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主要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

2023-02-10 13:37:18 体育资讯 ssrunhua

《1913一战前的世界》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1913》((英) 查尔斯·埃默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olfe

书名:1913

作者:(英) 查尔斯·埃默森

译者:杨楠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出版年份:2017-9-1

页数:50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1914年,一场大战粉碎了世界经济秩序,撕裂了欧洲,削弱了它的全球优势,而1913年是它的前一年。但在这部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中,作者将1913年的世界从那种“战争序幕”的狭隘观点里解放了出来,揭示了它的本来面目。

1913年的世界,远比我们记忆中的更现代,比我们所预期的更像我们这个时代。金本位奠定了全球商品和货币流通的基础,而大规模移民重塑了全球的人文地理学,轮船和海底电缆环绕了地球,伴之以新技术和新观念;福特的第一条流水线在底特律启动,伍尔沃斯大楼在纽约拔地而起,墨西哥正陷于流血革命的深渊,而温尼伯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正走向繁荣;伊朗的石油政治时代降临,中国开始从沉睡的帝国时代醒来;巴黎庆祝自己是一个光之城,而柏林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之都……

作者为一个失落的世界恢复了勃勃生机,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绘制了一幅全景图,其中蕴含着如何理解过去、如何思考未来的深刻启示。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科斯塔

《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等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美] 西恩•麦克米金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美]雅克·巴尔赞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美]戴维·伍顿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美]威廉·麦克尼尔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与权力》 [美]约翰·W·道尔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塔万·迪克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美]威廉·麦克尼尔

…………

【编辑推荐】

在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和历史观里,1913年不过是1914年的前一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粉碎了世界经济秩序,撕裂了欧洲,削弱了它的全球优势,那么1913年就是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宴狂欢,伴随着权力的争夺和对抗,对革命的恐惧,以及巴尔干*的*事件,之外毫无特色。但在这部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中,作者将1913年的世界从那种“战争序幕”的狭隘观点里解放了出来,揭示了它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它所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欧洲各国的首都,那时它们正处于全球控制的*,到加拿大和美国正在形成的大都会,到亚洲和非洲的帝国都城,再到澳洲和南美洲的新兴城市,作者为一个失落的世界恢复了勃勃生机,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绘制了一幅全景图,其中蕴含着如何理解过去、如何思考未来的深刻启示。

(1)生动鲜活的文笔,别开生面的叙事手法,澎湃激情与深沉理性的完美结合,使作者和作品充满感人的力量。在众多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争前后世界的研究作品中,本书堪称独树一帜。

(2)广阔的视野,奠基于广泛的文献资料,使本书在有限的一年时间里,写出了大历史的恢弘气势。23座城市的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经济、社会,尽现眼前,栩栩如生,宛如一次穿越时空的环球之旅,让读者产生某种魔幻主义的阅读快感。

(3)作者对单向度的时间观念和线性历史思维的批判与超越,在历史写作乃至哲学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前后发生的事件并非就是因果相续。所有的历史(曾经)都只是无限可能,而并非命中注定。一个开放的世界胜过被决定的世界,一部丰富的历史优于专断一统的历史。战争既非必然,亦非必要,然而为什么要有战争?如何避免战争?作者提供了自己的解释和解答。

关注人类文明和历史走向,关注战争研究,以及感兴趣文化、社会等问题,不甘于因循守旧、不甘于人云亦云的思想者和阅读者,力荐!

------------

【媒体评论】

在大量的当时文献的基础上,包括旅行指南和游记、新闻报道和外交备忘录等,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在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中迅速发生的变化。埃默森抓住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希望和兴奋,宛如那是一个经济上的黄金国。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每座城市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观,这令人感到兴奋;《1913》是一个通行证,是一个时光机;战后一百年来,很多*的历史书很好地描述了当时的冲突和斗争,但很少有人愿意并能够描画出已被战争毁掉的曾经那个迷人的世界。

——Washington Post

埃默森是一位出色的作者,他的叙事手法充满热情,并且拥有令人吃惊的丰富资料储备。

——Daily Beast

《1913》是一部富有热情和洞见的著作。

——The Guardian (UK)

古老的帝国开始崩溃,再也不能保持自己的核心地位。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埃默森抓住了黑暗降临之前的最后一个闪耀的瞬间。

——The Times (UK)

埃默森并非意在解释战争的起因或者造成的损失,而是希望从偏见中复原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有点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它的第一部恰好是在1913年出版,作者希望找到散乱的事物之下隐蔽的关联……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一幅丰富的图景和一系列重要的观点。

——The Economist

作者简介:

查尔斯·埃默森(Charles Emmerson),生于澳大利亚,长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巴黎进行国际关系和国际公法研究。现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另著有《北极的未来史》。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主要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 第1张

求英文翻译成中文,不要软件翻译!……

消费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文化品味,奇妙的珍妮弗价格在战斗地图的详细信息。我们的物质关系文化。消费是一个多头怪物,人口只是其中的一个头。无法解释的命运之间的差异和人口的大西洋鲑鱼(丰富的,至少在养鱼场),太平洋鲑鱼,水牛和鹿之间,仅在人口密度和推导,人类consumption.Neither的鲑鱼也不水牛或“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参与环境史的重要变化之一,J.唐纳德·休斯指出,其国有化。这些研究中,我会打电话跨国公司有相当大的重要性,甚至历史学家的野心停止在美国边境的特定子集。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当然,开创了这段历史,仍是其最杰出的医生。托马斯·邓拉普在两片相当精致的最近的著作已经悄悄地,有力地,并有效地使许多的早期索赔有关美国对待自然的态度的独特之处看相当愚蠢的。他们是比较传统的观念,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移民定居点,邓拉普前胺。在相关的静脉,看着数额是多少,澳洲和加州晚的ineteenth和二十世纪早期的想法,植物,昆虫的协同进化的一个新的,我觉得被忽略,本书由澳大利亚历史学家伊恩·泰瑞尔,让人感动泰瑞尔的钩最强的部分Pacific.One是来回在他的讨论中,特别的风景是如何成为*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伊甸园式的小,灌溉农田的搜索变得非常明确地为白色加利福尼亚州一个搜索墨西哥人和中国人的消失.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哥伦布大交换》((美)克罗斯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密码:bj23  

书名:哥伦布大交换

作者:(美)克罗斯比

译者:郑明萱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4

页数:174

内容简介: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内容简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

作者简介:

艾尔弗雷德 W.克罗斯比(Alfred W.Crosby J R.),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地理、历史和美洲研究的荣誉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他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在研究,为何欧洲会在历史上崛起?和许多历史学家探索的路径不同,作者深入人类生存的生态方向,揭露了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史。

《基因传(精装版)众生之源》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基因传(精装版)》([美]悉达多·穆克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ulse

书名:基因传(精装版)

作者:[美]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马向涛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4

页数:62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让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

《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基因传》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好书。

2010年,穆克吉的《众病*:癌症传》详尽记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历史,出版后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但是这本书不反映癌症病变之前生命的常态。如果癌症是人类身体发生病变之后的魔鬼,那么是何种力量在此之前维系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呢?作者在癌症研究过程中意识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才能深刻领悟其内在机制,于是,在探究常态与遗传奥秘的过程中,作者创作了另一部更加深入人类命运源头和颠覆生命认知的著作——《基因传》。《癌症传》讲的是生命的病态,《基因传》讲的是生命的常态,因此《基因传》可以被视为《癌症传》的前传。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基因传》出版者)

《基因传》不仅是一部翔实记述(基因)科学发展的历史,更是人类在21世纪面向未来的宣言。

——马向涛(《基因传》译者)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见识丛书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见识丛书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见识丛书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见识丛书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见识丛书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见识丛书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见识丛书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见识丛书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见识丛书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见识丛书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见识丛书19:内战,一部观念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见识丛书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见识丛书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以]赫拉利•尤瓦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读《基因传》的N个理由:】

1. 不是所有写基因的书你都能读得懂。

2. 这本书所讲的故事,和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息息相关,你所有关于病理、行为、性格、疾病、*、身份、命运的问题,都会在书中找到新的答案。

3.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基因的发现,让我们终于无限接近这些大问题的真实答案。

4. 这本书写了3000年来人类对生命遗传迭代奥秘的探索。

5. 为什么人人相似却又千差万别?生命的演化过程里,是什么在背后决定着这一切?这个问题困扰人类几千年,从亚里士多德到达尔文,人类始终探索。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找到了基因,终于找到了破解生命奥秘的钥匙。

6. 整本书写了240位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

a. DNA双螺旋的发现过程,惊心动魄,如大片一样精彩。

b. 纳粹德国利用“优生学”理论,让集中营成了世人心中永恒的伤疤。

c. 你以为科学家之间都应该是“我好崇拜你啊”,但其实,他们可能即使合作也不忘记斗争。

d. 一个在学校里表现“良好”的美国小女孩,却和妈妈以及妈妈的妈妈一起被认定为“智障人士”。

e. 你以为你是女人,我以为我是男人,但基因说,我们可能都错了。

7. 基因是没有情感的,《基因传》是有温度的。

8. 如果非找一本类似的作品,就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吧,《人类简史》用崭新的大历史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手法,重述了人类从起源到今天的故事,《基因传》也从宏大的视野和人类*问题的关怀,用极讲究的叙事手段,把基因的故事讲了个通透。

9. 之前写基因的书也不少,但都零零散散的,从来没有像穆克吉这样完整系统地梳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基因传》是一部知识密度极高的佳作。

10. 这不是生硬的科普书,作者同时把政治、历史、人性、伦理、道德等议题穿插在里边,是一部有厚度的作品。

11. 好看,真的好看,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科学家们抓住片段的线索和证据,一个一个攻破基因难题,像侦探小说一样好看。

12.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完整地了解基因的全部知识,关于基因,看这本就够了。

13. 印度裔美国医生,这样的身份,让作者的写作别具一格。

14. 穆克吉的前一部作品《众病*:癌症传》获得普利策奖,他是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

15. 未来,这本书关系所有人的未来!基因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编辑……这些技术可以为我们带来巨大好处,可以治愈疾病、预测未来、更新我们对性别、身份、选择的认知,基因时代正在到来。但是,基因也涉及智力差异、*歧视、伦理、道德,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就歪曲利用了基因理论,制造了*屠杀的灾难。人类已经掌握了定向改造基因的技术,影响基因的功能,从而使身体状态、生理机能甚至人类本身发生改变,那么谁有权力支配它们并且确保安全呢?谁将成为此类技术的主导者,而谁又会成为它的牺牲品?当我们具备理解与掌握人类基因组的能力时,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概念也许将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

16. 穆克吉很帅,嗯!

究其根本,人类不过是携带基因的载体与表达功能的通路。基因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源泉,而我们就像是风驰电掣的赛马,在转瞬间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它们的组成与世间的善恶无关。同时也不会受到人情冷暖的影响。我们只是这些遗传物质最终的表现形式。

——村上春树《1Q84》

【名家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2016年度精英阅读书单

《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

《经济学人》2016年度书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编辑部2016年度值得一读的科技、科学类图书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创始人)

郝景芳 (童行计划创始人,《北京折叠》作者)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神经生物学博士)

李开复(创新工场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李清晨(医生、科普作家、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心外传奇》作者)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知名学者)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尹烨(华大基因CEO,生命科学科普节目《天方烨谈》主创)

张羽(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只有医生知道》作者)

安东尼•多尔(普利策奖得主,《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者)

保罗•伯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创始人)

玛丽亚•拉莫斯(Maria Ramos,英国巴莱克银行南非子公司CEO)

联袂推荐!

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带领我们穿越基因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穆克吉还是一个优雅的、会讲故事的人。

——比尔•盖茨

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有两件事,一个是人工智能,另一个是基因科技。基因的发现、基因理论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类有机会无限接近生命秘密的真相。穆克吉医生的《基因传》来得正是时候,完整梳理了基因理论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讲述了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故事,以及基因技术对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的边界的触碰,和他的前一部作品《癌症传》一样,丰满而富有启发性。我们对基因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正在到来的基因时代,有更多的可能让人类克服疾病掌控自己的命运,不再听天由命。

——李开复(创新工场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基因的发现和发展揭开了生命的奥秘,将深刻影响我们人类社会的走向。穆克吉是集医生、学者、科普作家于一身的印度裔美国人,他一方面掌握关于基因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以科普作家的身份,把深奥难懂的知识以文学笔法呈现出来,有故事,有情节,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神经生物学博士)

我推荐这本书,不仅在于它的确好,而且在于它的意义。尤瓦尔•赫拉利在红遍全球的《未来简史》中指出,人类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两门科学,一是人工智能,二是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被称为基因工程。这门科学现在已用于制药、基因检测和基因重组。运用基因科学,我们能挽救人的生命,消除祖上遗传而来的缺陷,这不是使人类未来更美好吗?要了解基因科学的未来,一定要了解它的过去与今天,读《基因传》的意义就在于此。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作者在远古的遐思、技术的进步与科学家个人命运的沉浮之间来回切换,收放自如,大开大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广袤幽深的历史长卷,是近年来不容忽视的科普佳作。

——李清晨(医生、科普作家、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心外传奇》作者)

穆克吉是一位宝贵的既能做研究又能写作的医生,他让深奥的医学概念不再晦涩难懂,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基因和遗传学的美妙。希望《基因传》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基因技术,这是现代医学史上了不起的一笔。

——张羽(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只有医生知道》作者)

所有人都知道,基因科技对人类很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到神奇的结果,看不到发生的过程。读这本《基因传》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如曲径通幽,不仅能看到新发现带来的曙光,也能看到曙光被幽暗的密林遮蔽,而最后重新见到突破密林的光芒,让人更理解科学探索的兴奋。

——郝景芳(童行计划创始人,《北京折叠》作者)

从第一个站起来的类人猿,到科技加身的现代人,我们从未停止对自身的好奇,对祖源的探究。基因是塑造人类的根本,我们对它的了解却不足百年。《基因传》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基因科学发展史展开描述,故事性强,情感丰富,鲜活地展现遗传规律与基因的发现过程,启发人类思考未来之路。真正威胁人类未来安危的不是科技脱缰的可能性,而是掌握科技的人如何选择。康德说过两样让人惊奇和敬畏的事,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科学无止境的探索终将令惊奇不再,惟愿人类对道德的敬畏之心永不改变。

——尹烨(华大基因CEO,生命科学科普节目《天方烨谈》主创)

这不是一本仅介绍生物技术和常识的读物,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框架下,从基因这个独特视角,重新阐释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之间的碰撞和博弈。

——大象公会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大多数医生,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基层医生,都把治病看作处理好症状,有平稳的生命体征即可。了解基因,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拓展自己的职业边界。《基因传》的作者悉达多 • 穆克吉博士,因为有着肿瘤临床与研究的“双重”经历,他的文字,让临床医生可以从亲切的角度,了解这个领域的内容。

——丁香园

如果你热爱散文,这本书刚好合你胃口,如果你想明白关于基因编码的事情——不是达到一个基因学博士的水平,但是足够在饭桌上就这个话题掌控全局——那这本书适合你。这本书能让你思考,但同时又能让你回避思考的重负。

——Saurabh Jha(医学科普作家,皇家外科医生)

这部作品也许可以被视为数千年来罕见的惊心动魄的侦探小说,而包括亚里士多德、孟德尔以及弗朗西斯•柯林斯在内的各位学者均为探究生命的奥秘做出了贡献。作为《众症*:癌症传》的姊妹篇,《基因传》不仅继承了气势磅礴的叙事风格,同时也成为超越前者的经典。如果你期望了解人类的现在与未来,那么这本书就是不可或缺的佳作。

——安东尼•多尔(普利策奖得主,《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者)

2010年,悉达多•穆克吉医生曾经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众病*:癌症传》让读者为之陶醉,而现在看起来这不过是《基因传》正式登场之前的热身,他将本书打造成为集科学、历史以及自传为一身的史诗般作品,其广度与深度堪比文学名著《失乐园》。

——《纽约时报》

(基因的)故事曾被人们用诸多不同的方式细致地描述过,但这次,穆克吉以一种罕见的宏伟视野讲述了这部(基因的)新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

穆克吉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娓娓道来……同时还在秉承医学严谨的前提下以诗歌般的语言彰显了人性中的柔情、脆弱以及光芒。

——《华盛顿邮报》

在穆克吉浪漫的叙事语境里,他双眼犀利地指向那些矛盾的细节和尚未定论的讽刺之事。这位天才犀利地锁定了化学抽象物中隐埋的情感真理,让你感觉好像成功考过了一门你曾惧怕报名的大学课程,并且,你享受了这过程的每一分钟。

——安德鲁•所罗门(《正午恶魔》作者),《华盛顿邮报》

《基因传》是一部承前启后的生命科学思想史,作者以缜密的逻辑诠释了当代广受关注的科学问题。

——《今日美国》

《基因传》不仅描绘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壮美蓝图,同时也对传统人类概念提出了道德与哲学挑战。

——保罗•伯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这部在现代格局下激进而又具有争议性且有亲和力的著作,是如此的扣人心弦。阅读它,装备好自己,来迎接未来的到来。

——布莱恩•艾波雅(《如何长生不老》作者),《周日泰晤士报》

他(穆克吉)对(基因的)历史脉络的厘清、引人入胜的讲述,是他雄心壮志的彰显,也是其不容磨灭的成就的见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中没有落下任何一个可信的、生动的调查。

——《卫报》

这是一部囊括了复杂思想的巨作……中文写作细致,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可以说是所有科学革命中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注定会对我们的下一代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观察者》

《基因传》探讨了一个永恒而复杂的主题。实际上,它与我们每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作者让它与我们更加接近,更加扣人心弦。

——马克•海登(《深夜小狗的神秘习题》作者)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印度裔美国医生、肿瘤专家、知名科普作家。

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他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和与血细胞有关的基因功能上。2010年,他出版著作《众病*:癌症传》,并于次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时代》杂志称其为“1923年以来有影响力的100本英语书之一”。2016年,《基因传》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好书。

【译者简介】

马向涛,研究员/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科肿瘤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翻译了《基因传》《肿瘤临床试验》等专著,曾经荣获首都*医务工作者奖章。马向涛博士是北京市海淀区医疗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主任,同时还兼任《肿瘤防治研究》与《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委,曾在《中华医学杂志》《癌症》《医学与哲学》等数十种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马向涛博士致力于医学人文传播与健康知识科普,现在与家人生活在北京。(微信号:DRXIANGTAO,欢迎交流讨论。)

牛顿信教吗?

经常听到*人士说:“大科学家牛顿晚年也信教了哦!”出现几率更高的一个句子是:“牛顿晚年沉溺于炼金术,晚节不保。”我无意于纠缠这两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只是想从当时的生活环境入手,讨论一下这两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牛顿生活的时代,化学还在襁褓之中,元素的概念尚未出现,人们不知道物质只能细分到元素这个层次,不同元素之间也无法用常规手段相互转换。在这种情况下,牛顿试图通过某种手段把普通物质炼成黄金,恰恰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任何聪明人都应该有的想法,你不这么想反而说明你迂腐了。同样,*在牛顿的时代是最强大的思想体系,上帝的概念比现在的民主自由更加深入人心。事实上,牛顿之所以潜心研究星体的运动轨迹,恰恰是为了解读上帝的思想,而不是为了了解宇宙的奥秘。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无神论者们很可能都是一些脑后有反骨的叛逆者,和智商什么的没太大关系。这件事说明,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环境入手,按照那个年代的逻辑来做出是非判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随手翻翻我们的中小学历史课本就能找出一大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几乎都是按照现代社会的是非标准做的定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岳飞文天祥屈原诸葛亮都是好人,赵高秦桧魏忠贤李莲英都是坏蛋呢?你有没有考虑过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果你还想不通的话,看看近代史上那些人物,无论是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将来的人会如何评价他们?如果500年后的历史学家把他们轻易地归类,你会同意吗?以上的想法来自我最近看的一本历史书,书名叫做《哥伦布大交换》,该书第一版出版于1972年,作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原是一位生物学爱好者,正是这个爱好让他意识到应该好好研究一下1492年之后地球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从中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在他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性的实体,然后才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资本家,或者其他任何身份。只有把一个人放在恰当的时空脉络之下,才能有把握地审视他的社会行为。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到了哥伦布之后地球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换上,正是这种交换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并拓宽了人类的视野,直接导致了很多根本性的变革。此种思维方式的一个*案例就是关于*信仰的探讨。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人带着两套知识体系走出了中世纪,一套是基督教,一套是亚里士多德,但是新世界一出现,两大体系立即左支右绌。航海家的发现轻易地把希波克拉底、盖伦、托米勒等古典学者们关于世界的理论击垮了,而作为当时大多数知识的来源,《圣经》完全是来自旧世界的产物,解释亚洲和非洲时已然非常吃力,完全无力应付新世界。所以说,哥伦布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迫使基督教的许多有学之士不得不去把整件事情好好想个清楚。”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终于看出了《圣经》的荒谬,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上述这种思考方式的真正来源。我简单地做了点考证,发现类似的思想早在14世纪时就被提出来了。一位名叫Ibn Khaldun的阿拉伯历史学家提出应该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讨论历史事件,这个思想早于欧洲学者很多年。这是有原因的。Ibn Khaldun的先祖来自阿拉伯*,后来又移居西班牙,最后又到了突尼斯,并在这个北非国家生下了他。从这条迁徙路线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重经商,常旅行,见多识广。阿拉伯学者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之后,才是“现代环境主义之父”Aldo Leopold出版于1949年的《沙乡年鉴》,号召历史学家们以生态学的观点重写历史。克罗斯比独立地提出了同样的想法,《哥伦布大交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本经典著作。再后面就是我推荐过很多次的Jared Diamond,他那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毫无疑问是这类历史书的扛鼎之作,把前人的研究一网打尽。最后回到牛顿的话题。牛顿到底信不信教?这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还信吗?土摩托日记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