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江浙总督(大明王朝 浙江)

2023-01-25 3:27:23 体育资讯 ssrunhua

胡宗宪的浙直总督是多大的官

晚明针对倭寇设置临时浙直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辖区包括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军政民。权利非常大 从一品大员 相当于副国级

明朝浙直总督的地位有多高,为何能管理八个省?

提起总督,大家肯定会以为是清朝的官职,如浙江总督,两广总督等,其实总督之职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总督主要管兵权,浙直总督则是统领八个省的兵力,不管地方行政。那为什会有这么大的权力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明朝后期国力衰微,首先讲以下总督,这个官职是一个临时行的官职,用于战时统兵作战。明朝后期,倭寇侵犯,明朝任何一个省的兵力都无法抵挡,没办法,需要一个中央高级官员亲自挂帅统领各方兵力来抵制,这个官职就诞生了。浙直总督不是固定管辖某一片地方,而是针对于某一个事情,比如战争,哪里打战他就要领兵去哪里。总督不能插手地方的政务,管不到地方的官员。

二、明朝地方腐败严重。明朝中后期,国力已经垂危,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已经无乏实现,地方官员的腐败更是严重,再加上天灾致使天下灾民遍地。当国家内忧外患的时候,想抵制外来侵略和袭扰,这有依靠重臣。总督相当于掌管了半个明朝的土地和兵力,是一个超级封疆大吏,试问哪一位统治者希望臣子权力坐大,只是实属无奈。

三、明朝体制腐朽,明朝后期管理不善。经济更是十分的萧条,入不付出,导致兵力不强,所以才被倭寇有机可趁。到了清朝总督就成了固定的官职,是地方的行政军事一把手。

任何管理体制发展如果不合理那么就是因为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国力不盛才能依靠权臣,这种关系是不健康的,势必会加速统治的灭亡,等到后悔已经没有机会了,明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吊死在煤山上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等你想励精图治才发现已经无力回天。我们要以历史为鉴。

明朝时候的浙直总督权利有多大

浙直总督属于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嘉靖三十三年,因倭寇滋事渐多,明朝设置浙直总督,辖区包括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总督之“督”可见,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

扩展资料:

明朝的浙直总督:

浙就是浙江省,直就是南直隶。明朝在名义上有两个首都,因此出现了北直隶和南直隶两个直隶地区。南直隶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从表面来看,浙直总督这个官职似乎只能管理江苏、浙江和安徽三个省。

但这仅仅是表面的结束,浙直总督真正的管辖区,在鼎盛时期包括了浙江省、山东省、南直隶、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和广西省。也就是说,浙直总督能够管理多达8个省的地盘,简直相当于半个明朝的天下。

在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大量的倭寇开始袭扰明朝沿海地区,北至山东省,难到广东、海南等地,都在倭寇的袭击范围之内。每个省的力量有限,依靠一个省已经无力对抗倭寇的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设立了浙直总督,负责统筹各个省的军队和物资等等。

当然,这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到了隆庆皇帝上台以后,明朝终止了海禁政策,倭患立刻消失了。随着倭寇的消失,也就没有必要继续保留浙直总督这个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直总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督

明朝浙直总督管哪里的地方?

因倭寇滋事渐多,明朝设置浙直总督,辖区包括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西,胡宗宪挂兵部尚书,浙江巡抚,浙直总督管辖七省军事,可以说是东南一柱,国之干城

大明王朝:胡宗宪抗倭有功,为什么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抗倭有功,但倭寇已除,他就离死不远了:

剧中最后一次提到胡宗宪,是在倒严之后,严嵩最后一次见嘉靖帝时,其中他递给嘉靖帝一份名单,并讲到:

“有些人当遭天谴,有些人万望皇上保全!”

而在这份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赫然是曾经的得意门生,支撑东南剿倭大业的胡宗宪。剧中演到胡宗宪病退后结束,实际上他的命运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严世蕃、罗龙文等人被抄家之时,胡宗宪也被牵连。

嘉靖帝四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剧中海瑞进京四个月后,大家都在分抄没严党的钱之时,胡宗宪在狱中自杀,留下一行诗句: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一、

胡宗宪,在剧中的表现堪称完美,他一开始任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是两京十三省最大的封疆大吏。

身为严党骨干,又深受嘉靖帝和严嵩重视,甚至连对立面的清流派对其评价也颇高,甚至朝廷上下形成共识:

“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顶级谋士胡宗宪,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绝路的,他是否有破解之道?

一切事情的根源就在于嘉靖朝的财政危机,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嘉靖帝,由于他的挥霍无度,加上严党的贪污,导致国库空虚。清流派盯着亏空不放,严世蕃又一个劲地往嘉靖帝头上扯,几方平衡之后,严嵩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此项政策绝对是好政策,只要落实得当,是完全可以缓解财政危机的。

胡宗宪是没有权限制定政策,但是他却是国策的真正执行者。他所在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是不可能在一年之内顺利推行改稻为桑国策,况且桑树长成也不是一年就够的。

为什么说沟通很重要,这里就有体现,严世蕃一个劲地催促,裕王又派了一个谭伦过来捣乱。导致胡宗宪提出的暂缓执行“改稻为桑”的奏疏,在严世蕃看来他是在改庭换面。严党不信任他,谭伦又一个劲拉拢他,连嘉靖帝也怀疑他是党争之人。

二、

封疆大吏态度模棱两可,底下的人就开始有小动作,这才有了属下瞒着胡宗宪玩了一次“毁堤淹田”。

严党这边是想方设法逼老百姓就范,而清流派那里却在拍手叫好,想以此作为扳倒严党的工具,甚至希望浙江越乱越好。

胡宗宪在赈灾现场说了一句话:

“几百万生民,千秋之罪啊!”

此时胡宗宪最难,作为浙直总督,第一把手,必然要为此次人祸负责。如果不能当机立断,朝廷内部严党跟清流派就会拿着浙江百姓当筹码,互掐起来。党争一起,天下大乱,浙江又在受灾,倭寇又蠢蠢欲动,东南不保,大明朝不保……

于是胡宗宪挥泪斩了杭州知府马宁远,以及建德和淳安两个县令,再加上太监李玄,他们四个成了党争下的第一批炮灰。

胡宗宪第一次进京汇报,掩盖了“毁堤淹田”的真相,自己承担了所有责任,并辞掉了浙江巡抚职务,成功避免了第一次党争。

胡宗宪离开京城全心全意去抗倭,嘉靖帝跟吕芳有一段对话,其实评价胡宗宪到底是一个什么人时,吕芳用媳妇来概括:

“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辛苦命,两头不讨好。”

这句话也揭示了,胡宗宪既没有全力推行“改稻为桑”,得罪严世蕃;又没有让“毁堤淹田”大白天下,也让裕王等人不满意,由此他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两头不讨好!

三、

胡宗宪非常清楚,自己要想破局,前提就是浙江百姓能保住,如果百姓都保不住,东南也就不会再要胡宗宪。

胡宗宪明知道户部不会借给他粮,但仍然不死心,硬借一番,果然徐阶和高拱暗示无粮可借。张居正更过分,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

“干脆让浙江乱起来,就当做我大明朝身上烂了一块肉,这块肉一烂,严党这个脓疮,就到了该挤的时候了。”

走投无路之下,胡宗宪只身前往江苏,向昔日好友兼应天巡抚赵贞吉借粮。赵贞吉也算实诚,明确告诉胡宗宪,别说一百船,就是二百船江苏也拿得出,但是时局不允许,两头的人也不让。

“浙江不死人,这件事就完不了,死一万个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严嵩不留胡宗宪、裕王不要胡宗宪、嘉靖帝也得砍了胡宗宪。万般无奈之下,胡宗宪通过战事之时的临时调拨权,硬是从赵贞吉那里借了军粮。

时局已经烂到根了,严党和清流派都以浙江百姓为筹码,坐视不管,只有胡宗宪还在苦苦撑着,既为了百姓,也为了自己的名声。

他曾经就对谭伦讲过:

“我的老家给我竖了三座牌坊,我都五十多了,活到七十也就再熬过十几年,我不会让老家人把我的牌坊拆了!”

四、

明明知道严党必倒,那么面对裕王那边几次伸出来的橄榄枝,胡宗宪为什么不接?

用他对李时珍说的话就是:

“谁都可以去倒阁老,唯独我胡宗宪不能倒阁老。”

其实他何尝不清楚,他倒了严嵩,裕王那边也不会收他,嘉靖帝也不会留他,一般情况下做小人的,都没有善终的:

“我可以不做名臣,但不能够做小人!”

如果没有海瑞,这次危机或许真能躲过去,下次倒严的机会什么时候出现,并未知。但局势一步步走向最坏的境地,胡宗宪在剿倭的同时,浙江贪案爆发了,嘉靖帝一封密信招进了京。

此时嘉靖帝也很难,浙江剿倭临时换帅是大忌,可是严党也到了该倒的时候,他不惜用高官厚禄收买胡宗宪,希望他能与严党做切割,可惜失败了。

“严嵩当政二十年,到底贪了还是没贪,是别人打着他的牌子在贪,还是他自己有贪贿行为,皇上比微臣更了解他。”

虽有一万个犹豫,但是胡宗宪还是带着账册去见了严嵩,但严嵩的表现让胡宗宪感动不已。再次坚定了维护恩师的信念,此次危机也被顺利化解,胡宗宪留给嘉靖帝一个“公忠体国”的印象。

但大厦将倾,没有一块砖是无辜的,包括胡宗宪在内,根本支撑不住!

五、

浙江贪案在海瑞和赵贞吉的推动下,还是走向了对严党最不利的境地,这边赵贞吉还在弄徽商坑胡宗宪,那边严嵩亲自来了信,让他停止跟倭寇决战,休养生息……

站在人生三岔口,胡宗宪这么多年对恩师的形象瞬间毁掉,想到了一死了之,以此维护自己名臣的形象:

“身冒炮矢,意在殉国,以全忠名!”

但被齐大柱等人救了,最后关头,胡宗宪选择了民族大义,烧掉了严世蕃的书信,下令取得对倭寇作战的台州大捷,同时也产生了退意,希望以此能保全自身性命。

胡宗宪跟海瑞有两次碰面,一次是在军营,一次是在海瑞家中,第一次他给海瑞念了首高岑诗: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朝。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最后一次是在海瑞家,并告诉了海瑞一句真理:

“皇上要用的人谁也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人谁也保不了。”

确实如此,告病还乡的胡宗宪,后来还是被嘉靖帝招了回来,从严党倒台的那一天开始,胡宗宪就已经预料到这一天了。

其实从他参与党争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其实哪个人不是这样?

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一代又一代首辅,一代又一代被干掉,党羽干了一批又一批,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可是大树倒下的时候,砸死的也正是在下面乘凉的人,没有人能避免。

一代名臣,有手段,有谋略,为民,为社稷,最终死在了狱中,正所谓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却可无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贡献大、能力强的胡宗宪没有入阁呢?

一个人能到赵贞吉和胡宗宪那个位置,权谋都是很厉害的,唯一的差别在于立场是怎样的,或者说取决于他们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胡宗宪和赵贞吉两个人是好朋友,人生的道路是非常相似的。

他们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面对同样的官场,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赵贞吉和胡宗宪都深谙官场之道,但是胡宗宪选择了为国为民,尽力顾全大局,能争一分便是一分,而赵贞吉则变得圆滑世故,他学会如何在官场之中保全自己,学会如何奉迎嘉靖,以图自己的荣华富贵。

胡宗宪和赵贞吉有二十多年的交情。其实他们年轻的时候应该与海瑞和王用汲是类似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两个人的个人成长经历其实是非常像,一个人的师傅是当今的首辅,另一个人的师傅是次辅。二人曾经一起学习过王阳明心学。后来一个在浙江,另一个人在南京。不过长期的官场生涯,二人却越来越陌生了。胡宗宪了解赵贞吉想要什么,而赵贞吉不了解胡宗宪想要什么。从这一点来看,胡宗宪权谋更高一点。

《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和赵贞吉直接打交道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情是胡宗宪向赵贞吉借粮食,而另一件事情则是胡宗宪托付赵贞吉浙江事情。从这两件事中二人的交谈,就可以把二人之间的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严世蕃为了改稻为桑,在浙江毁堤淹田,几十万百姓的生存成了问题。朝廷之中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了倒严,也在改稻为桑这个事情上面较上了劲。因此,他们希望乱起来,于是便不想给浙江调粮食。这个时候作为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带病来到南京跟赵贞吉借粮食。

可是,赵贞吉看到胡宗宪这么做是怎么想?他认为胡宗宪给皇帝上辞呈是为了躲出来,避开这个责任。胡宗宪跑到南京来借粮食不过是为了做个上面看,严嵩严世蕃知道,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清流也知道。胡宗宪这样做,即使借不到粮食,心意够了就行了。最后赵贞吉还表示:

“浙江不死人,这件事情就完不了。”

“死一万人是个数字。”

“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

甚至在中途的时候,赵贞吉还抱怨胡宗宪想把他拉下水。

胡宗宪自然也是聪明的,因为他明白赵贞吉想要什么。所以胡宗宪先是用二人的私交来劝说赵贞吉,企图用朋友之情来说服他。赵贞吉不领情以后,胡宗宪只能是拿出杀手锏,以浙江总督的名义向赵贞吉调军粮。因为这样做,赵贞吉不用担负一点责任。

胡宗宪明白赵贞吉这样的人的心态,他们在官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愿意担负一点责任。从这一点来看,赵贞吉和郑必昌、何茂才是非常像的。比方说沈一石被抄家以后,无论郑必昌、何茂才、都是非常想看沈一石留下的账册。可是他们两个人都不想担责任,互相推托。他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郑必昌、何茂才的后台是严党,而赵贞吉的后台是徐阶等人。赵贞吉可以说是在官场站对了位置。

大明王朝江浙总督(大明王朝 浙江) 第1张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