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哲学"是指正确认知揭示宇宙和人类社会规律的哲学.所以只有马哲才是!!!
"真正的哲学"是指符合自身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哲学,比如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所对应的启蒙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真正的哲学",比如在专制体制下的三权分立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非科学的哲学"可以理解为不是马哲的东东
楼上两位,不要误导学生,你们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来煽动无辜!学生考试拿不到分是很可怜的.人家大学考不好你TMD又不养人家!
我是政治专业,希望能帮助楼主
马哲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难懂的科目,有很多原理要联系实际知识点来理解。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复习马哲才能更好更快地来掌握这门科目呢?本文总结以下两点来帮助同学们跨越知识难点的沟壑-- 建立理论体系 复习考研哲学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 为什么要建立理论框架?直接的原因是试卷上的考题全都是按哲学教学体系的理论系统出的,而且要求你按理论系统回答。为了弄明白题的来路和你答题的归宿,你得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头的这一套套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这非常重要,而且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天才人物马克思所创立的,但却不能认为是他瞎编出来的,主观地想象出来的。而是他研究出来的,是他的研究对像的理论再现。他的研究对像就是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和客观规律并不是两个理,而是一个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专业可算是“外行”,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生活在客观世界之外,生活在客观规律之外。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套理论其实概括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唯物论?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物质的。为什么要坚持辩证法?因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处于辩证关系当中。学问有不同的学科,生活有不同的领域,似乎各有各的规律。但实际上,世界是统一的,哲学基本原理反映的正是规律的规律。 客观世界是一个物质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必然是与物质系统同构的逻辑框架。你弄懂了它,在考试中这一套东西就能够为你所用,左右逢源,为你拿分。弄“夹生”了,就什么都不是,占着脑筋,让你头痛。正像一位哲学家所说,学习哲学是“成则王候,败则贼”。 当我们大体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框架之后,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考试的时候见了那些千奇百怪、莫名其妙的题目,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到我们预先准备的逻辑框架中去,复习水平高的,这个过程可以是“半自动”状态。多数同学,可以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逐步进行定位。毕竟主观性试题考的全都是基本原理,客观性试题考得也都是联结在基本原理上的概念。而原理和概念在理论框架和板块中都各有归属,它不可能“出圈”。只要我们在复习中把基本原理系统地梳理过,并且能够从它们的前后关系中记忆它们,理解它们。目前这种路数的考试就不可能难倒我们。 破解核心难点 许多同学感到,复习考研哲学的拦路虎,一是前期看不懂书。二是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的书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学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为什么?就是因为“水太深”,内容太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使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使然;这就在构建体系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这说来话长。如果这些难点仅仅是理论上的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本可以考虑绕开。但问题是它们往往不仅是理论难点,而且正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这就别无选择,我们要在短期内达到应试水平,就是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 这些核心难点,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物质”,比如“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比如“系统”。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双向对像化”、“图式”、“重构”,“非理性因素”、“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意识形态”,“文化”、“文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还有一些是近年来实践反思和理论升华的成果,如“和谐”,“以人为本”等。 抓牢几个核心概念,狠狠地弄清它们的涵义。就能形成比一般人深入的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难题考不住。假如不懂得哲学必须这么弄,而且走到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单纯依靠强行记忆的路子上去,那就坏了。因为“背”哲学不是背诗,也不是背圆周率那样的东西。不理解的硬背,等同倒行逆施,结果绝不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根本莫明其妙,如坠云里雾中。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
楼上的楼上的那位,不是吧!你离开学校很久了吗??其实我倒觉得马哲蛮好过的,虽然得分也才‘60万岁“的当儿,呵!有什么!听过那首歌吗”从头再来“要有那种气势呀!到时候再考的时候,记得多记一点马哲的术语,到时候没话说瞎写,越写得多越好! 查看原帖
麻烦采纳,谢谢!
姓名:卡尔·马克思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18年5月5日
去世年月:1883年3月14日
学历:博士研究生
专业:哲学
学位:哲学博士
职称:未参评
家庭出身:律师家庭
工作单位及其职务:
1841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
1844年2月,马克思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
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他被选为国际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
终生职业:职业革命家
头衔: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
主要著作:收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
生平简介:
1、学生时代
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0年入特利尔中学。在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初次阐述了道德和人生理想问题,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并提出“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观点。1835年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主要精力在研究历史和哲学。1837年起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1841年初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同宗教誓不两立的无神论者。同年4月15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2、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2年10月任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编辑。负责撰写有关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社论,对政府的反动政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因《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1843年4月1日被当局查封。1843年5月,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批判黑格尔对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理论,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决定政治,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中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1843年10月到巴黎,与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前一篇批判“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主张“人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后一篇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无产阶级是惟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革命理论要和革命实践相结合,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表明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
3、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44年4—8月,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劳动异化思想,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揭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还考察了美的本质。认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美,美的本质取决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和人的本质。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克服异化劳动,人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充分自由自觉地全面地创造美,使美得到高度的发展。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开始他们的合作。第一个成果是合写《神圣家族》。他们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马克思进一步论证物质生产对历史的决定作用,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认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他还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1845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逐出法国,迁往布鲁塞尔。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科学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着重阐明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提纲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萌芽。1845~1846年他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提出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新的历史观的“前提”,“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运用大量的经济和历史事实,论述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运动和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指出应当把物质生产及市民社会理解为历史的基础,从此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指出道德是“许多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抽象”。人的审美意识与存在是辩证的统一。审美活动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受一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制约,并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达到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这一伟大发现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立牢固的哲学基础。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并同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魏特林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斗争。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才能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在这部著作中,还第一次把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主义学说公布于世(因为当时《德意志意识形态》未能发表)。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领导人。同年11月,他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宣言》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颈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阐明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4、参加1848年革命和总结革命经验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在巴黎建立新的中央委员会,当选为主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中央委员会拟定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的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 ,直接参加革命。6月1日共同筹办的《新莱茵报》问世。马克思担任总编辑。随着革命运动在各地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新莱茵报》在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马克思于6月初离开德国去巴黎。8月24日又被驱逐出巴黎,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在伦敦,马克思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年到185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为此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马克思发表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论点,并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术语,论述专政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任务及不断革命和工农联盟等思想。马克思指出他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三点贡献是:(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同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
5、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多篇文章,评述当时国际重大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经过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辛勤劳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1857年7月~1858年5月,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继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之后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1859年初开始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他为该书写的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又写了一个新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过程中把原来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出版的巨著改名《资本论》。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第二卷和第三卷由于他过早逝世未能最终完成,后经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学说史》在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于1905—1910年出版。)《资本论》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该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在1850年到1870年这二十年间,马克思同住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几乎天天通信,商讨各种政治问题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问题。
5、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马克思在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仍同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密切联系。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当选为领导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在国际内部领导了反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的斗争 。在国际后期,和恩格斯集中力量同巴枯宁主义作斗争。通过上述斗争扩大了科学共产主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提高了各国工人运动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即巴黎公社。马克思尽力帮助公社领导制定正确的政策,动员各国工人声援巴黎公社。为总结公社经验,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即《法兰西内战》,总结公社的经验,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
1872年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后,总委员会迁往纽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参加国际的领导工作。但他们继续为国际的事业奋斗。
6、晚年的政治活动
反动势力的疯狂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极度紧张的忘我劳动,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魔缠身,为完成《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继续收集和研究各种资料,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1872~1875年,他花了很大精力修改《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时,马克思抱病撰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通称《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对“拿原则做交易”的机会主义倾向,对新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及其整个经济、政治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在批判中第一次指出:共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并且预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他同恩格斯一起,批判杜林的冒牌社会主义,批判K.赫希贝格、E.伯恩施坦、K.A.施拉姆组成的所谓苏黎世三人团的机会主义,关心欧美国家的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1879年到1882年对人类古代社会史进行研究,所写五个笔记组成《人类学笔记》。1881年12月和1883年1月马克思的妻子和长女相继去世。1883 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安葬仪式上指出: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结论: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
2、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
3、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
4、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冠军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最赚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