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阿根廷战争(巴西阿根廷战争)

2023-01-02 5:50:58 体育资讯 ssrunhua

马岛战争的启示是什么

1982年在国内经济危机逐渐加深的背景下,阿根廷 决定 通过占领马岛等 军事 行动来缓解国内危机,但最终被英国打败。那么这场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马岛战争的启示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马岛战争的启示

马岛战争中英国胜利是因为有丰富的作战 经验 ,同时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武器装备。阿根廷虽然采取先发制人作战策略,但武器方面还要依靠法国,最终导致战败。英国有强大的作战体系,打仗快准狠,而法国有可以摧毁大型舰艇的飞鱼反舰导弹。出于英法传统的同盟关系,马岛战争开始后法国拒绝向阿根廷提供武器。马岛战争的启示在于此战告诉世人国家富强是国家安全的前提,国家实力决定 国际 地位。

整个马岛战争阿根廷一共只有5枚飞鱼导弹,全部打出去之后,英国军队再无忌惮。英国占领马岛后,划出200海里的禁航区 、禁飞区。阿根廷的巡洋舰在200海里徘徊,英国先发制人用鱼雷击沉了舰艇,以至于阿根廷海军后来没有丝毫还手之力。战争是残酷的,阿根廷战败因为法国的倒戈也因为英阿两国实力悬殊。马岛战争的启示还包括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是主权完整的前提,海洋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有争议可以谈判,谈判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通过战争解决。马岛战争投入的新技术让各国感到威胁,新技术也影响了以后各国的作战模式。

战争的教训是惨痛的,马岛战争的启示还包括,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不能赶走入侵者,不通过战争很难拿回被占领土,只有弱势的一方才会想着用谈判解决问题,被占领土久拖不解决,非但不会带来和平反而会成为和平最大的绊脚石。随着时间流逝,被占领土将是侵略者的合法财产,只有强者才能拥有争议领土的主权。

马岛战争中中苏美分别是什么立场

1982年的4月到6月,爆发过一场阿根廷和英国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进行的战役,此战又被称为马岛战争。当时世界各国都对此战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在马岛战争中中苏美分别是什么立场?马岛战争中中苏美分别是什么立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马岛战争中中苏美分别是什么立场,各自立场对最终战局又产生了什么作用呢?

从1972年中阿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平稳友好发展。阿根廷将交战地点称为马岛,英国则一直称之为福克兰群岛,而中国在大多情况下也将英阿两国的此次战争称为马岛战争,说明中国在根本上是支持马岛主权属于阿根廷的。在阿根廷攻占马岛的第四天,阿根廷就与苏联签署了核协议、贸易及渔业协议等,通过向苏联提供浓缩铀、允许其在马岛附近开展渔业等 措施 ,换取苏联的情报支援。其后在苏联侦察卫星的帮助下,阿根廷的空军攻击机用导弹 成功 击沉了英国最先进的战舰。

在阿根廷刚与英国开战时,美国联合其他西方国家立刻提议对阿根廷进行制裁,并禁止所有国家向其出售武器,而后因阿根廷与苏联联系密切而公开支持英国。为了使北约国家不被长期牵制在大西洋,不仅向英国提供大量的军火援助,还将98%的阿根廷作战情报转交给英国。正是在各国对此战采取的不同策略辅助下,最终造成此战结局是阿根廷投降、英国取胜。

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战败

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2日,英国与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共历时74天,英国以阵亡258人,775人负伤的代价赢得了胜利。阿根廷有649人阵亡,受伤者1068人。战争结束后,战败的阿根廷军政府在民众的反政府运动中倒台。那么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战败呢?这场战争对于两国又有何影响呢?

作为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岛屿争夺战,战争伊始的主动权实际上是掌握在阿根廷一方的。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俘虏了守岛英军,一度占有巨大的优势。那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战败了呢?在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英国快速成立战时内阁,调集军力准备夺回马岛。英国距离马岛13000公里,而阿根廷距离马岛只有500公里,英军远道而来,投入的兵力也少于阿根廷,然而战争的结局却是英国胜利,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战败呢?

战争爆发后,英军迅速封锁马岛海域,空袭阿根廷舰艇,切断其海上补给,逐步夺得制海与制空权,并取得了美国与北约的支持,最终赢得胜利。而阿根廷一方误判战略形势,国内国防工业体系薄弱,军队思想不统一,过高的估计了本国的军事实力,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败于英国。英国取得了马岛胜利,国内民众的爱国热情再次高涨,政府权威得到提高,保守党也因此赢得了第二年的普选。反观阿根廷,战败后再次爆发了反政府运动,导致当时的军政府不得不黯然下台。

猜你喜欢:

1. 英阿马岛战争简介

2. 马岛战争时苏联的态度是什么

3.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4. 海湾战争简介

5. 中东战乱不断的原因有哪些

马岛战争只打了2个月,为何战后阿根廷却一蹶不振呢?

战争是最能暴露国家内部矛盾的方法,二战以后的大英帝国已经是虚弱不堪,但是只派了一个远征舰队就打败了阿根廷,阿根廷的民族自信心遭到了严重的打击。马岛战争以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对阿根廷都是实行禁运和封锁政策,这对本就产生了严重经济危机的阿根廷,简直是雪上加霜。

80年代初期,阿根廷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来自民间的示威迫使阿根廷政府决决定对马导实行军事行动,转移民众视线,1982年,阿根廷率先展开军事行动,攻占马岛首府等地,这就已经和英国发生了军事冲突,美国也率先声称会站在英国这边。

无论是从经济军事方面还是国外局势方面,阿根廷都不占优势。双方从四月份一直打到同年六月份,阿根廷最后宣布投降,马岛战争结束,阿根廷国内引起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抗议,这让本就经济不堪重负的阿根廷再次跌到谷点,并且国内政治危机也爆发,阿根廷进入了长期的政治动荡时期,使得百姓对政府不满,经济也一蹶不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根廷和英国就马岛主权殖民地的问题上展开了长期的争执,当时任英国女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尽管她在对英国社会和经济方面有许多争议之处,但在马岛问题上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英国能在马岛之战中凯旋而归,这件事也证明,英国在二战以后,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很低迷,但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欺负。

美国阿根廷战争(巴西阿根廷战争) 第1张

马岛战争各双方用了什么武器

阿根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试图采用占领马岛等 军事 行动来缓和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后来因英国的激烈反抗而失败。那么马岛战争各双方用了多少武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马岛战争各双方用了什么武器,希望大家喜欢!

马岛战争各双方武器

在空军力量上,阿根廷装备有A-4、“天鹰”、“超军旗”等二代战斗机,并在战役中凭借超低空突击,使英国海军舰艇受到极大损失,但阿根廷也付出了约60架战机的代价。英国则装备了三代狂风攻击机,常驻的有一架空中加油机、四驾台风战机,同时拥有预警机、战略运输机等空中作战装备。除此之外,马岛战争各双方用了多少武器对英阿战局有何影响呢?

在海军力量上,阿根廷的主要作战武器是“飞鱼”反舰导弹,并 成功 击落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舰艇。英国则出动了“征服者”号核潜艇进行作战,并在战中成功命中阿军的“贝尔格诺将军”舰艇,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回阿根廷,不再出战。空军装备上的差异及缺少应对老牌海军英国的战术技巧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阿根廷军队,最终结果是阿根廷投降,英国夺回马岛控制权。马岛战争各双方用了多少武器对日后的两栖作战方式有什么启示呢?随着两栖作战方式的发展,两栖舰船必须具备突击作战的能力,更要加强自身防御性能,提高对战性能,并且向多用途化方向发展,两栖舰船也成为了解决地区危机的重要武器。

苏联与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结局为阿根廷战败,战后有许多人不禁疑问,英阿马岛战争苏联持什么态度?事实上苏联保持中立,并没有做出反应。那么马岛战争苏联为什么不向阿根廷伸予援手呢?如果马岛战争苏联帮助了阿根廷,战争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马岛战争发生在二战之后,二战引起了世界格局和 国际 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即由多极化发展成两极化,在这样的格局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这两大阵营的对立客观存在。当时阿根廷执政领导人和当时美国总统有不错的私交,与苏联集团却没有任何的同盟或合作关系。

苏联较为低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阿根廷并不是苏联的军工销售市场,阿根廷与美国关系密切,且不是苏联的盟友。其次,苏联与阿根廷的对手英国关系不好不坏,苏联真正的对手是美国,所以苏联没必要大动干戈。另外,此役是小规模战争,谁胜谁负不会有 决定 性影响,苏联更没有必要去掺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苏联受阿富汗战争的牵制,在 政治 、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存在困难。如果苏联表态加入马岛战争,那么美国也很有可能介入,考虑到苏联海军受限于 地理 因素,舰队深入大洋受到很大牵制,与美国海军对抗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马岛战争苏联保持旁观的态度。

法国与马岛战争

法国与马岛战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发动马岛战争,法国起初与英国合作,支持英国,后来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出售武器给阿根廷。为此撒切尔与密特朗展开斗争,曾威胁法国。如果法国不停售武器,英国将对阿根廷动用核武器,迫使密特朗总统作出让步。法国与马岛战争最大的联系在于如果没有法国的参与,英国和阿根廷胜负难测。

法国先进武器在马岛战争中的应用让世界震惊,法国的武器装备在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评论者称如果法国当时支持阿根廷,战争结局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法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在英阿之间摇摆不定。一开始,法国武器的应用给予英国致命的打击,英国强烈反对法国对阿根廷的武器供给,法国不得已停售武器,并且对阿根廷已付款的订单不予发货。这让阿根廷被动受敌,也为阿根廷在战争中失利埋下伏笔。

出于英法传统的联盟关系,法国是支持英国的。为阿根廷提供武器,只是单纯的出于利益考虑。与其他国家的反应相比,法国显得两面三刀。中国与苏联保持中立,欧洲国家受英国影响对阿根廷出口禁运。拉美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都支持阿根廷,亚洲国家也声援支持阿根廷。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评论道: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失去的东西,在外交上不可能夺回来。要彻底解决领土纠纷,必须要摆出强硬的态度,瞻前顾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法国与马岛战争之间是场博弈,法国在战争得到的远比预想的多。

马岛战争相关文章:

1. 英阿马岛战争简介

2. 马岛战争时苏联的态度是什么

3.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4. 海湾战争简介

5. 中东战乱不断的原因有哪些

占尽先机的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1982年4月2日,英国、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进行的“马岛之战”开始。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南端,英国称之为福克兰群岛。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与阿根廷在南大西洋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归属,爆发了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岛屿争夺战,史称英阿马岛战争。

马岛是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的要冲,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大陆安全的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马岛主权之争由来已久,英阿虽经多次谈判,但进展不大。1982年2月,双方谈判再次破裂,阿政府决心诉诸武力解决争端。3月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军指挥的运输船,以拆除一个保加利亚人在南乔治亚群岛所建立的鲸鱼加工厂的陈旧设备为名,在该群岛莱斯滩登陆,并插上阿国旗,引起英方强烈抗议,两国关系恶化。3月28日,阿方开始秘密出兵。4月2日和3日,阿军先后在阿根廷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在阿军的突然袭击下,英守岛部队(马岛198人、南乔治亚岛22人)进行短暂抵抗后,被迫投降。英国随即宣布以武力收复被占岛屿,马岛战争爆发。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英国迅速成立了战时内阁,并调集三军兵力,征用商船,组建特混舰队。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以内海空进行封锁的部署。在完成海空封锁部署后,英军开始空袭马岛阿军机场、雷达站和防空导弹阵地,炸毁机场上的飞机,袭击阿军舰船,切断海上补给线,逐步夺取马岛地区的局部制空权和制海权,并进行登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5月21日,英军在阿设防薄弱的圣卡洛斯港登陆,并迅速扩大登陆场,建立了滩头补给基地。27日英军登陆部队兵分两路,东进南下。6月1日,两路英军在阿根廷港外围第一道防线会合,并夺占距该港仅25公里的重要制高点肯特山和查林杰山。6月11日,英军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

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朗登山、两姊妹山、哈里特山,突破阿军第二道防线。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次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等地,突破阿军第三道防线,阿军投降,马岛战争至此结束。整个战争中,阿军死伤2300余人,被118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英军伤亡1032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

马岛战争,英国远涉重洋、劳师远征,战略上弱点很多,但取得了胜利;阿根廷为收复领土而战,国民热情高,本土距离战区较近,投入的兵力规模也远超过英国,还掌握先机制敌的主动权,也算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却从胜利开始、以失败告终。英阿双方的战争表演耐人寻味,阿军失败的教训尤为值得反思。

笔者以为,阿方失败,最根本的就是败在屡屡失误的战略决策上。战略决策是对作战对象、战略方针、战略方向、战略任务、战略部署等关系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决定、策略和办法,是指导战争的一项根本性任务。然而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阿方领导人却出现一系列失误。这一系列的失误,首先表现在战前对战略形势判断一厢情愿,对英国及国际社会的反应估计严重不足。马岛主权争夺由来已久,双方之前的谈判虽然进展不大,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阿方之所以急于以武力解决马岛问题,不仅是马岛在1970年代发现石油,经济价值凸增,更重要的想通过解决马岛问题,转嫁国内危机,缓和国内矛盾,这一战略企图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和风险性。阿方估计,英国远隔重洋,鞭长莫及,不会为争夺马岛而进行战争;美国不可能支持英方,最多只能保持中立;北约国家自顾不暇,不会多管闲事。正是基于这种不太现实的战略判断,阿方盲目乐观、过于自信、心存侥幸,缺乏足够的应战准备,贸然决定出兵马岛,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战端一发,不仅英国很快作出反应,美国也积极为英国提供军事援助,北约组织还对阿实施军事禁运和经济制裁。由于阿根廷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武器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西方的武器禁运致使阿武器装备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修理,后续打击能力大大减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国家的军事装备完全靠别国来供给,把维护国家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绝对靠不住的。其次,阿方过高地估计了并不强大的军事实力,战争准备严重不足。阿陆军实力虽然较强,但已有100多年没打过仗,参战的守岛部队半数又是训练不到三四个月的新兵,没有进行高寒岛屿作战的适应性训练,体质弱,难以适应战场环境;军官指挥能力低下,有的军官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没有,不知道如何组织抗登陆作战,甚至用明码发报。这与以职业军人为主体、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英军形成强烈反差,在低估了敌人、高估了自己的情况下,阿军的战争准备,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严重不足,尤其是守岛官兵的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加上作战消耗和英军封锁,阿军的后勤补给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阿方战略决策的失误,还表现在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部署不当上。当英国作出强烈的出兵反应后,阿对英军企图、战略方向、周边环境和战场态势的判断再次出现失误,兵力部署因此背道而驰。阿方原以为英军会进攻阿之本土,还担心邻国智利会趁火打劫。因此,阿方把大量兵力用于大陆防御,大大削弱了在马岛地区的作战力量。马岛战区的兵力部署也严重失衡,过于分散,彼此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环形、立体、互为椅角、富有弹性的总体防御体系。再加上阿三军作战思想不统一,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战略战术消极被动、机械呆板,更是让阿方错误的战略部署雪上加霜。阿方在战略决策上的一系列失误,导致战争胜利的天平一再向英军倾斜。战略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阿方的教训提醒我们,只有把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以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放到特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中,进行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分析、比较,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既是战争战略指导的起点和关键,也是决定战争胜负最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战败

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2日,英国与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共历时74天,英国以阵亡258人,775人负伤的代价赢得了胜利。阿根廷有649人阵亡,受伤者1068人。战争结束后,战败的阿根廷军政府在民众的反政府运动中倒台。那么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战败呢?这场战争对于两国又有何影响呢?

作为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岛屿争夺战,战争伊始的主动权实际上是掌握在阿根廷一方的。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俘虏了守岛英军,一度占有巨大的优势。那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战败了呢?在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英国快速成立战时内阁,调集军力准备夺回马岛。英国距离马岛13000公里,而阿根廷距离马岛只有500公里,英军远道而来,投入的兵力也少于阿根廷,然而战争的结局却是英国胜利,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战败呢?

战争爆发后,英军迅速封锁马岛海域,空袭阿根廷舰艇,切断其海上补给,逐步夺得制海与制空权,并取得了美国与北约的支持,最终赢得胜利。而阿根廷一方误判战略形势,国内国防工业体系薄弱,军队思想不统一,过高的估计了本国的 军事 实力,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败于英国。英国取得了马岛胜利,国内民众的爱国热情再次高涨,政府权威得到提高,保守党也因此赢得了第二年的普选。反观阿根廷,战败后再次爆发了反政府运动,导致当时的军政府不得不黯然下台。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