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米哈伊洛维奇(Mihajlovic)
国籍:南斯拉夫
场上位置:后卫
出生日期:1969年2月20日
身高:185cm
体重:77kg
现效力俱乐部:国际米兰
曾效力俱乐部:桑普多利亚
辉煌战绩
米哈伊洛维奇是南斯拉夫后防线上的绝对核心,而他赖以成名的,除了他的防守能力之外,还有他的任意球技术。他是目前意甲联赛中通过直接任意球进球最多的球员,在南斯拉夫国家队中,他的任意球也往往能够在球队打不开局面的时候一锤定音。正因如此,米哈伊洛维奇是南斯拉夫国家队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人物
首场国际比赛:1991年5月16日,南斯拉夫7-0胜法罗群岛俱乐部:拉齐奥
个人简介
被认为是意大利最好的中后卫,米哈伊洛维奇加盟了国际米兰,这是他的第13个意甲赛季,之前他效力过罗马,桑普多利亚以及拉齐奥;
在他的高超的盯人技巧面前,对方的前锋从来都不会轻松,米哈还有这一脚出色的远射,并且打入了几十粒任意球;
米哈已经赢得了在意大利可以赢得的一切荣誉,并且在欧洲比赛也取得了成功。来到国际米兰的时候他说:“我确信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渴望胜利的精神,我的进攻能力,我的傲气以及所有的我拥有的东西,为国际米兰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知道你想要的是哪个米哈依洛维奇?抱歉!
米哈伊诺维奇 塞黑人 生于1969年2月20日叔 人称米大叔 身高 1.85m 体重 78kg 位置 左后卫 现效力于意甲国际米兰
脚法极其出色的著名后卫,曾有任意球帽子戏法的表演。
俄联邦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主席,2004年2月6日登记为俄总统候选人。
1953年12月14日出生于列宁格勒州普希金诺市军人家庭。
1979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学系,1992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技术大学,1997年毕业于俄总统西北国务学院,1998年毕业于国立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
1971至1973年在立陶宛和阿塞拜疆空降兵部队服役。
从1979年“卢得地球物理”科技生产联盟地球物理工程师。
从1986年至1991年在蒙古工作,任航空组高级地球物理学者。
从1994年“圣彼得堡复兴建设集团”执行经理。
1995年4月当选圣彼得堡立法会第一副主席。
从2001年6月起任俄联邦委员会议员,圣彼得堡立法会驻联邦委员会代表(2001年6月13日当选,任期截止到2003年1月)。2003年1月15日再次当选圣彼得堡立法会驻联邦委员会代表。
2001年11月底任联邦委员会宪法立法和司法问题委员会副主席。
2001年12月5日当选为俄联邦委员会主席。2003年1月29日米罗诺夫再次当选为联邦委员会主席。
独联体议会联盟委员会主席(2002年2月1日在圣彼得堡召开的独联体议会联盟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当选,2003年6月16日再次全票当选)。
从2003年4月19日起担任俄罗斯生活党主席。
已婚,有一子、一女。(***李芳)
不知道你想要的是哪个米哈依洛维奇?抱歉!
米哈伊诺维奇(SINISA MIHAJLOVIC)
生日 1969年2月20号
国籍 南斯拉夫
身高 1.85m
体重 78kg
位置 后卫
来自 拉齐奥
简介 脚法极其出色的著名后卫,曾经有过任意球帽子戏法的表演。新赛季免费加盟国际米兰之后,将主要作为中后卫的替补。曾在比赛中利用任意球上演了帽子戏法,是一名左脚任意球水平极其出色的球员。
亚历山大一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13位沙皇,后人称他为“神秘沙皇”、“北方的斯芬克斯”。他统治的时间尽管不长,却给后世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亚历山大一世的父亲保罗是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与情夫萨尔蒂柯夫一夜风流后的产物。保罗出生后,女皇就对这个不该出生的儿子极其冷淡。保罗成人后,母子关系更加紧张,相互都避免在公开场合见面。孙子出生后,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身上的母性突然复苏,给了他连自己儿子保罗都没有得到过的母爱,百忙之中还亲自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她认定这个新生儿将取代保罗成为真正的皇位继承人,因此她亲自为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希望他将来有俄国古代名君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性格和功业。
亚历山大长大后,逐渐察觉到父亲与祖母间的严重不和,从而被迫在两人之间周旋。他很清楚,头戴皇冠的祖母可以给他一切,所以他努力讨取祖母的欢心,常常以自己的聪明和机智博得祖母的夸奖。
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到了垂暮之年,更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看成大事。她在宫中曾公开表示:“只有孙子亚历山大继位才能善掌朝纲。”亚历山大知道此事后,立即给祖母写信表示心领神会。同时他也给父亲保罗写信,在信中提前称他为“皇帝陛下”,表示宫中所传,实为谣言。
女皇私下秘密起草一份诏书,宣布废除保罗的皇位继承权,立亚历山大为未来沙皇。她准备在1796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诏书,晓谕天下。然而突然的事变使亚历山大的希望落空,荒淫无度的女皇突然于1796年11月4日中风,命在旦夕。保罗闻讯后立即赶到宫中,到处搜查传闻已久的秘密诏书,最后在女皇梳妆台找到诏书,并付之一炬。11月6日,显赫一时的叶卡特琳娜女皇去世,保罗在苦苦等待34年之后,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俄国在保罗的恐怖统治下,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1801年3月11日晚11时,朱波夫、本尼格森带领亲信杀气腾腾地冲进保罗卧室宣布:
“陛下无力掌管国家,请在退位书上签字。”
保罗死命拒绝,烛光熄灭,黑暗中,有人将军缓带套在保罗脖子上,几分钟后,保罗就一命归西。俄国开始了亚历山大统治时期。
保罗一世死于非命已属公认,但亚历山大是否参与却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亚历山大直接参与密谋策划活动,甚至其弟君士坦丁还亲自参加了3月11日晚的暗杀活动。这种说法属传统说法。
其二,亚历山大事先了解谋杀活动,但未加制止,置身事外,静观其变。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其三,认为无论出于人伦纲常,还是出于父子亲情,亚历山大都不可能参加密谋活动。理由是亚历山大与保罗父子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保罗即位初就颁布嫡长子皇位继承法,并已在法律上确定一了亚历山大的首席皇储地位,因此亚历山大没有理由违反天条。
亚历山大执政后,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击败拿破仑入侵,这使他声名远扬。可是,卫国战争胜利不久,他便走向反动。在国内,他任用奸臣阿拉克切也夫,日益推行极端专制主义的政策,以致国家动乱不已。在国外,他伙同奥、普组织所谓“神圣同盟”,充当镇压各国人民革命的刽子手。
在生活中,他逃避现实,笃信宗教。但痛苦似乎总是纠缠着他,使得他思想日益阴暗。这时,恰适莫斯科洪水泛滥,房屋严重损失,500多人因此毙命,与此相似的洪灾,在亚历山大出世那年也曾发生过。这种巧合,在他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视为“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因为,父亲的死多年来就一直是缠绕在他心头的心病。
精神濒临崩溃的亚历山大,为了摆脱内心忧惧,于1825年9月同皇后伊丽莎白去亚速海海岸的一个叫塔冈罗格的小镇去休养。不久,俄国皇室发出讣告:沙皇陛下在休养地因病驾崩,终年47岁。
他的死,引起了一连串的疑问。
第一,为什么沙皇会选择此处为休养地?这个塔冈罗格的小镇一侧与风沙不断的大草原毗邻,另一侧紧挨着臭气熏人的亚速海。
第二,在皇后到达前,亚历山大什么体力活都干。他说:“要习惯于过另一种生活。”所谓“另一种生活”作何解释。
第三,10月末,亚历山大喝了杯滚烫的伏牛花果子露,从那以后,他便一直觉得身上有些发烧。11月初,病情略有好转,但还有种说法是他的病清正日趋严重。19日,突然传来了沙皇驾崩的噩耗,他是怎么死的?
第四,被召去治病的10名医生中,只有两名在证书上签字。病情报告中所述亚历山大病况,又多处与实际情况相悖,证明书中说他患的是间歇热,因而肝脾肿大,但沙皇实无此病,两天后即21日,人们参加了他尸体防腐典礼,然而,死者的面目已经完全腐烂,人们已无法辨认出这位昔日沙皇的仪容了。次日,棺木便被禁止打开,而且灵枢迟迟不能运回首都。当沙皇家人向遗体最后告别时,普鲁斯亲王对死者的模样大吃一惊……种种情形都不合情理,这是为什么?
就在沙皇死后不久,传说和猜测不胫而走:有人称,沙皇已乘一艘英国船去圣地巴勒斯坦朝圣去了;也有人传闻,沙皇被哥萨克人劫走藏匿起来了;还有人透露,沙皇已秘密前往美洲。尽管众说纷纭,但都一致认为沙皇未死。1921年,苏联发掘亚历山大的棺材,发现里边竟空无一物。历史学家设想,这位“替身”的尸体已被悄悄搬走了。
沙皇死了10年以后的一天。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雍容高雅,仪表超俗,自称费道尔·库兹米奇的老人。他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警察问他,他对自己一无所知。据说他的外貌极似亚历山大。按法令,他被罚20大板,随即流放西伯利亚。先是不断迁居,最后由一位富商克罗莫夫的资助才有了自己的小屋。
这位库兹米奇博古通今,对重大政事了如指掌,他常谈论莫斯科大主教菲拉雷特,修道院长福狄斯,历数库图佐夫元帅的赫赫战功,描述俄军开进巴黎的盛况,甚至还记得当时沙皇的左右人员。人们相信,这位名叫库兹米奇的老人一定曾与政界要人有过密切的交往。有人说,他在某一段时间内常收到一个名叫玛丽·菲欧多果夫娜(亚历山大一世的母亲)的女人寄来的钱和衣物。还有一位农民说,伊尔库茨克的主教曾亲自来看望他,并同他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他的举止也酷似沙皇,喜欢将拇指插入腰带中间。亚历山大一世的长子以及亚历山大三世的幼弟,曾前来拜访这位长者。一位随行的老兵曾当着库兹米奇的面失声喊出:
“这是我们的沙皇。”
还有一件事情,令人们百般迷惑。他收养了一个孤女,很像亚历山大与其情妇的孩子。当村民为她说媒时,库兹米奇总是拒绝。
他说:
“你的身份高贵,将来可以嫁一个军官。”
他介绍养女走访名门望族和沙皇尼古拉一世。沙皇接见了她,并询问了她养父的诸多情况。后来,这位养女果然嫁给了一位军官。
库兹米奇死于1864年1月20日。直到临终前,他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遇到有人恳求他透露自己的身世时,却总是用“上帝会认出自己的亲人的”这句重复无数遍的老话,来回答别人的期待。
死后,人们为他建了一个小祠堂,墓碑上写着:“这里安葬着上帝的选候——费道尔·库兹米奇。”“上帝的选候”,正是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后正式接受的称号。
此外,还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问题一,一位曾参与治疗亚历山大的医生,从不参加每年11月19日纪念亚历山大之死的祷告仪式:而1864年1月21日,他却为亚历山大的亡灵祈祷,他流着眼泪说:“沙皇这下可真是死了!”
问题二,在亚历山大二世的办公室的墙壁上,有人看见不知何故,却挂上了库兹米奇的画像。
一切似乎很清楚了,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与上述看法截然不同的见解,提出许多疑问。
(1)当时伊丽莎白皇后身患严重的肺病,已离死期不远,亚历山大一世同她重修旧好后,对她一片深情,十分体贴,绝不可能出于一时冲动将她弃之不顾。就算要走,也要等皇后去世后再作打算。
(2)如果沙皇出走是酝酿已久,为什么未在离去前妥善解决继位人人选问题呢?
(3)沙皇如果施行掉包计,运回一具与他外表相似的尸体,一定得有许多人相助,其中必须包括军官、医生、秘书以及伊丽莎白皇后本人,皇后在最后时刻一直守候在病人的床前,沙皇死后,她即给母亲和皇太子等亲人写了悲拗欲绝、令人肝肠寸断的信件。她不可能会如此镇定地演出这样一场令人心碎的闹剧,也做不到仅仅为了避免外人怀疑而整天以泪洗面。
(4)亚历山大一世的侄孙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大公,在仔细翻阅了皇宫秘密档案之后,也断定亚历山大一世确实在塔冈罗格驾崩。他认为,以亚历山大性格特点,他不会有如此雅兴,演出这一闹剧。沙皇当时已经人到中年,如此不计代价,无牵无挂地去苦修苦行,实在与他性格不相符合。
如果掉包计纯属奇谈,那么势必要辨明那位突然出现的长者费道尔·库兹米奇究竟是何人。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大公曾经就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他倾向于认为这位长者原是保罗一世的私生子、海军军官西蒙·维利基。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原是禁卫军骑兵队的军官乌瓦洛夫。据说乌瓦洛夫于1827年离家出走,下落不明。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位长者只是一个为了改换环境而背井离乡的俄国贵族。
费道尔·库兹米奇果真是亚历山大一世吗?沙皇灵枢里躺着的只是他的替身吗?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意大利法西斯在1940年10月进攻希腊后,被希腊军队击退回阿尔巴尼亚,阿道夫·希特勒认识到他需要帮助其盟友,不单只重建轴心国的威望,更要阻止大英帝国有能力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因为德国大部份的石油供应来源自此处。
根据协议,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及保加利亚王国已加入轴心国,希特勒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令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条约,摄政王保罗王子在1941年3月25日屈服于这种压力,但是,这行动深深不受反对加入轴心国的塞尔维亚民众及军方欢迎,3月27日,反对加入轴心国的塞尔维亚军官发动军事政变,国王彼得二世代替保罗王子亲掌政务。
这个意外令希特勒非常震怒,他决定延迟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以出兵惩罚南斯拉夫的背叛,虽然南斯拉夫新领导层已发出信息忠于轴心国,但仍然不能平息他的愤怒。
1941年4月6日,轴心国军队从四方入侵及德意志国防军轰炸贝尔格莱德,轴心国很快就取得胜利,因南斯拉夫只抵抗了11天便在4月17日投降,南斯拉夫军队虽然尽力坚守,但结果仍然一样,南斯拉夫被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及保加利亚瓜分,大部份塞尔维亚被德国占领,而克罗地亚独立国法西斯领袖安特·帕维利克把握机会宣布克罗地亚独立。
除了与德军(德意志国防军)在装备上无力相比外,南斯拉夫军队试图防卫所有的边界,但却只能分薄有限的资源。另外,一些南斯拉夫师团拒绝进行战斗。相反,他们视德军为把他们从塞族压迫的解放者来欢迎。因此,南斯拉夫对入侵者的抵抗很快崩溃。
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没有一个少数民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人-准备为捍卫由塞尔维亚人领导的南斯拉夫而战斗。唯一有效抵抗来自在塞尔维亚境内由塞尔维亚人自己组成的部队。[5] 塞尔维亚总参谋部认为,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大塞尔维亚”的问题上,是在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下由塞尔维亚人领导。在入侵前夕,南斯拉夫共有165名现役将领。在这些人当中,只有4名是塞族人。[6]
德国占领了斯洛文尼亚北部,同时保持直接占领了塞尔维亚的手臀和对新建立的傀儡国有相当的影响力,[7] 克罗地亚独立国 ,得到了今天克罗地亚全境之大部分及现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领土。意大利获得剩余的斯洛文尼亚、科索沃和大片的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连同几乎所有的亚得里亚群岛)。它还获得了新成立的黑山傀儡国控制权,并获得克罗地亚独立国的王位,虽然没有真正的行使权力。匈牙利派遣匈牙利第三军国占领在塞尔维亚北部的佛伊弗迪纳,后来又强行吞并部分巴拉尼亚、巴奇卡、梅吉穆列县和普雷克穆尔基。[8]同时保加利亚占领了邻近今日马其顿共和国全境。
同盟国继续承认流亡的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及后来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的抵抗力量分成两个派系:南斯拉夫游击队,共产党领导;塞尔维亚游击队,一个保守的保皇党和民族主义派别,得到被占领的南斯拉夫内几乎全部塞尔维亚人的支持。塞尔维亚游击队最初得到西方盟国的承认。而南斯拉夫游击队就得到苏联的支持,但在德黑兰会议(1943年)上才代替塞尔维亚游击队得到盟国的普遍承认。在这次会议后,塞尔维亚游击队跟轴心国的合作程度大大增加。
南斯拉夫游击队(官方正式名称是南斯拉夫人民民族解放军及党卫队),由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元师指挥,主要是抗击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国内的通敌者。他们依靠一批从西班牙内战中获得丰富作战经验的战士练兵,并在社会主义者思想下赢得不同国家的支持,他们在斗争中逐步获得同盟国和南斯拉夫流亡政府承认为合法的南斯拉夫解放力量。该运动令他们成为在被占领的欧洲下最大的抵抗力量,共800,000人部队编为4个方面军,[9]最终南斯拉夫游击队击败所有反对者成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民主联邦 (后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官方军队。
虽然马其顿游击队的活动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之一部分,但马其顿的特殊情况(由于当地共产党人强烈的自治倾向)导致建立了一支独立的军队称为马其顿解放军并参与马其顿民族解放战争。到1944年,马其顿人和塞尔维亚人在塞尔维亚南部取得了联系,形成了联合指挥,因而使马其顿游击队直接受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元师指挥。[10]马其顿共产党的自治倾向,其中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终于在1945年的第二届马其顿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大会大会上被解决了。
保皇党的塞尔维亚游击队(正式名称是南斯拉夫祖国军),由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指挥,主要由是从分散的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残余组成,获得塞族压倒性的支持。塞尔维亚游击队在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和政府在1941年4月17日投降后不久成立。最初塞尔维亚游击队是被南斯拉夫流亡政府和同盟国唯一承认的抵抗运动组织。南斯拉夫游击队曾试图在冲突早期与塞尔维亚游击队合作,但这合作关系很快土崩瓦解。在毫无结果的谈判后,塞尔维亚游击队领导人,米哈伊洛维奇将军,转而将南斯拉夫游击队当作自己的主要敌人。据他说,原因是人道主义:防止德军向塞尔维亚人报复。[11]不过,这并没有令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抵抗活动中止,塞尔维亚游击队单位在1941年11月攻击南斯拉夫游击队,而越来越多地接受德国和意大利人之补给和合作。英国联络米哈伊洛维奇告知伦敦将在乌日采攻击(见第一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后停止供应,但英国在攻击后继续这样做。[4]
早期之抵抗
轴心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发动。[12] 同日,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了第1锡萨克游击支队,是在欧洲第一支武装抵抗单位。成立于克罗地亚锡萨克附近的布赖左威查森林,其成立标志着在占领的南斯拉夫内反轴心国抵抗的开始。
在随后的几个星期各个与解放运动有或多或少连系的军事组织都在南斯拉夫各个地区与轴心国部队爆发了武装对抗。南斯拉夫共产党决定在1941年7月4日正式发动武装起义,该日后来被标记为战士节-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公众假期之一 。日基察·约万诺维奇 (“西班牙人”)在1941年7月7日于该战役中发射了第一枪,这一天亦是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其中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庆日。
1941年8月10日,在一个名叫Stanulović的山区村落,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了科帕奥尼克游击队支队总部。他们解放区,包括附近的村庄,最初在南斯拉夫被称为“矿工共和国”,并存在了42天。抵抗运动战士稍后正式加入南斯拉夫游击队。1941年12月22日,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了第一无产阶级突击旅 (1. Proleterska Udarna Brigada) - 是南斯拉夫游击队第一个正规军事单位,能对该区以外之地方采取军事行动。12月22日成为“南斯拉夫人民军日”。1942年游击队分队正式并入南斯拉夫人民民族解放军及党卫队支队(NOV i POJ)。
塞尔维亚游击队是在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投降后,由一些剩余的南斯拉夫士兵编成。这支部队由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陆军上校在塞尔维亚西部戈瓦组成。然而,不同于南斯拉夫游击队,米哈伊洛维奇的部队成员几乎完全是清一色的塞尔维亚人。他指示他的部队武装自己,并等待他的命令作最后攻击。米哈伊洛维奇避免直接采取行动攻击轴心国部队,他判断这在战略重要性是不高的。
在1942年,时代周刊,精选了一篇文章以称赞米哈伊洛维奇所领导塞尔维亚游击队的“成功”,并预言他是在纳粹占领下的欧洲唯一的自由防守者。塞尔维亚游击队也得到被救援的几个被击落之盟军飞行员的赞许。然而,铁托的游击队在这一时期更积极地与德军战斗。铁托和米哈伊洛维奇曾被希特勒悬红10万元以取他们的头颅。虽然在“正式”上与德军和乌斯塔沙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但塞尔维亚游击队却遣使与意大利和其他占领军和卖国贼部队作秘密交易。
轴心国的反应
使用日益成功的游击战术以对付轴心国占领军和其在当地的通敌者、塞尔维亚救国政府、乌斯塔沙控制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及塞尔维亚游击队(他们亦被认为认为通敌者)。他们逐渐取得更多成功和来自一般民众的支持,并成功地控制大片南斯拉夫领土。人民委员会被组成以作为被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的地区的民选政府。在一些地区,甚至设立一些军火工业。
但是,开始时,南斯拉夫游击队力量相对较小,装备较差,也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但是,他们相对于其他在前南斯拉夫的军事和准军事组织有两个主要优势:第一个和最直接的好处是拥有一批人数需少但从西班牙内战中获得丰富经验的退伍军人。不像其他一些军事和准军事单位,这些退伍军人有丰富的现代战争经验,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南斯拉夫相当类似。其他主要优势,特别是在战争后期变得更加明显,是南斯拉夫游击队是重视意识形态而不是民族。因此,他们可以期望几乎在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至少获得一定水平的支持,而不像其他准军事组织限于克族或塞族占多数的领土。这使他们的单位有更多的机动性,更多的移动,有更大的潜力招募新兵以提高他们的声望。
但是,轴心国,相当了解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威胁。他们试图发动一系列小型攻势以摧毁它们。同时还有7次主要的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以专门针对消灭所有南斯拉夫游击队。这些重大的攻势通常是由德国国防军和武装亲卫队、意大利、塞尔维亚游击队、克罗地亚独立国、塞尔维亚救国政府、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之联合部队实施。主要攻势包括两次大规模的行动: 白色行动和黑色行动又称为第四次攻势(雷特瓦战役)和第5次攻势(苏积斯卡河战役)。[13]
在10月和11月寒冷的天气限制了在南斯拉夫战线的空中活动。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行动蔓延到塞尔维亚东部地区和一些以萨拉热窝机场为基地的空军中队使他们出现在波斯尼亚-塞尔维亚边境地区。南斯拉夫游击队试图巩固和扩大在南斯拉夫东部的控制区,他们已经在1941年秋季解放了这些地区。[14]
在1942年,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战斗加剧。游击队不仅解放了南斯拉夫东部大片领土,而且鼓励全国各地发动叛乱。
南斯拉夫的抵抗组织,除了一些较小的地区,将其设立的大型解放区沿萨格勒布和里耶卡的城市方法扩大至雷特瓦河西部和波斯纳。南斯拉夫游击队已发展更强大-兵力已超过60,000人并成称为“铁托的国家”,他们都是受过良好的训练和得到炮火支援。1943年1月20日,驻南斯拉夫德军总部发动进攻的代号为“白色行动”目的是收复失去的领土。这次行动得到德国空军、意大利皇家空军及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的飞机支援。从萨拉热窝起飞的第2及第3中队和由巴尼亚卢卡来的第6中队参与轰炸以及投下传单张的任务。
在白色行动后巴尼亚卢卡空军基地得到新成立的第5中队的增援。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现在拥有3个空军基地和6个联队和14个中队。1943年期间新飞机陆续抵达,包括30架经过大修从德国飞来的Do 17E轰炸机,它们被分派至第3中队(萨格勒布),以及第13和第15中队(巴尼亚卢卡)。从意大利到来的34架长程Bücker Bü 131年青人和25架Saiman 200轻型双座训练机,它们被分派至所有三个空军基地。
虽然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在随后的反游击战的进攻中只扮演了简单的角色,包括在1943年中的黑色行动,其主要参与在克罗埃西地亚中部战线的行动。与往常一样,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抵抗显示出生存性和有效性,并开始进行新的行动以影响在南斯拉夫的战局。
南斯拉夫游击队已清楚地意识到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的中型轰炸机部队不断空袭所造成的威胁。1943年8月10日由萨拉热窝的拉伊洛瓦茨机场飞来的一个旅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夜间袭击,三个半小时的袭击,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有10架轰炸机被击落,另外还有5架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和运输机被摧毁,另有17架飞机受伤。虽然一些机组人员利用飞机上的机枪还击从,南斯拉夫游击队只损失少于20架起机。此后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司令部抱怨说,德军命令在发生空袭时把飞机分散至各地的机场周边地区,使飞机尤其容易受到这种类型的地面攻击。[19].
在南斯拉夫历史学家确定了7个轴心国行动为有编号的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
第一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一次敌人进攻),是轴心国在1941年秋季对乌日采共和国的攻击,这是一片由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塞尔维亚西部所建立的一片解放领土。1941年11月,德军攻击和重新占领这片领土,大多数南斯拉夫游击队逃往波斯尼亚。正是在这一攻势,南斯拉夫游击队和保皇党的塞尔维亚游击队之间脆弱的协作关系破裂,公开敌视对方。
第二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二次敌人进攻),是在1942年1月由轴心国部队对在波斯尼亚东部对南斯拉夫游击队所作的协同攻击。南斯拉夫游击队为避免再次被包围并被迫撤退至萨拉热窝附近的伊格曼山区。
第三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三次敌人进攻),是在1942年春季对在波斯尼亚东部、蒙的内哥罗、桑扎克和赫塞哥维纳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之进攻。德军称此次是代号为三重奏行动,但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行动结束时再次及时逃出。有一些资料来源错误地称这次行动为发生在1942年夏季的科扎拉战役。
第四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四次敌人进攻),也称为雷特瓦战役或白色行动,该战役之战场跨越波斯尼亚西部及黑塞哥维那北部,最终南斯拉夫游击队撤退至雷特瓦河。该战役发生在1943年1月至4月。
第五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五次敌人进攻),也被称为苏积斯卡河战役或黑色行动。这次行动是紧接着第四次进攻之后展开,于1943年5月至6月在波斯尼亚东南部及蒙的内哥罗北部包围南斯拉夫游击队。
第六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六次敌人进攻),是在意大利投降后由德意志国防军和乌斯塔沙进行的一系列行动,企图确保亚得里亚海海岸。该攻势在1943年秋季和冬季至1944年展开。
第七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七次敌人进攻),是在1944年春季在波斯尼亚西部的最后攻击行动,包括跳马行动(飞跃骑士),未能成功地消灭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本人及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领导属。
[编辑] 同盟国支持的转变
主条目:南斯拉夫与同盟国
在之后的冲突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在道义上取得胜利,他们只获得同盟国有限的物质支持,谁在这之前一直支持由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将军领导的塞尔维亚游击队,但在战争期间相信他们双方互相协作收集许多情报。
为收集情报,西方盟国的代表被派来渗入南斯拉夫游击队和塞尔维亚游击队。通过与抵抗组织交流收集情报对补给成功至关重要,对盟军在南斯拉夫的战略有重要影响 。收集情报工作最终导致他们被南斯拉夫游击队蒙蔽和塞尔维亚游击队的失败。在1942年,虽然补给供应是有限的,象征性的支持同时被送往两个抵抗组织。在新的一年里,将出现变化。德军实施施瓦茨行动 (苏积斯卡河战役,第五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是一系列攻势的其中之一,目的是消灭抵抗力量,当时英国派遣威廉·迪肯到来,以收集资料。
他的报告中包含两个重要的意见。首先是南斯拉夫游击队是勇敢和积极的德军第1山地师和德军第104轻步兵师作战,遭受重大伤亡和需要增援。第二个意见是,整个德军第1山地师已经从俄罗斯利用过境铁路线通过塞尔维亚游击队控制的领土转移至这里。英国截取(ULTRA)的德国情报信息证实塞尔维亚游击队行为胆怯。即使到今天,许多情况下、事实及动机仍不清楚,情报报告导致盟军加快在南斯拉夫空中支援和转移政策。1943年9月,在丘吉尔的要求下,斯菲茨·麦克林准将空降至铁托在德尔瓦尔附近的总部担任与南斯拉夫游击队连系正式常任连络官员。虽然塞尔维亚游击队偶尔仍然收到补给,但南斯拉夫游击队将得到大部分的援助。[1]
因此,在德黑兰会议后南斯拉夫游击队被同盟国正式承认为合法的民族解放力量,盟军随后更建立了巴尔干空军 (根据斯菲茨·麦克林准将的建议),其目的是提供更多的物资和战术空中支援给铁托元帅的南斯拉夫游击队。
在1944年1月,铁托的部队未能成功攻占巴尼亚卢卡。但是,尽管铁托是被迫撤回,米哈伊洛维奇和他的部队也被西方媒体的注意到缺乏行动。[20]在1944年6月16日,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国王彼得二世的南斯拉夫流亡政府在维斯岛签署了铁托-苏比锡协议。这项协议是试图形成一个将包括共产党人和保皇党人士的新南斯拉夫政府。它要求流亡政府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阿夫诺伊 (Antifašističko V(ij)eće Narodnog Oslobođenja Jugoslavije, AVNOJ)合并。铁托-苏比锡协议还呼吁所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加入南斯拉夫游击队。该游击队被王国政府承认作为南斯拉夫的正规军。米哈伊洛维奇和许多塞尔维亚游击队拒绝接听电话。
在1945年3月30日至4月8日之间,米哈伊洛维奇将军的塞尔维亚游击队最后试图将自己建立为在南斯拉夫对轴心国的一个可信的打击力量。塞尔维亚游击队与乌斯塔沙及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的联合部队交战。当时这一仗是攻打在巴尼亚卢卡附近的克罗地亚独立国。该战役以克罗地亚独立国部队获胜而结束。
盟军在巴尔干的攻势
至1944年12月31日在1944年8月,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发动政变,罗马尼亚退出战争,和罗马尼亚军队被置于苏联红军的指挥之下。罗马尼亚部队,攻击德军,参加了布拉格攻势。保加利亚亦退出战争,并在9月10日 ,对德国和其剩余的盟友宣战。轴心国派出较弱的师团入侵保加利亚但很轻易被击退。在马其顿,保加利亚军队被德国军队所包围和被高级军事指挥官背叛,迫使他们边战边退回到旧日的保加利亚边境。3个保加利亚军团(总数约455,000人)在1944年9月下旬得到托狄及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同意下进入南斯拉夫,并从索非亚移至尼什和斯科普里一线以实施阻止德军撤出希腊的战略任务。塞尔维亚东部及南部和马其顿于两个月内被解放和拥有130,000人强大兵力的保加利亚第1军团继续向匈牙利推进。
同时,在盟军的空中支援和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南斯拉夫游击队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至塞尔维亚救国政府身上,该国是塞尔维亚轴心国的第五纵队。该地区的战斗在1941年乌日采共和国垮台以来相对较少(见第一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在10月20日,红军和南斯拉夫游击队在一次联合进攻中解放贝尔格莱德。在冬季到来时,南斯拉夫游击队有效地控制了整个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东部地区的一半、瓦尔达尔马其顿、蒙的内哥罗—以及大多数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德意志国防军和由乌斯塔莎控制的克罗地亚独立国部队在整个1944至1945年的冬季坚守斯雷姆战线。为了提高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兵力,铁托宣布大赦所有在1944年12月31日前投诚的卖国势力成员。
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全面进攻
1945年3月20日,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莫斯塔尔-维谢格拉德-雷特瓦地区发起了总攻的。随着大片的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农村地区被南斯拉夫游击队控制,最后的进攻行动包括将这些领土连接在一起和攻占主要城市和公路。在这次总攻中铁托元帅指挥游击队约80万人分为4个军团 :在第1军团由达普·切维奇指挥、第2军团由科贾·波波维奇指挥、第3军团由科斯塔·拿华指挥和第4军团由佩塔.德拉普辛指挥。此外,南斯拉夫游击队还有8个独立军(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和第10军)。
面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是德国将军亚历山大·罗尔的德国E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有7个军(第15山地军、第15哥萨克军、第21山地军、第34军、第69军和第68军)。这些部队包括17个被削弱的师团(第1哥萨克师、第2哥萨克师、武装亲卫队第7师、第11空军野战师、第22、第41、第104、第117、第138、第181、第188、第237、第297、第369步兵师、第373克罗地亚人、第392克罗地亚人和武装亲卫队第14乌克兰师)。除了这7个军外,轴心国还有海军和空军残余力量,但不断遭受由英国皇家海军、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袭击,和强有力的警察部队,以确保后方。[21]
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军队在1944年11月进行了改组,其部队与乌斯塔沙和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的单位合并为18个师,其中包括13个步兵师、2个山地师、2个攻击师和1个克罗地亚后补师,每一个师都装备了机动火炮和其他支援单位,还有几个装甲单位。从1945年年初起,克罗地亚各师团被分配到德军数个军及从1945年3月起防卫南部战线。[22]
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和克罗地亚空军军团各单位的 ,由东部阵线撤回以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空中支援(对地、战斗机和运输)直到1945年5月,更有时遇到及击败英国皇家空军、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苏联空军的空中攻击。至1945年3月德军仍提供最新式的德国Bf 109G和K型战斗机给它们。[23]
塞尔维亚单位包括塞尔维亚救国政府属下的塞尔维亚国民警卫队和塞尔维亚志愿军残余。甚至有一些斯洛文尼亚国民警卫队(Slovensko domobranstvo, or SD)的单位,仍然完好无缺地驻守在斯洛文尼亚。[24]
到1945年3月底,在向克罗地亚军队司令部知道,尽管战线仍然完好,它们最终将因缺乏弹药而战败。出于这个原因,它们决定撤退至到奥地利,以向从意大利向北推进之英国军队投降。[25]
在总攻击实施的第一天,比哈奇被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第4军团在佩塔.德拉普辛的指挥下,攻破了第15武装亲卫队骑兵军的防线。至4月20日,德拉普辛解放了利卡和克罗地亚沿海地区,其中包括一些岛屿,并到达旧南斯拉夫接壤与意大利的边界。5月1日,在攻占由德国第68军防守、由前意大利控制的里耶卡和伊斯特里亚后,南斯拉夫第四军团在同一天于伊斯特拉半岛同西方盟军会师。
南斯拉夫第2军团在科贾·波波维奇的指挥下,4月5日强行渡过波斯纳河,攻占了多博伊,并到达了乌纳河。5月8日,南斯拉夫第2军团,连同南斯拉夫第1军团的单位,攻占了萨格勒布。在4月6日,南斯拉夫游击队第2、第3和第5军从德国第21军手中收复了萨拉热窝。
4月12日,南斯拉夫第3军团在科斯塔·拿华的指挥下,强行渡过雷特瓦河。第3军团然后通过波德拉维那成扇形展开,到达萨格勒布以北地区,并在德拉沃格勒地区越过旧日奥地利同南斯拉夫之间的边境。第3军团封锁了周围的敌军,其前进的机动支队与第4军团的支队在克恩顿会师。
同是在4月12日,南斯拉夫第1军团在达普·切维奇的指挥下,渗入德国第34军在斯雷姆的防线。4月22日,第1军团粉碎了防御工事和向萨格勒布推进。在联同第2军团攻占萨格勒布后,两个军团向斯洛文尼亚前进。
最后行动
南斯拉夫游击队通过被解放的比托拉5月2日,德国首都,柏林,失陷。在1945年5月7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及欧洲战争正式结束。意大利已经于1943年退出战争,保加利亚在1944年停战,而匈牙利在1945年早些时候投降。尽管德国投降,但仍有零星的战斗在南斯拉夫发生。5月7日,萨格勒布被解放,5月9日,马里博尔和卢布尔雅那被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占,一般[ [亚历山大Löhr ] ] ,德国E集团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罗尔将军于1945年5月9日即星期三在斯洛文尼亚华伦积附近的Topolšica被迫签订其指挥下的部队的全体投降书。只有在克罗地亚和其他反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势力依然存在。
从5月10日到5月15日,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其它地区继续面对来自克罗地亚人和其他反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部队抵抗。在波加那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欧洲的最后一场战役,于5月14日在斯洛文尼亚Prevalje附近的波加那展开,及在1945年5月15日结束。这是最后的高潮和一系列南斯拉夫游击队和大量(超过30,000人)德军 (德意志国防军)、克罗地亚乌斯塔沙、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 (哈瓦斯科本土防卫军)、斯洛文尼亚国民警卫队 (本土防卫军),和其他反南斯拉夫游击队部队企图撤退到奥地利。
总结
在1945年5月15日,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乌斯塔沙、武装亲卫队第15哥萨克骑兵军和塞尔维亚国民警卫队之残余和塞尔维亚志愿者军 ,向英国军队投降。克罗地亚人试图根据日内瓦公约内的条款跟英国谈判投降,但是没有被理会。克罗地亚独立国在1943年1月20日已加入该公约,并被确认这是“好战者”,也就是说,作为在战场拥有武装部队的一个民族国家。所有签署该公约的国家,其中包括大不列颠和美国,均被告知这一确认。[25] 5月5日,在帕尔马 (伊斯特里亚西北50公里的里雅斯特),2,400和2,800名塞尔维亚志愿军士兵向英军投降。5月12日,另外2500名塞尔维亚志愿军士兵在雷特瓦河的Unterbergen向英军投降。
大约在6月1日,向英军投降的大多数塞尔维亚国民警卫队、塞尔维亚志愿军、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乌斯塔沙民兵和武装亲卫队第15哥萨克骑兵军士兵,被英军移交给南斯拉夫联合政府,这行动代号为驳船行动。南斯拉夫游击队以残酷手段对待战俘,被称为布雷堡屠杀。6月8日,美国、英国及南斯拉夫同意控制的里雅斯特。
1945年3月8日,南斯拉夫联盟政府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与铁托出任首相和伊万·舒巴希奇作为外交部长。国王彼得二世同意在结束统治流亡之前等待全民公决结果。在7月18日清晨,米哈伊洛维奇,连同9名塞尔维亚游击队其他人员,在Lisičiji Potok被处决。这基本上结束了二次大战属于共产党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和保皇派的塞尔维亚游击队之间的内战。
素有“东方明珠”之称的上海,有一座普普统统的建筑,老库门楼、乌漆大门,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是典型的老上海建筑作风。但是,这座普通的建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就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留念馆。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降生,并胜利召开了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拐点。
但是你能否晓得,在当年参与会议的代表中,有一位十分神秘的代表,是经过中俄两国学者们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寻觅,才最终完好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位神秘的代表是谁?为什么找了那么长时间呢?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各地疾速展开。在此期间,一批满怀热情的有志之士纷繁参加其中,并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坚决了共产主义信心。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来到上海,协助中国树立本人的党组织。
马林和进步人士陈独秀等人获得联络后,经过多方谋划、准备,于同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李氏公馆,顺利召开了党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当时参与中共一大的共有十五位代表,分别是来自北京、长沙、广州等不同小组的,毛泽东、张国焘、董必武等十三位中共党员,以及受共产国际委派,前来协助、指导召开党代会的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中共一大的召开,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史,还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严重事情。所以,新中国成立不久,***便着力复原当时开会的场所,补充参会代表的信息,重现那一段冲动人心的历史画面。
但是,当工作人员补充参会代表信息的时分,却遇到了一个异常棘手的难题:十五位代表中的尼克尔斯基,仿佛人世蒸发了一样,除了马林手稿上留下了只字片语的信息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材料,以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只晓得尼克尔斯基,是一位寡言少语、坚毅冷静,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给予了极大协助的苏共党员。
当时的相关学者及工作者,在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无果后,只得在留念馆引见尼克尔斯基的位置上,留下了一片空白。而得知此事的俄罗斯学者,也无法地将尼克尔斯基称为是:“被遗忘的中共一大参与者”。
其实,作为亲历中共一大的尼克尔斯基,中国的学者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没有放弃寻觅。以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还经过外交途径,致信访华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恳求协助寻觅。
而当时主动承当此项协查任务的,是俄罗斯著名远东中国问题专家、苏共马列主义研讨院、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讨所的研讨员——卡尔图诺娃。
卡尔图诺娃不只是一位著名的中国通,早年还曾与多位中共高层指导们,有过工作上的接触。
接到任务后,卡尔图诺娃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在此期间,她翻阅了大量的研讨材料和档案,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在俄罗斯联邦平安局中央档案馆的协助下,才逐步使“神秘”的尼克尔斯基,重如今人们眼前。
尼克尔斯基,原名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1889年出生于贝加尔胡巴尔古斯区;1920年参加远东共和国人民反动军;1921年成为俄共党员,在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期间以不同的身份担任过多项工作,并于同年7月,受共产国际委派,和马林一同前往上海,协助树立中国共产党,以及指导中共一大的选举。
不幸的是,1938年2月,尼克尔斯基被苏联内部委员会拘捕,并在不久后,于哈巴罗夫斯克以“特务罪”处决,死时年仅49岁。直至1956年,才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平反,并恢复声誉。
音讯传来,中国学者及相关工作人员,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填补了尼克尔斯基生平阅历的空白;忧的是,依然没有找到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含糊的形象,照旧是一处空白。
就这样,寻觅尼克尔斯基照片的工作,再一次在无法中停滞下来,而这也成了参与此项工作的学者们的一块心病。
2007年6月29日,一大留念馆中来了一位国际友人,宣称带来了尼克尔斯基的照片。留念馆的馆长听闻音讯,又惊又喜,居然一路小跑地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
双方经过交谈得知,来人名叫阿里克赛·米哈伊洛维奇·布亚科夫,是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的教授,兼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联邦平安局长的参谋。
阿里克赛有幸在2006年,随团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留念馆,在发现尼克尔斯基没有照片的时分,心中有种无限的缺憾,于是暗下决计,一定要设法填补这份空白。
回国之后,阿里克赛四处寻求协助,不只翻阅了滨海边疆区国度档案馆、伯力边疆区国度档案馆的大量材料,期间还特地写信给俄罗斯联邦平安部,恳求辅佐查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阿里克赛最终在俄罗斯联邦平安部的协助下,在鄂木斯克州结合档案馆尘封的档案中,找到了尼克尔斯基的人事档案,并在其履历表上发现了照片。惊喜万分的阿里克赛,用相机拍下了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并不远千里,专程将曾经放大了的翻拍照片,送到了中共一大留念馆。
至此,中共一大“神秘”的参会代表——尼克尔斯基,终于完好、明晰的展示在了世人眼前。
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07年,阅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苦苦寻觅,亲历中共一大,并见证中国共产党降生的尼克尔斯基,可以详实的得以呈现,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这得益于中俄两国学者们,在这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不只表现了学者们尊重史实、追求完好的态度。同时,也是对这位共同阅历那段特殊时期的国际友人的,崇高敬意。
俄国文学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原句是:第一要真诚,第二要善良,第三要我们永不相忘.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冠军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最赚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