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罗萨里奥天气(阿根廷罗萨里奥旅游)

2023-01-03 5:31:58 体育资讯 ssrunhua

亚热带季风气候详细资料大全

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指不低于10℃积温在8000℃至4500℃之间,最冷季气温在0℃至15℃之间的气候类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外文名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分布范围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总体特点 :冬夏干湿差别不大 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形成原因,气候特征,分布地区,代表城市,中国分布,植物,农业生产, 形成原因 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气候,大部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回归线北部,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又由于地处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陆气温差异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 *** 替,形成了季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处于大陆高压南伸的前方,高空又有南支急流通过,故气旋过境频繁,云雨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0%;夏季随着海洋季风北进和极锋的北退,梅雨区也从南向北推进,梅雨期一般延续20—30天,梅雨降水量约占本区六、七两月总降水量的70%;九、十月间沿海一带还有台风雨;可见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比温带季风气候要丰富得多,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量可达1000mm以上,迎风山地如牯(gǔ)岭更可达2529mm。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人类居住,主要位于太平洋边缘,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舌状向南凸出。长江以北,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汉口曾出现-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长江以南,多在-7℃~-10℃之间。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上海曾出现过两天之内气温下降25.2℃的记录。 所以,本区虽属亚热带,但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为低。由于冬季的低温,中国亚热带所处的纬度偏南,其北方界线比理论上的界线南移4~5个纬度。和地中海地区比较,要偏南10~11个纬度。但中国的亚热带,特别在华中地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浙江的金华、丽水,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温气象记录。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21℃,秋温略高于春温。 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区春暖秋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一般冬长1~4个月,长江以北4个月左右,南岭一带不到1个月;夏长在4个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南部则迟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区春、秋季节各长2个月,南部可达3个月。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1500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mm~2000mm,南岭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mm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1000mm~1200mm。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很显著。一般山地多于平地,向风坡多于背风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黄山,两地相距很近,而黄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mm(屯溪1507.8mm,黄山2263.9mm)。罗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过180cm。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降水季节分配的这一特点是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过程密切相关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面,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比较稳定的切变线,再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层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准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大部分地区12月与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mm~50mm左右,2月份在60mm~80mm左右。从3月开始,南来暖湿气流增强,降水频度增加。3月下旬,赣南最先进入春雨期,并以此为中心,春雨渐次向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大部分地区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结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长,大部分地区春雨从4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雨期长达60天。本区春雨较多,长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还多。杭州、南京、上海、温州等地,春雨约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湿润性季风活跃时,降水量可能在1300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代表城市 亚洲: 昆明(中国)、南京(中国)、上海(中国)、苏州(中国)、六安(中国)、合肥(中国)、杭州(中国)、南昌(中国)、温州(中国)、宁波(中国)、绍兴(中国)、扬州(中国)、湖州(中国)、武汉(中国)、长沙(中国)、贵阳(中国)、荆州(中国)、重庆(中国)、成都(中国)、福州(中国)、莆田(中国)、泉州(中国)、厦门(中国)、广州(中国)、深圳(中国)、珠海(中国)、中山(中国)、东莞(中国)、江门(中国)、香港(中国)、***(中国)、宜兰(中国)、基隆(中国)、彰化(中国)、花莲(中国)、新竹(中国)、台中(中国)、台北(中国)、南宁(中国)、桂林(中国)、九江(中国);釜山(韩国)、蔚山(韩国)、仁川(韩国)、大邱(韩国)、济州(韩国);千叶(日本)、京都(日本)、东京(日本)、爱媛(日本)、香川(日本)、高知(日本)、德岛(日本)、佐贺(日本)、横滨(日本)、宫崎(日本)、长崎(日本)、大阪(日本)、名古屋(日本)、埼玉(日本)、广岛(日本)、福冈(日本)、大分(日本)、茨城(日本)、鹿儿岛(日本)、那霸(日本)。 大洋洲 :坎培拉(澳大利亚)、悉尼(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澳大利亚)。 北美洲: 里奇蒙(美国)、亚特兰大(美国)、奥兰多(美国)、迈阿密(美国)、纽奥良(美国)、休斯敦(美国)、达拉斯(美国);拿骚(巴哈马)。 南美洲: 圣保罗(巴西)、库里蒂巴(巴西)、阿雷格里港(巴西)、亚松森(巴拉圭)、蒙得维的亚(乌拉圭)、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罗萨里奥(阿根廷)。 中国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热量资源丰富。 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物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植物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主要树种。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征,叶片革质全缘、表面光亮,叶面常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绿阔叶林又有照叶林之称。典型的有樟树、茶树、柑橘树、甘蔗等等。 农业生产 本区十分适宜各类需要量大的作物生长。由于本区气候湿润,物产特别丰富。本区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次在部分山区还大量种植玉米。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等到极大推广。饮料作物以培植茶树为主。此外,棉花、花生,以及杜棕、百步根等各种药材也生长很好。本区由于物产丰富,家禽养殖业也相当繁荣。由于降水丰富,河源众多,水产养殖业也很发达,以及建立在加工这些农产品上的工业门类也发展迅速,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很典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农作物大约一年两熟。

阿根廷罗萨里奥天气(阿根廷罗萨里奥旅游) 第1张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气候,大部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回归线北部,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又由于地处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陆气温差异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交替,形成了季风。

扩展资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夏季太阳高角度大,气温较高,季风槽北进,从副热带高压盘踞的热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夏秋季常有热带气旋来袭。

冬季温和少雨:最冷的月份平均温度在18℃以下,0℃以上,冬季较温和,因为本地纬度较低,受黑潮影响,离冬季季候风源地远,地形起伏使冬季季候风受削弱。尤在台湾北部与日本群岛南部、琉球群岛一带,因冬季风过海变性,变得较为温和湿润,故冬季气候比起相同纬度的沿海城市显得特别温和多雨的型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热带季风气候

影响南美气候的主要因素

南美洲气候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理位置、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地理位置和大陆形状。这是形成南美洲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

第一,海陆位置。南美洲濒临大西洋、太平洋。受海洋影响比较显著,干旱气候区的范围较小。

第二,纬度位置。南美洲大致在北纬12°-南纬56°之间,赤道横贯北部,约2/3面积位于热带地区,在南回归线以南全属亚热带与温带地区,除山区外,无寒带气候。

第三,大陆轮廓呈三角形。北宽南窄,即低纬度地区宽,中纬度地区窄,这是形成南美洲热带、亚热带气候面积大,温带气候面积小和大陆南部易受海洋影响的重要原因。

第四,地形。地形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首推安第斯山。安第斯山是南美洲气候的重大障壁,对东、西两大洋气团进入内陆有一定阻滞作用。亚马孙平原西缘、哥伦比亚西岸和南纬40°以南的智利西岸都多地形雨,形成南美洲的多雨地带。而处于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由于西来气流产生焚风效应,水汽消失,很难致雨,则形成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安斯山以东,面积广阔,平原和高原极利于大西洋气团向西深入内陆和南北自运行,致使安第斯山东坡的广大地区形成多雨气候。而在赤道南北形成南北对称和按纬向延伸呈东西排列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类型。再次,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峻,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安第斯山脉纬度较高,降水丰富,容易形成冰川。

第五,洋流。南美大陆的东、西两岸分别受巴西暖流和秘鲁寒流的影响。

东岸北支的圭亚那暖流沿海岸向西北而流,使亚马孙河口附近、圭亚那和委内瑞拉沿海地区天气湿热;东岸南支的巴西暖流向南流至拉普拉塔河口附近,使沿岸气温增高,降水丰富。

西岸有强盛的秘鲁寒流向北流,几达赤道附近。使沿岸气温下降,出现逆温,低空多云雾,不易形成对流雨,故缺少降水,在南纬20°-30°之间形成干旱的阿塔卡马沙漠。在南纬6°以北的西海岸受暖湿的赤道逆流影响,水温较高,这股高温暖水流与南来秘鲁寒流相遇时,则易引起气流辐合,形成西北沿海湿热多雨气候。此外,西风漂流绕行大陆南端,使智利南部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六,大气环流。南美洲的天气和气候主要受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四个大气活动中心所控制。它们的位置随季节的更替而作南北移动,这就影响着大陆各部分的风向和气团的活动,形成不同的气候。

7月赤道低压北移到北纬10°附近,这时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两副热带高压势力范围扩大,能在阿根廷内陆北部相连,南美洲内陆少雨;1月南美大陆普遍增温,赤道低压槽跟随南移到赤道以南,使南大西洋、南太平洋两高压分隔,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成为赤道低压中心,受不稳定的赤道海洋气团控制,造成巴西、巴拉圭一带内陆多雨。

在南美洲东部的广大北部地区,因常年盛行东北风和东南风,主要受热带北大西洋气团和热带南大西洋气团控制。热带北大西洋气团以东北风到达南美洲,已呈不稳定状态,性暖而湿,带来丰富的降水。7月,它主要盛行于赤道以北。1月,越过赤道,以西北风抵达巴拉那河流域,使内际湿热多雨。热带南大西洋气秉性暖湿而不稳定。7月,该气团随东南信风侵入大陆,影响范围扩及赤道以南,安第斯山以东广大地区。在南纬20°以南,该气团随东北信风吹向巴西东南海岸,并深入内陆,直抵安第斯山东坡,常与北侵的极地气相遇形成极锋降水。1月,热带南大西洋气团的影响仅限于巴西高原东部沿海一带。南美大陆东部赤道南北广大地区的热季多雨,主要是上述南、北热带气团随季节南北进退联系在一起的。

南美洲西部,在南纬3°-30°的西岸,主要受热带南大平洋气团的影响。该气团源于热带高压区,气流下沉作用显著,又经寒流洋面,凉而干燥。这里盛行的东南风为离岸风,故不易降雨而形成热带干旱气候,成为南美最少雨的地带。热带南太平洋气团向北运行至赤道附近,变性为湿热而不稳定的赤道太平洋气团,以西南风进入赤道以北沿海地区,并通过地形抬升作用,产生丰沛降水。在南纬30°-37°的西岸,夏季高压中心南移,受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很少降水;冬季高压中心北移,吹西北风,带来湿热不稳定的海洋气团,形成冬季温和多雨和夏季凉爽干燥的地中海气候。在南纬37°以南的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风,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海洋气交绥产生极锋,锋面上多气旋雨,使智利南部的安第斯山西坡多云雨雪。当极地海洋气越过安第斯山到达巴塔哥尼亚高原时出现焚风现象,形成干旱少雨气候。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