 西班牙毕加索 5170万美元
毕卡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20岁(1901年)好友卡萨吉玛斯因失恋自杀,触发毕卡索以蓝色调作画,蓝色时期开始。当他1905遇见一位名叫佛兰多的女孩时, 他们两个相爱,毕卡索蓝色时期结束了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忙了一个多小时~~~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