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杭州知府是几品官(杭州巡抚是几品)

2023-01-22 0:29:18 体育资讯 ssrunhua

知府是几品官

知府的一般品阶是正四品或从四品,天子脚下的顺天府是三品。知府是从汉末州牧,太守演变过来的,宋朝开始成为常设官职。

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或市委书记,掌管军政大权。从官职上来讲,知府大于知州大于知县。一省下辖若干府,如云南省下辖的临安府,类比现在,应该相当于地级市。

知府,官名,别称太守、府尊等,明代官制正四品,清代官制从四品。唐代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代时称“知某府事”;元朝废府设路,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明代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清代沿袭明制,官职变化不大;辛亥革命后,撤销府一级行政区,知府遂废。

知府的权值

知府掌一府之政,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命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可通过荐举、外放、论俸截取或推升等方式选任;可升迁为道员、盐运使等。

出任知府之官,以正途出身为多。我国学者李国祁等对70府4935名知府统计,正途占绝对优势,而正途中,又以进士为多,其次是举人。“清代规定,各省首府的知府,原则上要由正途出身。违例保送非正途,如所保者犯有贪酷劣迹,一经发觉,即将原保上司,降三级调用。

知府是沟通督抚与州县信息的桥梁。清代,省与州县一般相距很远,上下与各地信息,如靠“驿递”,则比较缓慢。而知府之设,则相对缩短了督抚与州县间的距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知府 (古代官名)

知府指的是几品官?

知府指的是四品官。

知府为四品官,相当于一个独立市的市长(不包括县级市)、市委书记,因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对应的知县七品官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县长、县委书记了。

省、地区、县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在明朝称为“布正使司”、“知府”、“知州”、“知县”。知县是一个县的行政长官。知府,与现在的地区行政公署专员相似。通常的知州,是一个大县,可以管辖几个知县。

发展历程

从唐朝开始即有以其他官职兼“知府事”或“权知府事”的做法,但“知府事”还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而且管辖范围与后来的州府可能有很大差别。五代因循唐制不变,也有类似做法。

到了宋代,在府、州、军、监设立地方长官,府的地方长官为知府事,知府事一般还会兼领其他的官职,因而边境州府的知府在军事和政事上的权力可能大于一般州府。而且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

清朝沿袭明制,没有大的变化,为从四品,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逎行。”《清史稿·职官三》

清朝知府是几品官员,相当于现代那种职位?

知府为从四品官。

扩展资料

知府衙门为知府的办事机构,亦称府署,府衙。

通常主要设有府堂、经历司、照磨所和司狱司。府堂是知府衙门中一个综合性的办事机构,内有典史若干人。

经历司,是知府衙门内掌管出纳文移诸事的机构,设经历1人秩正八品,知事1人轶正九品。照磨所,是知府衙门掌勘磨卷宗等事的机构,设照磨1人,秩从九品。司狱司,是知府衙门掌察理狱囚诸事的机构,设司狱1人,秩从九品。

自明代始府州县衙亦仿中央六部之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清代康熙年间,六房之外又设铺长房,承发房等。各房的职能是:

吏房:掌署内考勤,乡绅、丁忧、起复,在外省做官各事。

户房:掌户口管理,征税纳粮,灾荒赈济等事。

礼房:掌兴学、科举、教化、旌表、礼仪、祭祀、节庆等事。

兵房:掌兵差、民壮、考武、治安等事。

刑房:掌破案侦缉、堂事笔录、拟写案牍,管理刑狱诸事。

工房:掌工程营造,修理仓库,起盖衙门等事。

铺长房:掌邮传及迎送官员之事。

承发房:应办各种公文信札,皆由此房挂号,又分发各房转办。

各房办事人员通称典吏,而各房之头目,或称经承,或以各房之名冠之,称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其下工作人员称胥吏、书吏、书办等。各房书吏一般为十余名,不超过20人,他们不是官员,没有品级,大都是举业无望之人,只好掏钱纳粟买来书吏差事,或通过招募考试而被选用。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更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更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

百度百科--知府

清末杭州知府是几品官(杭州巡抚是几品) 第1张

清朝的知府大人是几品官的更大

知府是从四品。

顺天府是首都的更高地方行政机关,奉天府是陪都的更高地方行政机关。顺天府尹、奉天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

清沿袭明制,知府是从四品,但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通塞、事务繁闲、人口多寡、路程远近、案件多少、民风顺劣,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省会或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

扩展资料:

知府它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关于其职权,《清史稿·职官志》有载:“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逎行。”

意思就是统管辖区各县的文化、教育、司法、上令下达等行政工作,没有兵权,也不能直接任免知县,但是在三年一轮的知县大考核中拥有决定权,可以影响知县的升迁和任免。

清朝的知府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儒生,他们精通八股,却不精通职务,为了当一个合格的官员,他们必须雇请那些通文墨、懂会计、擅长处理法律纠纷的师爷来帮着自己做官。

一个大县的县官至少要雇5个师爷,知府则要雇6个以上的师爷,这些师爷是不能吃财政饭的,必须让官员自己掏腰包来养。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早年就当过师爷,雇主开给他的年薪是120两银子,照此标准估算,无论知府还是知县,每年都得在他的师爷们身上花费千两左右的银子。

除了雇师爷,官员们还得雇长随(男仆)。雇师爷是为了工作,雇长随是为了面子——清朝官员极讲面子,出门如不坐轿,会被人耻笑终生的。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领导能配公务车,公务车司机靠财政养着,那时候公务车(轿子)要自己买,司机(轿夫)要自己雇,朝廷给的只是政策,允许你花钱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而不是直接给你什么样的待遇。

按照朝廷给的政策,知县坐“四人抬”轿子,要雇4名或者8名轿夫(轿夫累了需要换班),知府坐“六人抬”轿子,要雇6名或者12名轿夫。

雇完了轿夫,还得雇厨子、雇门房、雇跟班、雇拿印的……据瞿同祖《清代地方 *** 》一书考证,道光年间广州某知府竟然雇了50个长随,每人每月发放“工食银”4两,一个月要花200两,一年要花2400两,如果碰上闰月,还要再多花200两,这还不算逢年过节打赏给长随的红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给清朝广州知府算算收支账:灰色收入上万两

清朝的知府、道台、提督、巡抚、总督,他们都是几品官?

有网友很好奇,清朝的知府、道台、巡抚、提督、总督,这些在清宫剧中常见的官职,到底都是什么官?人们常说的封疆大吏,又究竟是什么官?他们都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

这些官职都是清代地方官,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清朝的地方行政机制。

清沿袭明制,行政区域主要分为省、府、县三级,大概对应今天的省、市、县。为了处理钱粮运输和河道管理等事务,清代又在省和府之间设立一个叫“道”的地方行政机构。

省的长官是巡抚,道的长官是道台,府的长官是知府,提督是省的军事长官,而总督是一省或多省的军政长官。下面,就为大家逐一解读这些官职。

知府:在清代,知府是从四品官员,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主要负责一府的民政和司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

道台:道台是正四品官员,地位略高于知府,行政级别应该是介于厅局级和省部级之间,主要负责或协助巡抚负责一府或若干个府的钱粮、河工等事务。根据职务的不同,道台又分为不同的道台,比如主管钱粮的,称为粮道;主管河工的,称为河道。道台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行署专员。

巡抚:巡抚的品级是从二品,不过,清代巡抚往往会加侍郎衔(比如湖南巡抚加户部侍郎衔。加衔只是提高地位,并不掌握该头衔的职权),若是如此,则是正二品官职,行政级别是不折不扣的省部级。巡抚主要负责一省军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军区政委。

有人说,巡抚相当于省长兼军区司令员,这是不准确的。清代巡抚,只有节制和监督地方军队的权力,没有调兵权,所以,巡抚不等于军事长官。顺便说句,巡抚的职权比今天的省长兼军区政委更大,因为清代省的面积大于今天的省。有清一代,省份最多时,也不过23个省和几个特殊区。

提督:提督是从一品官,品级比巡抚还高,主要掌管一省军事,它才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

你没看错,提督的品级比巡抚还高。但是,提督的地位却不如巡抚,还要接受巡抚的节制。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是清代以文制武的国策决定的。

总督: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加尚书衔是从一品(比如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加大学士衔是正一品(比如湖广总督加文冤阁大学士衔),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至副国级(如果不加衔,从品级上看,只能算省部级)。

总督虽然加尚书衔也只是从一品,和提督的品级相同,但地位和职权却远远大于提督。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职权可能是巡抚的几倍,因此,如果仅从职权上而论,总督即使不加衔,也是副国级。

值得一提的是,总督和巡抚起初都不是地方官,只是朝廷派到地方的专员。

巡抚初设时,往往是在本省“往来巡抚”,与原一省民政长官布政司合署办公。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务后,便会返回京城复命。明代成化年间,巡抚与所有外官一样,得携家眷赴任,从而减少了巡抚与京师的瓜葛,其后便废止了巡抚赴京议事的规定,使得巡抚成为地方要员。

总督最初是专为军事而设立。为了便于指挥,不至于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朝廷派出总督“总领而督之”,节制和指挥各路军队。后来,随着总督与地方联系的加深,它渐渐也成了掌管一省或多省军政的地方大员。

总督品级和地位都在巡抚之上,但是,总督和巡抚并没有上下级关系,他们都是直属于朝廷。总督和巡抚一样,对地方军队只有节制和监督权,并没有调兵权。不过,特殊情况下,总督奉朝廷特旨,带兵打仗也是常事。

总督、巡抚和提督,品级都是三品以上,是不折不扣的高官,又在地方上掌握大权,所以他们都被称为封疆大吏。除此之外,清代的驻防将军,比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等,因为位高权重(正一品,负责驻扎地军政),也被称为封疆大吏。

清朝知县、知州、知府、巡抚、总督分别是几品官?

中国现在的 *** 级别是:省(部)、市(地)、县(处)、乡镇办(科)。

清朝官员等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具体的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按你所说的:

知县属于正七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品芝麻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委书记。

知州知府属于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巡抚属于从二品,统摄一省事务。但现在没有相应的官职(类似省委书记,但又不能说是省委书记)

总督属于正二品,掌管数省军、政大权。现在也没有相应的官职(说是省委书记吧,不合适,因为省委书记不管军队。说是省军区司令员吧,也不合适,应该司令员不管政务。可以说是省委书记加省军区司令员)

提督是从一品。掌管一省的军务。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按察使属于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检察院院长。

皇宫里穿黄马褂的是“御前侍卫”(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叫法)。但是这个御前侍卫是有级别的,比如二品带刀侍卫,三品带刀侍卫等等。如果非要问相当于今天的什么部门的话,那基本属于 *** 的中央警备团。

御林军就是保卫京师的部队。负责首都的安全。(或者说是皇帝的亲兵)。相当于现在的 *** 。

府尹其实也就是知府。但是有些官阶不一样,比如北宋的开封府尹就是正三品。(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就像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书记那样。

布政司就是管理一省的税赋、钱粮、户籍的官员,相当现在的省长。

总督是一个省更高的长官。但是如你所说的那样“两广总督、甘陕总督或者两湖总督、湖广总督”等,那就是管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省。比如:两广总督管理广东和广西两省。湖广总督就是管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