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鲁贝尔(阿尔弗雷德贴吧)

2023-02-18 3:04:55 体育资讯 ssrunhua

诺贝尔是谁?诺贝尔奖怎么来的?| 原来你是这样的诺贝尔

诺贝尔奖众所周知,那诺贝尔是谁?他就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诺贝尔家族中名声最大的一位。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包括:和平奖、化学奖、物理学奖、文学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6个方面。

阿尔弗雷德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呢?1、离不开他的祖先。一个人的天赋极高,肯定是基因里带来的。2、跟他的成长环境和后天的努力也分不开。

阿尔弗雷德祖父的曾外祖父奥洛夫·卢德伯克,就是杰出的瑞典科学家,精通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和建筑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他有两项重大贡献:①发现了淋巴系统②出版了历史考古巨著《大西洋》。这让他声振整个欧洲大陆。

所以阿尔弗雷德很有可能继承了先祖的优良基因。其实他祖先最初姓诺贝利叶斯,到1775年他的祖父才将姓氏改为诺贝尔。

1833年10月21日,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他出生时家庭条件并不好,甚至很糟糕。

在他出生前,父亲伊曼纽尔在搞发明创造,研究化学实验,一场大火吞噬了他们的家,全部财产化为灰烬,母亲当时怀着阿尔弗雷德,牵着两个哥哥逃出了火海。

火灾只是开始,阿尔弗雷德出生后,这个家更是被债务和灾难缠身。

阿尔弗雷德4岁时,伊曼纽尔生意失败,转而改良中国的黑火药,在自家后院引发剧烈爆炸,无人伤亡,他正为取得的成果高兴,却惹怒了邻居。

后来,市政府出面禁止了他的实验,这时债主们又不断地上门追债。现实如此残酷,梦想遭遇阻碍。伊曼纽尔决定抛下妻儿,离开瑞典,到俄罗斯继续他的炸药实验。

从此兄弟三人只能靠母亲开的杂货铺维持生计。在那个动荡不安、充满苦难的年代,阿尔弗雷德的童年,就在清贫和艰苦中度过。

他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卧病在床,被病魔折磨得差点夭折。所以小阿尔弗雷德没有同龄孩子活泼好动,他沉默安静,多看多思,有着沉稳的性格和敏锐的判断力。

1841年,在母亲的照料下,8岁的阿尔弗雷德上了小学,他的成绩一直是全校最好的,但也只上了2年便结束了。他的童年只有学习和思考,没有娱乐和游戏。

在阿尔弗雷德结束学业后,父亲终于取得了成就,他设计的连排地雷得到了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生活总算稳定下来,将一家人都接了过去。

1843年初,9岁的阿尔弗雷德来到俄国,一家团聚了,也终于还清了所有欠债。

父亲为儿子们请了俄国最好的化学老师尼古拉·齐宁和语言、历史老师拉斯·桑特森,他们对诺贝尔兄弟将来的前途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850年,父亲让17岁的阿尔弗雷德出国去考察、学习。这为他以后的化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他在巴黎还认识了一位在药店工作的少女,并爱上了对方。不幸的是,这位少女不久就因病辞世了。

年少的阿尔弗雷德精通德、英、法、俄、瑞典等多国语言,对文学也有着强烈的爱好,更是经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精神的成熟,他都已出类拔萃。

两年后,阿尔弗雷德回到圣彼得堡。他带回的新技术,让诺贝尔家的企业前途无量。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与英法战争,加大了诺贝尔父子的订单量。他们雇佣了上千名工人,大量生产武器装备,还是供不应求,又建新的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伊曼纽尔被沙皇授予帝国金质奖章,荣耀是有了,可钱呢?俄国政府根本没有资金支付装备款。

1856年3月,俄国战败。尼古拉二世宣称,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诺贝尔父子投入全部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生产出来的武器,最后都成了废品,无处申冤。

绝望之下,冒险家伊曼纽尔第二次宣布破产,结束了他的冒险生涯。他带着妻子回到瑞典,留下3个儿子收拾残局。

之后阿尔弗雷德继续着自己的实验,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接触了硝化甘油,并对其进行研究改良,使其间接引爆,爆炸得更安全稳定,这项首创被阿尔弗雷德称为“诺贝尔发火件”,并取得了专利权。

从此,父子二人废寝忘食地继续实验。不久,阿尔弗雷德在英国、比利时和法国也取得了专利权,他们开始建设生产硝化甘油的工厂。

他们还是低估了硝化甘油的威力,很快灾难降临了。

那天,传着一声巨响,实验室被夷为平地,共炸死了5个人,阿尔弗雷德的弟弟、化学师、打杂工、女工和一名路人。阿尔弗雷德那天有事外出,才幸免于难。

伊曼纽尔几乎崩溃,他一共有过8个孩子,只活下来4个,现在又失去1个,他受不住中风了,卧床不起。

本来伊曼纽尔要承担法律责任,司法机关同情他也丧失了一个儿子,便判他对死者家属给予经济赔偿。

阿尔弗雷德承担起继续研发硝化甘油的重任,他有着与父亲一样的冒险精神,爆炸事故仅1个月后,他就重新进行了大胆的爆炸展示,幸好展示很成功,得到了瑞典铁路建设部门的信任。

不久,阿尔弗雷德开始大规模工业生产,还找到了合伙人,事业日益扩展。1865年6月,他建立了第一家国外公司——“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公司”。

硝化甘油的销售情况不错,也给阿尔弗雷德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但根本问题其实一直没解决。

一次,在火车运输途中,硝化甘油的铁桶漏了,一时间关于可怕的爆炸灾难消息接踵而来,诺贝尔的公司遭到严重影响,人们开始指责他唯利是图。恐慌情绪一度蔓延,阿尔弗雷德的工厂几乎停滞,他不得不对硝化甘油进行一番根本的改变。

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了一种安全且便于使用的固体塑胶炸药,他把它称为“黄色炸药”,并登记了专利权。这时33岁的诺贝尔带给世界一项划时代的发明。

成功来得并没有那么容易,除了被人们当成偶然事件,他还要与美国的商业巨头竞争,抢占市场。到1873年止,诺贝尔在欧洲各地已有13家工厂。

在扩大公司和新建工厂的同时,他还要周旋于社会各个阶层,为自己争取合法利益。首先,他要与层出不穷的剽窃者和骗子作斗争。然后,他要向各国政府的禁令提出申诉,证明黄色炸药不仅安全,而且实用。

尽管困难重重,诺贝尔的公司还是顽强地发展了起来,迅速壮大为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公司之一,他的生意遍布欧洲和美国,拥有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

1872年,父亲伊曼纽尔去世。1873年,阿尔弗雷德迁居巴黎,此时他已40岁。这一年他与苏特纳男爵夫人结下了一生的友谊,探讨世界和平问题。

1876年,阿尔弗雷德造访维也纳,邂逅了一段持续18年的爱情。那是20岁的年轻貌美的花店员工,深深吸引了诺贝尔,他给她写了不少情诗。

两人不仅年龄相差23岁,言谈举止、见识智力都有着巨大的差距。诺贝尔很矛盾,他一面不想与她结婚、见家长;一面又很爱她,觉得对不起她,只能给予物质上的补偿。

他们这段矛盾的关系维持了18年,也是诺贝尔最后的爱情,直到死他也没有结婚。

他将精力都花在事业上,并不满足黄色炸药的成就,他不断创新,之后又研发了更安全、更便于运输的塑胶炸药,威力更大。

1879年,诺贝尔兄弟三人与7名股东合伙成立了石油公司,建设了炼油厂,发明了输油管道和油轮,使“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成为仅次于“诺贝尔黄色炸药公司”的家族企业。

1887年,阿尔弗雷德又有了新发明——无烟火药。

他的事业已达到顶峰,他的财富已可敌国。

盛极必衰,似乎是个不变的真理。

1888年、1889年,二哥和母亲的相继去世,给阿尔弗雷德很大的打击。

1889年,意大利政府向“诺贝尔黄色炸药公司”订购了20万公斤炸药,在法国引起一场政治风波。法国与意大利当时关系紧张,都在暗中搞军备,诺贝尔公司与意大利的交易,触动了法国当局敏感的神经,谣言和诽谤在法国四起,纷纷传言诺贝尔是意大利间谍。

诺贝尔的实验室遭到关闭,炸药遭到没收,他最终卖掉了巴黎的房产,离开法国去了意大利的圣雷莫。

祸不单行,他刚在圣雷莫安顿下来,就接到巴黎的电报,公司出现了新的危机。政治风波未平,合伙人又猝死,丑闻被爆出,公司到了破产的边缘。

阿尔弗雷德连忙赶回巴黎,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公司终于重现生机。此时,阿尔弗雷德已近六旬,这场政治风波加商业危机,折磨了他3年。

他终于累了,回到了故乡瑞典,接手一家钢铁厂,安度晚年。

阿尔弗雷德非常有钱,他接手钢铁厂只是不想自己过得太无聊。他也相当慷慨,家中的厨娘结婚,他送了4万法郎当礼金。

此时,金钱于他已没有多大意义,晚年的他心境回归到文学上去了。

1893年,乌普萨拉大学授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1896年8月,大哥去世。4个月后,1896年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在意大利去世。临死前他的大脑已失去部分功能,他的临终遗言成了一个无人知道的谜。

在他去世前一年他将财产作了以下处理:

将所有可变为现金的财产,投资于安全证券,形成一种基金,将它的利息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这份利息被平分为5份,一份给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举行与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

并特意叮嘱,对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考虑。

由于诺贝尔庞大的资产遍布世界各地,所以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麻烦,两位遗嘱执行人焦头烂额地忙碌了两三年才完成。

最后在1900年6月20日,瑞典政府成立了基金会,制定了严格的组织规章,由瑞典国王于6月29日颁布。至此,诺贝尔的遗产才完成了继承手续,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了。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诺贝尔奖还在继续并令人向往的原因。

阿尔弗雷德鲁贝尔(阿尔弗雷德贴吧) 第1张

假设二战一辆德国的“虎式”坦克能切磋几辆中国的几辆坦克?

您好!

请问:中国的什么坦克?

如果是中国的59式主战坦克,大概是1:2或3吧,因为据一些有关二战的书记载,一辆“虎式”坦克最多可挑7、8辆苏军T-34坦克或美军的M4坦克。中国的59式主战坦克比他们性能好!所以 大概是1:2或3吧.

但如果是中国现在最先进的90、98或99式主战坦克,“虎式”坦克应该要3、4辆才能挑这类坦克吧!

顺便再补充一句,二战时期中国没有自行生产的坦克。

谢谢!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奖,他一生中获得了什么伟大成就呢?

          1863年10月,诺贝尔获得炸药发爆剂的发明专利权。这项发明人们称之为“诺贝尔引燃器”。1864年,取得硝化甘油炸药发明的专利权。 1865年,他多次实验,反复钻研,研制成了固体韧性燃料,并先后在瑞典、英国和美国取得炸药的专利。1866年,制造出能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并且像粘土一样软硬适中的“矽藻土炸药”,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

        1867年,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1888年,发明了用来制造军用炮弹、手雷和弹药的无烟炸药,亦称诺贝尔爆破炸药。1896年,取得开有细孔的玻璃制压榨喷嘴的专利,发明对纺织工业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诺贝尔不仅在炸药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电化学、光学、生物学、生理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诺贝尔的一生中,仅在英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355项之多。 除了炸药,诺贝尔对于使用硝化甘油的导火线、无声枪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弹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装备极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用火箭等,都获有理论与实际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纤维素为基础制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宝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都有创造。

          诺贝尔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时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颁发。

现在还有没有活着的二战德国士兵

二战期间,德国老兵海因茨·奥托·浮士德目睹了种种惨状,他不愿回想。

但这不是他生命中最难熬的时光。

战后,这位高中教师寄希望于未来,儿子却开始追问,他的手上是否沾满罪恶和鲜血。

那声惨叫在他脑海中回荡了72年

“啊!”可怕的惨叫又响起来了。过去的72年里,它始终在海因茨·奥托·浮士德的脑海里回荡,只有他自己能听到。

每当浮士德在窄巷深处安静的小房子里独处,无论坐在餐桌前,还是花瓶里插着郁金香的客厅,这声尖叫都像不期而至的访客,打破他难得的平静。

它将浮士德送回72年前,送回2240公里之外苏联卡里基诺的一条战壕里。恍惚间,他又成了那个年轻的小战士,在充满暴力的世界中奋力挣扎,寻找可供生存的夹缝,苟延残喘。

整个连队蜷缩在战壕里,战士们紧紧地互相靠着,浮士德旁边是好友埃克哈德。战壕是他们惟一的庇护。

突然,连长冲着身后的战士们吼道:“浮士德这队,到前面来!”

浮士德没有动。这时候听从指挥,只会让自己变成死人。

“别说话,埃克哈德。”他悄悄对身边的朋友说。但埃克哈德大声答道:“我们来了!”

这个8人小队的目标是攻下前方的村庄,在他们之前,已经有无数战士倒在路上,每一步前行,都要从尸体残躯上爬过。

苏联人的炮弹像雨点般攻过来,3位战友哼都没哼一声,当即死亡。特里茨勒朝浮士德跌滚过来,左手跟胳膊之间只剩一条肌腱连着,他一咬牙,将肌腱扯断。

埃克哈德被击中,浮士德试图去救朋友。到处都是苏联人和德国人,每个人都一边奔逃一边开枪,努力活下来。浮士德没子弹了,被迫撤回。

“啊!”埃克哈德的惨叫不断传来,一声比一声弱,带着无比复杂的含义:乞求、希望、绝望。这声音萦绕在浮士德耳边,他却束手无策,直到它戛然而止。

最后的战斗,竟是为沉默而战

浮士德在莱茵河畔的辛齐希镇安度晚年。这个晚上,他眼里浸满泪水。来势汹汹的记忆碎片打破了他在现实与过去之间筑起的高墙。

尽管已经92岁,浮士德依旧清楚地记得发生了什么。谈起那场战争,他总会带着一种奇异的使命感,就像所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一样。

“都过去了。”浮士德告诉德国《明镜》周刊。还活着,让他感到“难以置信的幸福”。他没有时间回顾过去。这个“正常”的世界里,没有撕裂的腹部和掉落的人头。

战争过后,浮士德回到德国,完成学业,建立家庭,然后在辛齐希镇高中做校长兼美术老师。他很少与妻子谈及自己的过去,尽可能地朝前走。

在儿子彼得的童年记忆中,家庭聚会是惟一一个会唤起父亲回顾过往的场合。西奥叔叔和尤普叔叔坐在父亲身边,讲起当年在苏联的战斗。彼得守在一旁,不厌其烦地倾听:“你还记得吗,那时候……”

彼得16岁时,这些老套的故事不再能满足他。他意识到,父辈的谈话中从未有过质疑,质疑曾经发生的一切和他们自己。

之后的几年,德国ZDF网络电视的二战纪录片《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让这些问题被一再提出:父辈在战争中究竟做了什么,他们是否是纳粹、杀人犯或大屠杀的凶手,他们是否愿意公开自己的罪孽。

许多父亲保持沉默。他们没想到,自己最后的战斗,竟是为沉默而战。

在浮士德家,父亲没有讳莫如深,儿子也并不想毁掉父亲。几十年来,他们一次次交谈。

浮士德总是告诉儿子,德国人发动的战争是古往今来世间最大的犯罪。60岁的彼得想知道,为什么父亲会参与那场战争,在苏联的那些年里,他是否像失去了右腿那样,也丢掉了自己的良知。

“如果不是他,我肯定无法活到战后”

害怕吗?“不,我没有。”

想过死亡吗?“我意识到了这种可能性。”

有没有期待成为狙击手?“当然希望如此。”

在那个和平只是下次战争喘息之机的时代,浮士德相信,他是为了家庭和祖国而战,这是他的责任。在一生中经历至少一次战争,太过平常。

1921年,浮士德出生在一个信仰天主教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电气工程师。全家加入纳粹党看起来没有什么坏处。

1939年高中毕业后,浮士德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大学里读了几个月书,学习德语和地理。

1941年6月21日,浮士德参军,到了苏联边境。他曾向德国《图片报》这样描述战争:“大炮的怒吼震耳欲聋,撕心裂肺,苏联人的阵地瞬间变成一片火海。无数炮弹夺膛而出,从我们头顶呼啸而过,水银泻地般倾泻在苏联人的阵地上。天空中到处都是轰炸机。爆炸和火焰将地平线烧成了红色。”

兵临列宁格勒城下时,浮士德的部队对着苏联人不间断地扫射一个小时,消耗了18000发子弹和手榴弹。只要他们的枪声一停,苏联步兵就震天动地地吼着“万岁”,潮水般地涌来。

在一个被遗弃的苏军阵地,浮士德击毙了第一个敌人,那是个岁数跟他差不多的小伙子。他开车经过一辆几乎被炸毁的苏联坦克,能闻到皮肉烧焦的味道。一个战友的内脏从腹部流了出来,高喊着“杀了我”,死在浮士德的怀里。

目睹过无数悲惨的死亡,浮士德“习惯了战争的恐怖”。

1943年,一枚炸弹的碎片让他丢掉一条腿,在美军战俘营中一直待到1945年年底。

回想起这一刻,浮士德心中只有感激。他告诉《图片报》:“那个向我射击的苏联士兵,如果他还活着,我会请他到家里做客。他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我肯定无法活到战后。”

“我们无法选择时代”

回想往事,浮士德觉得,他没做过任何值得忏悔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罪恶从未发生。

列宁格勒路旁,一个穿黑色制服的德国兵站在一个苏联老农面前,指了指他脚上的靴子。老人摇了摇头,德国士兵于是掏出枪将他打死,然后把他的靴子据为己有。

“一些朋友觉得,知道父亲开过枪就够了,因此将他们视为罪人或凶手。”彼得告诉《明镜》周刊。他已经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父亲着想——他被丢进角斗场,不开枪就活不下来。

这是真的吗?如果父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他能否原谅?

彼得怎么也摆脱不了这种不确定的感觉。他害怕得知真相,更怕父亲因为这种恐惧而向他隐瞒真相。

战后,浮士德参加过一个老兵会议,试图将失败的战争描述为德国英雄主义的胜利,不过只参加过一次。上世纪70年代末,他拒绝接受德国人对希特勒的争议和批评,今天,他的态度有所改变。

彼得在帮父亲写一本战争回忆录,其中有一个标题是“我们无法选择时代”,这并不是借口。

“我是一名优秀的士兵。”这是浮士德最喜欢用的开场白,直到今天他依然坚信这一点。但他也承认:“我只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罪恶政体中,一个不错的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