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卫原本是一个斗大字都不识的乞丐,是雍正帝收留并调教了他,才让他最终成为一方大吏,但在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可不是这个样子。
得益于电视剧《雍正王朝》以及《李卫当官》这两部电视剧的影响,不少人对李卫这个人物都比较熟悉,剧中李卫古灵精怪,歪点子极多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而这两部电视剧,对李卫的出身和平生经历,描述基本一致,均设定为出身贫寒,且年少时混迹于街头,因为机缘巧合,拜在了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门下,这才一步步得到信任,最终得以重用,成为了雍正的宠臣。
不过,历史上真正的李卫,虽说确实是雍正的宠臣,但他的来历和身份,却与电视剧里大相径庭,那么,李卫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回顾历史,去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李卫其人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李卫是在第一集就开始出场,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一切,受命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在黄泛区附近,遇到了还是乞丐的李卫、高福以及小翠三人。
之后,雍正收留了这三人,自此,李卫成为雍正的仆人,而在后续的多个剧情里,也都有李卫这个人物的出现。
那么,历史上的李卫,真的曾经是一个沦落到街头行乞的小乞丐吗?答案为不是,真实的李卫,不仅不是个乞丐,更没有沦落至街头行乞,他可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富家子弟。
据史料记载,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即如今的江苏江苏省徐州市直辖的丰县,并且,李卫的家里,在当地还算是一个小富之家。
具体富裕到什么程度,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李卫长大成年后,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就是花钱捐来的。从这一点就可以证明,真正的李卫,家里的境况还是要比一般的老百姓强不少的,至少属于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
如果李卫真的是乞丐出身,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怎么会有钱去捐官呢?
除了这个出身不同之外,关于李卫的真实文化水平,电视剧演绎的也有所偏差。在《雍正王朝》第六集里,已经前往四川担任县令的李卫,给雍正写了一封信,信中错别字连篇,被雍正笑称这就是“天书”。
这个设定,直接把李卫定性成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历史上的李卫虽说算不上学富五车,但也是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之所以这么说,其一是他的家境完全有能力支持他读书学习,其二就是他的第一个官职虽说也花钱捐来的,但也不是光有钱就可以的。
清朝的捐官制度,始于康熙皇帝,当年康熙因为国库空虚,但又正值用兵之际,因此为了筹集钱款,便开启了“捐官”制度。
但捐官虽说是花钱买,但在文化方面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至少在康熙年间,最起码是得读过书,只是演变到后来,才会发生那些负责此事的官员们,只认钱不认人的现象。而李卫所捐的第一个官职,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上经常听到的员外郎。
所谓员外郎,其实只是一个虚职,属于正职以外的郎官,相当于候补,平常的工作就是协助正职处理一些繁杂事务。
不过即使是虚职,也不是说目不识丁就能担任的,由此可以说明,李卫并非是大字不识一个。还有,就是关于李卫与雍正的结识过程,历史与电视剧同样有所不同。
电视剧里,李卫是在黄泛区结识了雍正,之后进入王府当起了仆人,继而逐渐获得了雍正的信任,先是被派往四川任职,之后又一步步高升,最终成了朝廷大员。
而实际上,李卫捐员外郎时,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并且,担任员外郎不久后,就进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而在两年后,也就是康熙五十八年,由于工作表现不错,升任为户部郎中。
也就是说,李卫前期的任职与升迁,基本上与还是皇子的雍正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大部分还是靠着自己的表现以及能力升上去的。
不过,也是由于李卫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当时雍正的注意,这才为将来雍正继位后,李卫能够平步青云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据记载,李卫在户部任职时,曾负责管理库银,当时有一个亲王,对收缴上来的银两,每一千两都要抽走十两,还美其名曰为“库平银”,意思就是这十两是误差,但实际上就是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对于这种现象,若是换做旁人,大概率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负责管理库银的李卫则表示不愿意,他多次劝说这位亲王不要中饱私囊,但无奈的是,这个亲王根本不听。
没办法,李卫就在库房的走廊上,放了一个柜子,柜子上贴了一张纸条,上写“某王赢钱”,意思这就是亲王的盈余,这样一来,就将亲王的非法收入公之于众,最终,这个亲王羞愧万分,也就停止了这项收入。
而这件事,被雍正得知后,对李卫这个不畏权贵的小官员十分敬佩,并自此开始逐渐欣赏李卫,这才有了李卫平步青云的机会。
李卫受雍正帝宠爱的原因
李卫受雍正重用,成为他的心腹大臣,这一点不管是在电视剧还是历史上,是确有其事,那么他究竟受宠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官位升得极快,在康熙驾崩前,李卫还是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而到了雍正登基之初,马上被晋升为直隶驿传道。
这还不算完,刚封了直隶驿传道,还没上任,就又被雍正改任为了云南盐驿道。按照清制,户部郎中品级为从五品,而直隶驿传道为正四品,至于云南盐驿道,则是从三品的大员了。也就是说,李卫从康熙驾崩时带到雍正登基不久,前后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官位连跳了数级别。
而这还不是李卫的终点,在云南盐驿道干了不到两年,李卫又荣升云南布政使,级别为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负责云南全省的财政税赋。
之后,李卫更是开启了火箭般的升职速度,历任浙江巡抚等职,到了雍正五年的时候,李卫已经官至浙江总督。
五年多的时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郎中,一路升迁到正二品总督,这种升职速度,纵观整个雍正朝也是少之又少。
而到了雍正晚期,李卫更是先后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兼任刑部尚书,同时还加了太子少傅衔。除了官位升得快之外,李卫受宠还体现在雍正对他的态度上。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对手下的大臣要求也极高,少有赞许之词,多为训诫之语,但对于李卫,雍正是怎么看都喜欢。比如,在《清史稿》里就记载了雍正对李卫的评价,整体来说,评价相当高。
不管是官位,还是态度,李卫在雍正面前,可以说一个很特殊的宠臣,而他之所以能被雍正重用和信任,原因大致两个方面。
第一,李卫确实有很强的能力从李卫的履历来看,他干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和盐政有关,比如在云南时,他担任云南盐驿道,后来升任云南布政使,同样还兼任负责盐政工作。包括他刚当上浙江巡抚时,也是兼任两浙盐政使,专门负责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
盐政,历来是古代王朝的重要收入组成部分,用命根子来形容都不为过,因此,不管是哪一个皇帝都会对此十分的重视。
而李卫在负责了盐政方面的工作后,不管是在云南还是在浙江,都干得非常好,尤其是在处理私盐泛滥上,李卫先后剿灭了多个令朝廷困恼多年的大盐枭,最终使官盐畅通无阻。一个替国家挣钱的人,怎能不让雍正喜爱?
还有,李卫除了在盐政相关工作上出色之外,还擅长缉拿盗贼,在雍正四年前后,江浙交界处太湖水域,各路盗贼聚集于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过往的客商以及当地百姓是苦不堪言。
而李卫上任后,充分运用了各种计谋,或打入盗贼内部,或拉拢分化,总之最终将当地横行多年的贼患一扫而空,当时雍正还特意下诏,大大表扬了李卫一番。
政务能力强,是李卫能够得到雍正宠信的表面原因,毕竟这样的臣子,只要不是昏君,都会对其加以重用,而除此之外,李卫还有一习惯,才是他得以雍正信任的根本因素。这个习惯,就是他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都会一字不动地复述给雍正听。
比如,在李卫初任云南盐驿道时,历来和他关系很好的怡亲王胤祥(也就是老十三),在李卫临行前对他进行了一番叮嘱,要他不辱使命,并且,还给了他二百两银子作为赏钱。
而一转头,李卫就把他和老十三之间的对话,一字不落地奏给了雍正,虽说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哪个皇帝不喜欢这样老老实实的臣子呢?尤其是像雍正这样,猜疑心极重的皇帝。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每一次李卫都会将他与其他大臣之间的对话以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雍正,而越是这样,越让雍正认为李卫忠心耿耿,久而久之,雍正也自然会对他极其信任。
李卫的结局
李卫在雍正一朝,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也是雍正帝面前的大红人,在雍正晚期,还被赐予尚方宝剑,雍正帝还安排画师为李卫画肖像。
不仅如此,李卫在雍正晚年被调入军机处,并加封为太子少傅,同时,他还被雍正允许在“骑马入紫禁城”。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李卫是如何受宠,不过,在雍正死后不久,一切却很快都变了样。
公元1735年8月,雍正驾崩,李卫当时在雍正帝的灵柩前伏地大哭,以至于昏倒数次,继任的乾隆皇帝有感于李卫做出的贡献,还将雍正生前使用过的朝珠赠给了李卫。
之后,乾隆把治理北方水患的任务交给了李卫,为此李卫是不辞辛苦,先后奔波三千余里,进行实地勘察后,将治理方案逐一上奏乾隆。到了乾隆三年,李卫由于积劳成疾,最终病倒,不久后逝世,年仅五十一岁。
截止到这个时候,乾隆对李卫的态度还算可以,不仅在李卫死后为他赠谥号“敏达”,还特意派人前往李卫的家乡“酬奠茶酒”,以祭奠这位实心为大清办差的官员。
但在乾隆四十二年,南巡的乾隆皇帝,在西湖岸边游览花神庙时,看到庙里有当地百姓为纪念李卫所树立的李卫雕像时,突然当场暴怒。暴怒的结果,是乾隆不仅对李卫做出了极低的评价,还当场命人,将李卫的雕像烧毁推倒。
曾经被乾隆赞誉有加的李卫,为何乾隆会在数十年后,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乾隆心里,凡是父亲雍正支持的,就是他乾隆反对的。
这一点,在乾隆几十年的执政生涯中得到了很深的体现,比如当初深的雍正雍正信任张廷玉,在乾隆登基后,结局同样不太好。
雍正临终前,曾恩准张廷玉可以在死后配享太庙,而原本这个板上钉钉的事情,却在乾隆登基后,实行起来极为困难,最终张廷玉还因为此事,落了个抄家的结果。
还有就是当年参与过“九子夺嫡”的皇子,比如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在雍正登基后,都被逐一定罪圈禁。
而到了乾隆时期,这些铁案却被一一推翻,乾隆皇帝对这几个叔叔,释放的释放,平反的平反,完全将他爹雍正当年定下来的东西全部推翻。所以,对于雍正时期的大红人李卫,自然也就会成为乾隆打击的对象。
刚开始时,乾隆只不过是碍于面子,并没有对李卫如何,而在登基了几十年后,随着统治的稳定,乾隆自然会对李卫动手。
更重要的是,乾隆一生都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文治武功无人能及,老百姓却没有为他立庙,一个小小的臣子李卫,却堂而皇之的受百姓的香火供奉。这让自视甚高的乾隆如何能忍?所以,为了泄愤,只能是拆了李卫的神像。
不过,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李卫究竟是一个好官还是坏官,后世自有公论,至于乾隆是不是一个好皇帝,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卫(1986~1738),字又玉,清代人。世居丰县,后在铜山县暂居。他好读书,但不求甚解。特别注意钻研治国安邦的道理。他以国子监学生的身份,被选用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由于拒不受贿,以后又升任户部广西司郎中,对于旧日陋规,他一点也不沾染。有一年,山西闹饥荒,他随从部御史朱轼前往救灾,全心全意地办理,救活了很多人。任务完成以后,朱轼看到他才能超群,操守清廉,便推荐他任直隶巡道,抚臣又奏保留任。雍正元年,授云南驿盐道,由于母亲年老,不愿就任。雍正皇帝下谕说:“朕新政,万里外边疆重地,无信任的人委派,你千万不能推辞!”还勉励他到任以后,要澄清吏治,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不论本省及外省事件、各地各级官吏的好坏,只要了解到情况,便可以随时报上来。他到云南,便详查盐务,根据情况肃清了几十年的积弊。凡有所建立无不据实陈奏。有一次,皇帝作了这样的批示:“尔为人刚直,居心莅事,忠诚勤敏,朕所深知。览所奏数摺,实一片血诚,毫无顾忌。且其中分析款项,井井有条,甚属可嘉,殊不负朕一番识拔也!钦此!”不久,升任云南布政使,仍管盐务,兼管铜厂。这时,有地方土匪作乱,四出劫掠,为地方一大患,他便请示上级,亲自统兵擒抚,不下三月便胜利归来。后朝廷任命他做浙江巡抚,赐花翎,又御写了“永锡康宁”四个大字,以及人参、貂皮和一些华丽的丝织品为他母亲祝寿。他到浙江以后,竭力整顿,纲纪肃然,吏治大清。这时,盐务、海塘都归他兼管,做了很多兴利除弊的事情,如解除南来赔垫转派的累苦。清钱塘江涨沙多占者,处罚之,以抵摊赔丁额。随事规划,所向风行。实行顺庄均田役法,革除几年以来里书图甲骨文流弊,恶霸吃不开了,一切拖欠赋税很快得到清理。动用国库款三十万到四川买来大米,分发各州县,把缺额的粮仓都充实起来,余下的便贮存在永济仓内,以备平价出售。这时候接到命令,截留南方各省漕米,以便支援福建。李卫便申请以所存川米解决,不待征收便已完成任务。接着又因为淮阴、宿迁等地发生火灾,便请示把剩下的米运往灾区,平价卖出,上级认为可行。雍正丁未年,升任总督兼管巡抚事。此外,仍兼管盐务并管理江苏七府、五州督捕事。他兼职这么多,是以前所没有的。
李卫武艺娴熟,每每手持兵器在台上操练军事,指挥自如,因而军容大振。江海间多有世盗,他侦察到姓名和活动区域后,偷偷地派兵追踪,结果盗匪都被捉了回来,凡其它地方发现土匪,也都很快消灭。从此,东南数千里内无盗警。他又疏竣西湖,灌溉农田,筑成玉环山。一切平原土地尽让农民耕种。为了加强海防,又于乍浦设立水师营。数十年间,沿海各处从未发生什么事情。乍浦为沿海出口要区,各省铜商的货船络绎不绝,日本官商的一些头子也挟货居奇。李卫便张贴告示,用天朝威法度劝告。他们听了很害怕,因此铜货不缺了。又督促南北海三关,减费恤商,严禁额外勒索。北海在对货物过磅时常常混淆轻重,为此李卫取百货亲加衡量。根据情况,确定比例,并刊立木磅,树立关前,以便大家遵守。此外,设敷文书院,聘请老师,执掌教学,还不时到书院亲自与诸生讲课,加强立身处世的教育,听课的人很兴奋,一时号称极盛。他在浙江6年,锐意振兴,百废俱举,浙江人民很是感激。后入京见皇帝,皇帝以珍膳招待,还叫他游览御花园,又命画工绘制了李卫的像留在宫中作为纪念。再后,升任兵部尚书。这时,不幸母亲亡故,皇帝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久,又叫他担任太子少保。后来,再次入朝,皇帝命他任军机处行走,可乘马入紫禁城,又命他教习勇健兵丁。不久,代理刑部尚书,每日批阅案卷,倾刻裁决。在刑部只43天,命他担任直隶总督;合省提镇都归他节制。他亲自前往塞外,视察边防,充实军粮,练习武艺,所在均成劲旅。奏请重新设立大名府兵备道,以重弹压,又请以巡道事务,归各河道执掌。属员中有个很有才干的人,过去受了撤职处分,他便请示复职录用。同时,清除贪懦官吏,赏罚严明,人们的精神为之大振,凡州县审判定孤案件,总是反复研究,避免造成冤案。京城南一带有土匪流窜,他便密访捕杀,博得了群众的爱戴。他贡献出自己的一部分薪金,对书院学生作伙食补贴,其一切措施与在浙江时几乎一样。乾隆元年,任命他兼管直隶总河,他便往永定河、运河及海口等处视察,向上级写报告。那些应修浚的河道,也都被批准。乾隆二年京郊少雨,他奏请停征、减租、留漕、贮报等事,均蒙批准,并付诸实施。乾隆三年夏雨,连遇歉岁,李卫赈济有方,灾民们才避免了挨冻受饿。这年十月间,他积劳成疾,申请回家治疗。皇帝批准,并派太医前往诊视。他病重时,握着儿子的手说:“要努力报效。”说罢便瞑目而逝,享年仅51岁。
没有,任南坡这个人是电视剧《李卫当官》中的角色,由李屹饰演。
第6集任南坡出现:
李卫又想一计,让石榴冒充冯月清的丫鬟去找徐祖荫,假称赃银在县衙。徐祖荫上当,亲自出马,到县衙要银子。李卫布置人马准备捉拿徐祖荫。
在公堂上姜还是老的辣,李卫斗不过徐祖荫,被识破是假钦差。李卫处境危急,冯月清派人监视李卫,思盈感到李卫本事有限,向江南名士任南坡求助。
第7集剧情介绍:
李卫受挫后心灰意冷,小满故意说思盈立誓要嫁给为她父亲报仇的人,李卫受激,谎称李母是皇上的奶妈,骗过了县衙捕头,先行脱身。李卫与小满一齐去找思盈。
在任南坡家,李卫大吃飞醋,而李母却在客栈中大吃大喝,浑然不知自己危在旦夕。神机妙算的任南坡,叫李卫赶快回客栈救母亲。
这时臬台府已派了亲信到江都县,将李母和石榴关进柴房。李卫无计可施,只好按任南坡吩咐去找四爷胤稹,四爷怕假冒钦差的事情闹大牵动朝廷。
被太子党抓到口实,想给些银两打发李卫,可是李卫誓要救出母亲才罢休。思盈慷慨陈辞,并带十三爷胤祥去找任南坡。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江南大水,揭露河督贪污修河工款的江南道御史岳子风惨遭杀害。四阿哥胤禛(唐国强饰)与十三阿哥胤祥受康熙旨意微服南下查案。
岳子风女儿岳思盈(陈好饰)与儿子小满逃难路上结识出身低微的李卫(徐峥饰)与李母。四人结伴来到江都县。李母与小满与灾民一起哄抢粮食时被抓后被判谋反即将处决。
李卫被迫假扮钦差劫法场,临走前,他偷走同住一个客栈的胤祥的宝剑。胤祥与胤禛跟随其后。法场上,李卫成功吓住了县令冯月清及在场所有官兵。
胤禛对这个不学有术、外邪内正的小子非常欣赏,索性让李卫继续假扮钦差,以转移太子党的注意。李卫也不含糊,挖出杀害岳子风的真凶是太子亲信徐祖荫。
而他假钦差的身份也被太子手下揭穿。徐祖荫和李卫双双被押回京。太子情急篡位,被废。李卫有功,胤禛将他收为包衣奴才,并派他去苏北最穷的苏阳县当县令。
人物介绍:
1、李卫(徐峥 饰)
不学有术、外邪内正、是个表面上吊儿郎当,骨子里善良、重情义的“两面派”。因洪水泛滥,李卫和家人逃难,途中得四阿哥赏识,授予官衔,并以自己的机智和才干,一步步成长为国家栋梁。
2、岳书盈(陈好 饰)
江南道御史岳子风的女儿,知书达理、敢爱敢恨,又非常有牺牲精神。因父亲揭露贪污惨遭杀害,岳书盈不得不与小满逃难。在逃难过程中结识了李卫,并助李卫。
3、雍正(四阿哥)(唐国强 饰)
因江南道御史岳子风被杀害,四阿哥奉康熙之命与十三阿哥查案。在过程中,赏识李卫,并让他当上苏阳县当县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卫当官
李卫是江苏徐州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当官,并非是科举正途,而家里花钱给他买了监生资格,靠捐钱捐来的。由于小时候没太读书,即使后来官做得挺大,李卫还是会闹些错别字的笑话。
李卫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人却十分聪明,他手下的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后,他总能一针见血的把问题要害找出来,然后口述让师爷们修改,大家对此都十分服气。李卫升堂审案的时候,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丝毫没有文盲的嫌疑。
《小仓山房文集》里的《李敏达公卫传》中说,李卫生来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臂力过人,貌似于一赳赳武夫(大异于徐峥扮演的形象),走在街上也很容易辨认,因为李卫脸大如盆,鼻孔中通,不同凡人。不过,李卫虽然武人身材,却长得脸色白皙,只可惜是个麻子脸,煞是可惜。
李卫长得体魄雄健,自幼喜好习武,他做官后,曾自建了一勇健营,在当地募集一些壮汉,专门练习搏杀之技。李卫每次带领勇建营外出捕盗时,自己也身披金甲,执铁如意,亲自指挥,过上一把瘾。不过,雍正对他的武人形象颇不以为然,有一次李卫向雍正主动请缨,要上西北战场冲杀一番的时候,雍正不屑的说,我知道你不是这块料,别多事了。
《名人轶事》里说,雍正上台不久,发现各省钱粮亏欠甚多,便下诏清查,各省官员闻讯十分恐慌。李卫当时做浙江总督,立刻召集了幕僚们来商议对策,手下那些人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李卫便说:“不请钦差大臣来吧,皇上一定不相信我们;但要是钦差大臣来了,而我们这些做督抚的无权干涉清查的话,恐怕亏欠的事情就要败露。不如我主动上奏朝廷,说”浙省钱粮废弛日久,正好趁着钦差大臣清查的机会好好整治一下。不过,钦差大臣初到地方,一时恐怕不得要领,臣身任地方官,理应协同办理,请皇上裁处。“
随后,李卫诈称自己要过生日,让浙中七十二州县的有关官员都速来贺拜。生日筵席吃到一半的时候,李卫把这些人召到密室,说:“朝廷负责清查钱粮的钦差大臣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要是有亏欠的话千万别欺瞒我,我能救你们,你们要不听话,等查出问题被抓被杀的话,到时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众人害怕,都说:“愿听大人吩咐。”随后李卫让这些人回去后,不管有无亏欠,都老老实实的造册登记后上交给他,让他心里有数。
再说雍正接到李卫的奏折后,同意了他的提议,随后便派了户部尚书彭维新前去浙江清查,并批准李卫协助清查工作。彭维新当时已在江南其他各省清查,这个人做事认真细致,加上江南各督抚都不敢干扰他的工作,结果查下来是问题多多,很多人都被他抓了辫子,彭维新还准备上报朝廷以“流、斩、监、追”的罪名惩处这些人,弄得这些地方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查完其他省后,彭维新意犹未尽,随后便奉命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浙江,不料李卫一见面便拿出雍正的批示给他看,说:“朝廷让我协助你的清查工作,请大人一起商量怎么办好。” 彭维新见李卫手里有雍正的批示,气焰猛的收回了不少。
随后李卫便为彭维新设宴接风,酒至中巡,李卫叹道:“凡是共事,从来就没有不争执的。我性子急,喜欢和人争辩,屡次被皇上批评。这次和大人共事,我倒是希望不要有争执,但就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争执呢?”彭维新说:“这样吧,我们分县清查,如何?”李卫说:“好。”
李卫当下便让随从把浙江各州县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捏成团,放在盘子里,李卫和彭维新各拿一半。彭维新没有料到的是,这些纸团其实都让李卫作了手脚,那些亏与不亏的,都暗中做了不同的标记,李卫把那些亏欠的州县,大部分都自己拿了,那些问题不大的,全分给了彭维新。
后来彭维新虽然认真清查,但因为李卫早就做了手脚,最后是一无所获。李卫清查的时候,则让那些亏欠的州县尽快设法弥补,把事情尽快摆平。清查完后,李卫和彭维新碰头,问:“怎么样,各地可有亏欠的吗?” 彭维新说:“没有。”李卫装作意外,但又开心的说:“恭喜恭喜,我这里也没有呢。”于是两人皆大欢喜,一起奏明朝廷说浙江没有亏欠。雍正接报后大喜,说:“别人都说清查麻烦事多,唯独李卫那里什么事情也没有,看来这小子的确有一手。”随后,雍正便给李卫加封为太子太保,大加赏赐,浙江的其他各级官员也各升一级。由此,手下的那些人对李卫也彻底服了。
李卫这个人脾气倔,但有一次他碰到个比他还倔的手下。某日,李卫让一个叫田芳的幕僚给皇上写奏折,请皇上封他家五代。田芳不肯写,说:“人家请求封典的最多三代,从来就没有听说封五代的,这个折子我不能写。”李卫说:“你别管,照写就是”。田芳还是不肯写,惹得李卫大怒,骂道:“你这狗娘养的,我要你写你就写,没有先例,我来创先例,干你何事?”
田芳被骂,霎的站了起来,怒道:“我看是大人你自己昏了头,你仗着皇上对你一时的宠爱,把朝廷都不放在眼里了。我好心好意的劝导你,你不感谢我,居然还辱骂我?大人为人子孙,封三代还嫌不够,我也为人子孙,一代也未尝封过,你却骂我狗娘养的,这还有天理吗?我就是不服!不服!”
李卫从来就没有碰到手下这么给他说话的,一时间面子下不来,只好再做怒色,说:“就算是我错了,你不服,又能怎么样?”田芳说:“你是大人,我是小吏,不要说大人骂我,我不能怎么样,就算是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怎样!只可惜的是,大人之威,能强加到小人的身上,但小吏之理,还是直于大人!”
田芳说完,扭头便走了。李卫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半晌都没有声音。当天晚上,李卫又派人把田芳召来。田芳下午回去想想后,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了,听到李卫召他,以为要杀他,进去的时候双脚发抖,脸色如土,不想李卫走上前握着他的手,笑道:“你小子有点胆识,做个小吏有点可惜了,不如我借你一千二百两银子,你去买个县丞当当,以后做上了官,也要像今天那样,正直当官,好好做事。”田芳没想到李卫如此对他,不免千恩万谢,后来田芳做了富平县丞和凤翔县令,为官期间名声也很不错。
李卫与田文镜、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官,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但是,田文镜这个人比较小人一点,他看到李卫受宠,很是妒忌,便暗地里在雍正面前说李卫的坏话,但雍正不为所动。田文镜一计不成,便转而去巴解李卫。有一次恰逢李卫的母亲去世,田文镜故作高姿态,特意派人前去吊唁,并向李卫赠以厚礼。李卫得知后,大骂道:“我老母虽死,但我也不饮小人一勺水也。”随后,李卫命手下将田文镜的使者挡于大门之外,并将田文镜送来的东西丢进了猪圈,以示不齿与此人结交。
话说回来,李卫这样非科举出身的人为什么会得到重用,主要还是取决于雍正的选材标准。康熙晚年选官,最重官员的操守,才干倒是其次,结果弄得各地官员只顾清廉的虚名,遍地“清官”,却不做实事。殊不知,世上这清官贪官本就难以分辨,一味的追求清官,反弄出很多弊政。雍正上台后,常跟李卫说,这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对社稷民生毫无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者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恰如李卫的谥号“敏达”,既反映了李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选官标准,正因为如此,李卫才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能臣。
生逢其世,恰逢贵人,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二、细节与大局的关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大家给苏阳县令李卫指出的第二方面问题。
这个问题,有一件小事最可以说明。众所周知,县衙门口需要经常张贴告示。之前,都是衙役用浆糊贴在衙门口的墙壁上,既不美观,也不牢固。遇到恶劣天气,那告示常常被风雨裹挟得歪歪扭扭、七零八落。李卫是好面儿的人,就想着在衙门口安装一处可遮风挡雨的铜制告示栏。这本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随便吩咐个差役去妥办即可。但是,依着李卫这事必躬亲、处处留心、处处不放心的习惯,这小事情却费了一番大周折。首先是设计。这个告示栏,尺寸、大小是多少,用多厚的铜板、多粗的铜柱,刻何种花纹,用何种顶棚,整体效果怎么样,都必须事先经过县令大人亲自研究把关。在清朝,虽然有手机和微信,但是却没有computer和图文设计。这可难住了办差的衙役,只能要求铜匠找专业画师绘制效果图。县太爷的命令,匠人们执行起来不敢怠慢。但这小小的设计,竟历经县太爷数次把关,铜匠和画师也几易其稿,终于迁延月余才定下图纸。但这仅仅是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安装问题:是把这告示栏立在衙门口,还是钉在照壁上,县太爷又犯了踌躇。立在衙门口,虽不至于阻挡车马通行,但是万一今后车马多了呢,另外抗风性能也不好。钉在照壁上,美观又牢靠,但是需要在照壁上凿孔固定,照壁表面铺了一层水磨石,万一今后撤掉这个告示栏,就会留下几个钉子洞,到那时用泥巴糊上不好看,用水磨石堵上可能配不上同样颜色的,同样会影响照壁的美观。就这样,李卫被这两个“万一今后”,又搞得踌躇不定,进退维谷,迟疑了好久。粗略计算,李卫赴任苏阳不到两年,就这件小事研究了至少五次,历时至少半年。到后来,因为他作为县令琐事缠身,加上得过且过、拖字诀当道,这块告示栏虽然费尽周折,竟然最终也没放上。
类似的还有,雍正六年,邻县的一位王姓豪富士绅,因为一个宠妾老家在苏阳,在红粉迷离、醉眼摇曳中,说了个大概意向,要到苏阳投资建棉纺厂。棉花纺织,是我国较早发展起来的工业模式,具有增加税收的直接好处,还有提升棉花价值、解决富余劳力就业的远期好处。据李卫估计,这个厂投资大、前景好、收益高,一旦落户苏阳,既可极大缓解县衙的财政赤字压力,更可迅速扭转李卫在州府长官眼里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形象。这件事,对急于脱困、渴望政绩的李卫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他二货不说,且不管这个老王是否真来苏阳建厂,也不问将要投多少银子、建多大规模,也不琢磨琢磨苏阳对老王投资的吸引力在哪里,就毅然决然地召集起一班幕僚,一厢情愿地冥思苦想、研究推敲起来。嗯!这货的银子投进来,先给他挪用多少,这得好好想想,先把拖欠的水渠维修款堵上吧,再把衙役们上个月的辛苦费发了吧。嗯!厂子建在哪个乡也得好好想想,老王的岳父在东乡,需要照顾一下,可知府大人在西乡的岳父也和不能忘啊。能不能把这个厂建在两个乡呢……幕僚们虽觉得这样研究不妥,但是县令一把手要研究,食人俸禄,忠人之事,就跟着干呗。如此这般,一讨论就过去了大半年,这期间还厚颜无耻地几次把这些无理要求寄信给隔壁县老王。正当苏阳县衙兴冲冲地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老王却变卦了。原因很可笑,竟然是他的小妾失宠了,要把厂子建在另一个小妾的老家苏阴县。其实,深层次的原因老王没说,那就是:我若把白花花的银子投进苏阳,与你们这班庸才共事,那是石牛入海,自己找虐。
这两件事,听起来都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耸人听闻。但这确实是李卫初入官场时的所作所为。对这些,李卫有时也觉不妥,这番被大家指出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处理细节与大局的关系上确实做得不好, 在细枝末节上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
第一件,钉个破牌子,至于这么费尽周折吗!作为县令,只需要去盯住“这牌子该不该放、花多少钱、找谁来施工、负责的衙役会不会贪污”这四个核心,随后定期调度、听汇报、抓验收就足够了。至于折磨李卫半年之久的两个“万一”,既然都不是万全之策,那就选择一个方案上马再说呗。今后的事,自有后来人操心。说不定,县衙以后搬迁了,那不就无所谓了嘛!
第二件更可笑,人家一句醉话,方向还没最终确定,怎么能一门心思研究起细节来呢?
李卫痛定思痛,下决心改正。他认识到, 作为一把手,要想带领苏阳县衙这艘大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必须学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而不是去盯在船舷边上逮小鱼、捞海带、补油漆。 这些小事,船员都不应该、也不屑去做,而是指派给船员下边的学徒小厮去练手。
李卫思绪至此,忽然想起,怪不得我每天从白忙到黑,还是忙得不可开交、晕头转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啊。原来老子整天价干的都是替最底层随从小厮的工作啊。老子替你们管小事,谁替老子观大势、管大事啊! 紧盯大局,兼顾细节,这才是自己的主业。 以后,老子不管了!
咦!按邬先生教的成语怎么说来着?
对,越俎代庖!
至于越俎代庖有何危害,咱们下次再说。
三、……
(待续)
李卫当官第一部的大致剧情讲的是江南大水,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受康熙旨意微服南下查案。岳子风女儿岳思盈与儿子小满逃难路上结识李卫与李母。
四人结伴来到江都县。李母与小满与灾民一起哄抢粮食时被抓后被判谋反即将处决。李卫被迫假扮钦差劫法场,临走前,他偷走同住一个客栈的胤祥的宝剑。
胤祥与胤禛跟随其后。法场上,李卫成功吓住了县令冯月清及在场所有官兵。胤禛对这个不学有术、外邪内正的小子非常欣赏,索性让李卫继续假扮钦差,以转移太子党的注意。
李卫也不含糊,挖出杀害岳子风的真凶是太子亲信徐祖荫,而他假钦差的身份也被太子手下揭穿。太子情急篡位,被废。李卫有功,胤禛将他收为包衣奴才并派他去苏北最穷的一个县当县令。第一次当官的李卫闹出许多笑话。但也因他的机智与歪才,李卫惩治了在当地作恶多端的地霸,为自己赢得好评。此时,因西北战事,国库空虚,税收重地扬州的盐税又因官商勾结,迟迟未能上缴。胤稹派李卫去扬州当知府,查办当地贩运私盐的情况,惩办贪官,追回盐税。李卫初到扬州,与盐商的第一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李卫弃官混进帮盐商运私盐的船帮,很快博得帮主欣赏。最后李卫找到官商勾结的证据,惩治了贪官,为朝廷追回了盐税。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冠军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最赚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