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无人机(南斯拉夫大使馆 无人机)

2023-02-18 19:19:17 体育资讯 ssrunhua

无人机科普小知识(无人机科普小知识丨无人机降落有哪几种方式)

1.无人机科普小知识丨无人机降落有哪几种方式

无人机降落有哪几种方式?1.伞降回收 伞降回收 这是一种较普通的回收方式。

降落伞由主伞和减速伞(也称阻力伞)二级伞组成。当无人机完成任务后,地面站发遥控指令给无人机,使发动机慢车,飞机减速,降高。

到达合适飞行高度和速度时,开减速伞,使飞机急剧减速,降高,此时发动机已停车;当无人机降到某飞行高度和速度时,回收控制系统发出信号,使主伞开伞,先呈收紧充气状态,过了一定时间,主伞完全充气;无人机悬挂在主伞下慢慢着陆,机下触地开关接通,使主伞与无人机脱离。这是对降落伞回收过程最简单的描述,省略了中间环节和过程。

为尽量减少无人机回收后的损伤,特别是为保护机载任务设备,有些无人机还在机体触地部位安装减震装置,充气袋是一种常用的减震装置。同时还要考虑到机体着地部位要尽可能远离任务设备舱。

例如,加拿大的CL-89,回收时,无人机上下翻转180°,使机腹在上,机背在下,机背前后的着陆气包着地,吸收撞击能量,保护机腹内的任务设备。有些无人机机体着地部分被设计成较脆弱的部件,当做飞机着地的减震装置。

例如,英国的"不死鸟"在回收开伞后翻转180°,机腹朝上,机背向下,机背整流罩较脆弱,允许着地时被压扁,吸收着地撞击力,保护机腹的任务设备短舱。2.空中回收 用有人机在空中回收无人机的方式目前只在美国使用。

采用这种回收方式,在有人机上必须有空中回收系统,在无人机上除了有阻力伞和主伞之外,还需有钩桂伞、吊索和可旋转的脱落机构。其简单回收过程如下地面站发出遥控指令,阳力伞开伞,同时使发动机停车,当无人机在阻力伞作用下降到一定高度和一定速度时,回收控制系统发出开主伞控制信号,打开钩挂伞和主伞,主伞先呈收紧充气状态,不久,就完全充气;此时钩挂伞高于主伞,钩挂伞下面的吊索保证指向主伞前进的方向,在吊索上安装指示方向的风向旗,使有人机便于辨认和钩住钩桂伞。

这时,有人机逆风进入,钩住无人机钩挂伞与吊索,当无人机被钩住时,主伞自动脱离无人机,有人机用绞盘绞起无人机,空中悬挂运走。这种回收方式不会损伤无人机。

但是为回收无人机要出动有人机,费用高;在回收时要求有人机驾驶员有较高的驾驶技术;受天气与风情影响大,加上伞的性能无法事先估计,其回收的可靠性低。随着回收技术的提高,回收的可靠性将会提高。

例如,美国的“火蜂”II用空中回收方式,在回收时,直升机钩挂高于主伞24.08m的钩挂伞。3.起落架滑跑着陆 这种回收方式与有人机相似,不同之处是:①跑道要求不如有人机苛刻。

②有些无人机的起落架局部被设计成较脆弱的结构,允许着陆时撞地损坏,吸收能量。例如英国的"大鸭”I,这是一种机重15kg,翼展2.70m、机长2.10m的小型无人机,机身下有着陆滑橇,机翼有翼尖滑橇,翼尖滑橇较脆弱,回收时允许折断,以吸收撞击力。

③为缩短着陆滑跑距离,有些无人机例如以色列的"先锋”、“猛犬”、“侦察兵”等在机尾装尾钩,在着陆滑跑时,尾钩钩住地面拦截绳,大大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4.拦阻网或“天钩”回收 拦阻网回收 用拦阻网系统回收无人机是目前世界小型无人机较普遍采用的回收方式之一。

拦阻网系统通常由拦阻网、能量吸收装置和自动引导设备组成。能量吸收装置与拦阻网相连,其作用是吸收无人机撞网的能量,免得无人机触网后在网上弹跳不停,以致损伤。

自动引导设备一般是一部置于网后的电视摄像机,或是装在拦阻网架上的红外接收机,由它们及时向地面站报告无人机返航路线的偏差。当无人机返航时、地面控制站要求无人机以小角度下滑,最大速度不得超过120km/h,操纵人员通过电视监视器监视无人机飞行,并根据地面电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或红外接收机接收到的无人机信号,确定返航路线的偏差,然后半自动地控制无人机,修正飞行路线、使之对准地面摄像机的瞄准线,飞向拦阻网。

无人机触网时的过载通常不能大于6g,以免拦阻网遭到较大损坏。例如,以色列的“侦察兵”、美国的"苍鹰"等都用拦阻网回收。

"天钩"回收和拦阻网回收功能相似,回收时控制无人机飞向绳索,利用无人机翼尖的挂钩钩住绳索回收。美国的"扫描鹰"无人机便采用此种回收方式。

5.气垫着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气垫车、气垫船,它们利用气垫效应离开地面或水面腾空行驶。无人机气垫着陆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在无人机的机腹四周装上"橡胶裙边。,中间有一个带孔的气囊,发动机把空气压人气囊,压缩空气从囊孔喷出,在机腹下形成高压空气区——气垫,气垫能够支托无人机贴近地面,而不与地面发生猛烈撞击。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用澳大利亚的"金迪维克"无人机作为气垫着陆的研究机,进行气垫着陆项目试验研究,取得较大成绩。气垫着陆的最大优点是,无人机能在未经平整的地面、泥地、冰雪地或水上着陆,不受地形条件限制。

此外,不受无人机大小、重量限制,且回收率高,据说可以达到1分钟 1架次,而空中回收则是1小时1架次。6.垂直着陆回收 垂直着陆回收方式只需小面积回收场地,因不受回收区地形条件的限制而特别受到军方青睐。

这种。

2.关于无人机的介绍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

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是作为训练用的靶机使用的。 无人机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是在海湾战争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充分认识到无人机在战争中的作用,竞相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无人机的研制与发展上:新翼型和轻型材料大大增加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与通信技术提高了无人机的图像传递速度和数字化传输速度;先进的自动驾驶仪使无人机不再需要陆基电视屏幕领航,而是按程序飞往盘旋点,改变高度和飞往下一个目标。 新一代的无人机能从多种平台上发射和回收,例如从地面车辆、舰船、航空器、亚轨道飞行器和卫星进行发射和回收。

地面操纵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检验它的程序并根据需要改变无人机的航向。而其他一些更先进的技术装备、如高级窃听装置、穿透树叶的雷达、提供化学能力的微型分光计设备等,也将被安装到无人机上。

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乃至北约空袭南斯拉夫的过程中,无人机都被频繁地用于执行军事任务。无人机虽然不是战场上空执行空中任务的主力,但也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无人机是无人驾驶,因而可以把它送到危险的环境执行任务而无须担心人员伤亡,所以世界上各主要军事国家对无人机在军事上的用途十分青睐。 新一代无人机的发展方向如下: 从低空,短航时向高空,长航时发展 老式的无人机滞空时间短,飞行高度低,侦察监视面积小,不能连续获取信息,甚至会造成情报“盲区”,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为此,美国陆军研制了“蒂尔”II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向隐形无人机方向发展 为了对付日益增强的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许多先进的隐形技术被应用到无人机的研制上。

一是采用复合材料、雷达吸波材料和低噪声发动机。如美军“蒂尔”II无人机除了主梁外,几乎全部采用了石墨合成材料,并且对发动机出气口和卫星通信天线作了特殊设计,飞行高度在300米以上时,人耻听不见;在900米以上时,肉眼看不见。

二是采用限制红外光反射技术,在机身表面涂上能够吸收红外光的特制油漆并在发动机燃料中注入防红外辐射的化学制剂。三是减小机身表面缝隙,减少雷达反射面。

四是采用充电表面涂层还具有变色的特性:从地面向上看,无人机具有与天空一样的颜色;从空中往下看,无人机呈现与大地一样的颜色。 从实时战术侦察向空中预警方向发展 美军认为,21世纪的空中侦察系统主要由无人机组成。

美军计划用预警无人机取代E-3和E-8有人驾驶预警机,使唤其成为21世纪航空侦察的主力。 向空中格斗方向发展 攻击无人机是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由于无人机能预先靠前部署,可以在距离所防卫目标较远的距离上摧毁来袭的导弹,从而能够有效地克服“爱国者”或C-300等反导导弹反应时间长、拦截距离近、拦截成功后的残骸对防卫目标仍有损害的缺点。如德国的“达尔”攻击型无人机,能够有效地对付多种地空导弹,为己方攻击机开辟空中通道。

以色列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具有自动搜索、全天候攻击和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

3.无人机的主要技术又那些

无人机主要技术包括:

动力技术

续航能力是目前制约无人机发展的重大障碍,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消费级多旋翼续航时间基本维持在20min左右,很是鸡肋。逼得用户外出飞行不得不携带多块电池备用,造成使用操作的诸多不便,为此有诸多企业在2016年里做出了新的尝试。

导航技术

无人机准确地知道自己“在哪儿”、“去哪儿”,几乎是类似于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在无人机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是绕不开的问题。

通讯技术

无人机通信技术长久以来都是行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怎么样才能保障通信的安全和便捷,也是众多专家研究的关键领域。

飞控技术

飞控是无人机的大脑,也是整体最为关键的部分,如何保持机体平稳飞行,不断升级产品质量,是各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所在。

芯片技术

世界着名芯片制造商如三星、英特尔均以纷纷进驻无人机行业,研发集无线通信、传感器集成和空间定位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性能芯片,使无人机能够获得和个人电脑一样的处理能力。

摄影、VR和空管技术没涉及到,融融网上面有资料,希望可以帮助你。

4.无人机航拍新手需了解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玩无人机航拍说到底就是无人机航拍技术和摄影技术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如今无人机航拍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光伏巡检、交通、影视、婚庆等众多行业。看似飞的轻松自如的无人机,玩的溜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技巧,对于新手无人机航拍最大的问题是航拍没有规划。一个完整的无人机航拍流程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就重庆兰空反无人机来说一说无人机航拍的流程与技巧。

无人机航拍流程与拍摄流程基本相似,比如拍摄电影与电视剧,在拍摄之前需要的有剧本,根据剧本去拍摄。那么航拍也一样,在拍摄之前要先写好脚本。脚本内容包括(定位,主题,表现形式,各个分镜头:拍摄人物或景色、拍摄场地与时间)。把这些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拍摄了。

总结无人机航拍的新飞手拍摄错误点:

(1)在起飞之前没有进行场地考察。 例如:场地的障碍物、来往行人。这样很有可能是无人机坠毁,使财产损失。

(2)新手在拍摄时转场频率小或者甚至不转场。 照着正常的拍摄流程,应该是一个镜头转一次场。由于不转场或转场频率小:飞手或摄影者视角有限,对于拍摄结果不到位使得拍摄时间延长;飞手站位比较固定,会直接飞到下一个镜头地点(两者距离较近)去拍摄,很有可能遇到障碍物或信号遮挡,使得无人机坠毁。

(3)新手没有严格的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新手起飞后,毫无规则,没有按照脚本拍摄。比如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拍摄时候,会有导演说“卡”就是说停。导演会和根据拍摄的效果考虑要不要重新拍摄。航拍也应该做到这样,一个镜头一次,不通过就重拍。

(4)新手拍摄时间安排不当。 拍摄时间跟整个视频有很大关系。时间安排不到位,每个分镜头环境就定了整个视频的基调。一个同样的镜头在中午与在旁晚拍摄、在夏天与在冬天有很明显的差异。所以脚本说是在这个时间段拍摄就是到了这个时间就一定要拍摄(放下之前未完成)。如果不按照这样来,后期制作会很麻烦,而且制作之后的作品不那么真实。

南斯拉夫无人机(南斯拉夫大使馆 无人机) 第1张

无人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架无人机

简单来说,“无人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能够自主飞行的飞行器,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另一个更像是遥控飞行器:仍旧需要飞行员进行指挥,但他们会在地面上、房间里的电脑屏幕前来看着无人机,并进行操作。这两种类型的无人机分别涉及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潜力,但它们都被算作是无人机,在本文中,我们将其视为一种。

无人机的概念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它并不是一个非常新奇的概念。往前追溯的话,可以找到好几个源头。比如在1898年,电气工程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进行了“远程自动化”演示,他就利用无线电频率远程控制了一艘小船。还有查尔斯·凯特林(Charles Kettering),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了自动导弹"Kettering Bug"。也许是Queen Bee,这是第一个可重复使用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英国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用它来进行军事目标训练。

不论无人机的想法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这几十年来,它都是一个军事项目。无人机是一种完美的监视工具,小而灵活,可以在飞越敌方领空时避免被发现——如果它们被发现并被摧毁,唯一的代价就是再建造一个。后来,士兵们开始在无人机上安装炸弹,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行动中发现并摧毁他们的目标。“捕食者”(Predator)无人机设计于20世纪90年代,自那以后飞行了数百万小时。无论是好是坏,它都改变了美国打仗的方式, 无论是好是坏。尽管“捕食者”的袭击可以非常精确,但它们已经杀害了数百名平民。无人机战争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这既是一场技术辩论,也是一场道德辩论。

在消费级方面,无人机从一个由遥控飞机的飞行员组成的社区中崛起。在2000年代后期, 一些业余爱好者发现他们的手机包含了自动驾驶系统所需要的所有部件, 所以他们开始把手机装到了飞机上,然后用一个手机操控另一个。也有一些人购买了单独的部件——一个用于测量运动的加速度计,一个用于定向的陀螺仪,一个小处理器——并将它们直接安装到他们的设备中。由于手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些零部件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而且电池也越来越耐用。很快,只要一个人有基本的编程知识和一个空闲的下午,就可以买一个工具包,来制造他们自己的无人机。

偶在新闻上看到了一个名词“无人机”。作为军事盲的我,是真的不晓得,这个无人机有什么用途?

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或drone)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是作为训练用的靶机使用的。是一个许多国家用于描述最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的术语。从字面上讲,这个术语可以描述从风筝,无线电遥控飞机,到V-1飞弹从发展来的巡航导弹,但是在军方的术语中仅限于可重复使用的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无人机用途广泛,成本低,效费比好;无人员伤亡风险;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在现代战争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民用领域更有广阔的前景。 无人机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是在海湾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充分认识到无人机在战争中的作用,竞相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无人机的研制与发展上:新翼型和轻型材料大大增加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与通信技术提高了无人机的图像传递速度和数字化传输速度;先进的自动驾驶仪使无人机不再需要陆基电视屏幕领航,而是按程序飞往盘旋点,改变高度和飞往下一个目标。新一代的无人机能从多种平台上发射和回收,例如从地面车辆、舰船、航空器、亚轨道飞行器和卫星进行发射和回收。地面操纵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检验它的程序并根据需要改变无人机的航向。而其他一些更先进的技术装备、如高级窃听装置、穿透树叶的雷达、提供化学能力的微型分光计设备等,也将被安装到无人机上。 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乃至北约空袭南斯拉夫的过程中,无人机都被频繁地用于执行军事任务。无人机虽然不是战场上空执行空中任务的主力,但也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无人机是无人驾驶,因而可以把它送到危险的环境执行任务而无须担心人员伤亡,所以世界上各主要军事国家对无人机在军事上的用途十分青睐。  无人机分为侦察机和靶机。 侦察机用于完成战场侦察和监视、定位校射、毁伤评估、电子战等; 也可民用,如边境巡逻、核辐射探测、航空摄影、航空探矿、灾情监视、交通巡逻、治安监控等; 靶机可作为火炮、导弹的靶标。 新一代无人机的发展方向:从低空,短航时向高空,长航时发展 老式的无人机滞空时间短,飞行高度低,侦察监视面积小,不能连续获取信息,甚至会造成情报“盲区”,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为此,美国陆军研制了“蒂尔”II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向隐形无人机方向发展 为了对付日益增强的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许多先进的隐形技术被应用到无人机的研制上。一是采用复合材料、雷达吸波材料和低噪声发动机。如美军“蒂尔”II无人机除了主梁外,几乎全部采用了石墨合成材料,并且对发动机出气口和卫星通信天线作了特殊设计,飞行高度在300米以上时,人耳听不见;在900米以上时,肉眼看不见。二是采用限制红外光反射技术,在机身表面涂上能够吸收红外光的特制油漆并在发动机燃料中注入防红外辐射的化学制剂。三是减小机身表面缝隙,减少雷达反射面。四是采用充电表面涂层还具有变色的特性:从地面向上看,无人机具有与天空一样的颜色;从空中往下看,无人机呈现与大地一样的颜色。从实时战术侦察向空中预警方向发展 美军认为,21世纪的空中侦察系统主要由无人机组成。美军计划用预警无人机取代E-3和E-8有人驾驶预警机,使唤其成为21世纪航空侦察的主力。向空中格斗方向发展 攻击无人机是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无人机能预先靠前部署,可以在距离所防卫目标较远的距离上摧毁来袭的导弹,从而能够有效地克服“爱国者”或C-300等反导导弹反应时间长、拦截距离近、拦截成功后的残骸对防卫目标仍有损害的缺点。如德国的“达尔”攻击型无人机,能够有效地对付多种地空导弹,为己方攻击机开辟空中通道。以色列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具有自动搜索、全天候攻击和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美国研制和发展无人机的主要国家之一。美军认为无人机适合冷战后的“地区防务战略”和监视地区冲突的需要。为了提高战场实时侦察能力,美军研制和装备了以下无人机。“先锋”无人机 已经在波黑、海地、索马里以及海湾参加过作战。动力为19千瓦,作战半径约为185公里,留这5小时,45公斤的负载包括红外或电子光学图像设备。“先锋”无人机常与E-8C探测到潜在的高等级目标,然后“先锋”无人机进入目标区实施侦察。 -----更多,详见:

南斯拉夫战争中美军到底损失了多少武器和战斗人员?

所谓的零伤亡是美国人瞎说的,到底损失多少没有真实的资料,复制一段双方各自的公开数字,而且,其中所说的【击落北约飞机61架】还包括无法跳伞逃生的直升机,传言说曾有一次击落2架美军黑鹰,机上搭载的约5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大部丧生,但美军根本不承认:

1999年末,北约组织飞行员、武器装备专家和情报人员成立调查组实地调查,宣布了科索沃战争的空袭战果:摧毁坦克与自行火炮93辆,受损率26%;装甲运兵车153辆,受损率35%;火炮389门,受损率52%;其他车辆339辆。打死打伤南联盟军人5000人,自身损失飞机2架,无人机15架,人员无一伤亡。据南联盟公布的战果:南军共击落北约飞机61架,无人机30架,直升机7架,拦截巡航导弹238枚。自身损失了3%的坦克,1.5%的装甲车,5%的火炮,2%的防空兵器,3%的车辆,共有534名官兵死亡。

无人机的发展史?

研制背景

无人机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的卡德尔和皮切尔两位将军,向英国军事航空学会提出了一项建议:研制一种不用人驾驶,而用无线电操纵的小型飞机,使它能够飞到敌方某一目标区上空,将事先装在小飞机上的炸弹投下去。

这种大胆的设想立即得到当时英国军事航空学会理事长戴·亨德森爵士赏识。他指定由A.M.洛教授率领一班人马进行研制。无人机当时是作为训练用的靶机使用的。

是一个许多国家用于描述最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的术语。从字面上讲,这个术语可以描述从风筝,无线电遥控飞机,到V-1飞弹从发展来的巡航导弹,但是在军方的术语中仅限于可重复使用的比空气重的飞行器。

研发历程

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无人靶机用于训练防空炮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将多余或者是退役的飞机改装成为特殊研究或者是靶机,成为近代无人机使用趋势的先河。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无人机在担任侦查任务的角色上开始展露他的弹性与重要性。

20世纪55年到74年的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乃至北约空袭南斯拉夫的过程中,无人机都被频繁地用于执行军事任务。

1982年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AI)首创以无人机担任其他角色的军事任务。在加利利和平行动(黎巴嫩战争)时期,侦察者无人机无人机系统曾经在以色列陆军和以色列空军的服役中担任重要战斗角色。 以色列国防军主要用无人机进行侦察,情报收集,跟踪和通讯。

1991年的沙漠风暴作战当中,美军曾经发射专门设计欺骗雷达系统的小型无人机作为诱饵,这种诱饵也成为其他国家效彷的对象。

1996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出两架试验机:X-36试验型无尾无人战斗机。该型长5.7米,重88公斤,其大小相当于普通战斗机的28%。该型使用的分列副翼和转向推力系统比常规战斗机更具有灵活性。

水平垂直的尾翼既减轻了重量和拉力,也缩小了雷达反射截面。无人驾驶战斗机将执行的理想任务是压制敌防空、遮断、战斗损失评估、战区导弹防御以及超高空攻击,特别适合在政治敏感区执行任务。

20世纪晚期之前, 他们不过是比全尺寸的遥控飞机小一些而已。美国军方在这类飞行器上的兴趣不断增长,因为他们提供了成本低廉,极富任务弹性的战斗机器,这些战斗机器可以被使用而不存在飞行员死亡的风险。

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后,无人机开始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美国军队曾经购买和自制先锋无人机在对伊拉克的第二次和第三次 海湾战争中作为可靠的系统。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国家充分认识到无人机在战争中的作用,竞相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无人机的研制与发展上:

新翼型和轻型材料大大增加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与通信技术提高了无人机的图像传递速度和数字化传输速度;先进的自动驾驶仪使无人机不再需要陆基电视屏幕领航,而是按程序飞往盘旋点,改变高度和飞往下一个目标。

商业应用

无人机的全球市场在近年大幅增长,现已成为商业、政府和消费应用的重要工具。其能够支持诸多领域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建筑、石油、天然气、能源、农业等领域。以下列出常见的无人机商业应用领域实例。

1、物流运输。对比传统物流,无人机物流优势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常见的公路、铁路等运输,无人机的空运能有效避免交通堵塞、规避危险地形,运输更为快捷高效安全。尤其是在山区,无人机物流运输能比传统物流节省更多时间和成本。此外,无人机物流运输能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2、农业植保。

对比传统的农业植保(一般是人驾驶飞机植保),无人机农业植保单位面积施药液量小,无需专用起降机场,机动性好,植保作业效率更高,植保成本更低(节省约50%的农药使用量,约90%的用水量),植保过程更加安全精准,植保的效果更优良。无人机农业植保包括喷洒农药种子、巡逻监视、病虫监察等具体应用。

3、安防救援。无人机救援包括如边防监控、消防监控、环境保护、刑侦反恐、治安巡逻等具体应用。其在突发救援任务中能有效规避地面障碍,快速准确的到达指定现场,利用热成像仪等高新技术产品把实时信息回传指挥中心,为指挥人员决策提供依据。

无人机救援包括如边防监控、消防监控、环境保护、刑侦反恐、治安巡逻等具体应用。其在突发救援任务中能有效规避地面障碍,快速准确的到达指定现场,利用热成像仪等高新技术产品把实时信息回传指挥中心,为指挥人员决策提供依据。

无人机安防包括建筑外墙巡检、电力巡检、基站巡检、石油管线巡检、河道巡检等具体应用。在日常巡检中,无人机相较传统人力巡检,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强,安全性高,受自然环境及地形影响较小、视角更优等特点。

4、地理测绘。

无人机在抢险、科研、教育、智慧农业、智慧城市、勘察、场景巡检等具体应用中,测绘是关键的一环。对比传统人力测绘制作地图通常需要数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无人机甚至能通过抓取镜头数据毫秒级实现生成实时实景地图,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数据精确、操作灵活、侧面信息可用等特点,能满足不同测绘行业人员的需求。

5、网络直播。

无人机的加入,给依托于高速网络而诞生的网络直播带来了全新的拍摄视角(上帝视角、全景视角等)。伴随着5G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5G无人机VR直播将会广泛应用于用于体育赛事、演艺活动等大型活动极致体验直播以及广告、新闻、电影等商业活动拍摄中[15]。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无人机

无人机的发展史么

我们都把无人机当做是现代的新发明,但它们参战的历史可是远比你想象得要长。以下展现的就是无人机的演进发展历史,以及它们是如何改变战争方式的。

27037544_1.jpg

1917:斯皮里“空中鱼雷”式

动力飞行器直到一战末期时仍然处于其婴儿期:莱特兄弟驾着他们那原始的双翼机飞过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的沙丘也不过是十年之前的事儿。但这同样是一个充斥着奇妙发明的时代。1917年,彼得.库伯和艾尔姆.A.斯皮里发明了第一台自动陀螺稳定仪,该装置可以帮助飞机在飞行时保持平直向前,无人飞行从此诞生了。美国海军采用了这一新技术,将他们的一架柯蒂斯N-9式教练机改装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飞行载具(UAV)——当时是用无线电波来控制的。斯皮里“空中鱼雷”式在飞行测试中挂载一枚300磅重的炸弹飞行了50英里,但它却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

27037544_2.jpg

1917:凯特林“空中鱼雷”式

凯特林“空中鱼雷”式也被昵称为“凯特林小飞虫”,这种木制飞机在1917年的造价为400美元,载重为300磅。这种“小虫”由通用公司的查尔斯.F.凯特林设计,飞机配有可拆卸机翼,并且可以从自带滚轮的小车上起飞。到一战末期时,美国军方为“凯特林小飞虫”下了大批订单,但还未来得及投入使用,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27037544_3.jpg

1935:DH.82B“蜂后”式

直到1935年以前为止,当时的无人机在起飞后都无法回到原点,所以没法对其加以再利用。随着“蜂后”式的问世,无人机得以返回其起飞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它们变得更为实用了。“蜂后”式的飞行高度达17,000英尺,最大速度为100英里/小时,它在英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中一直服役到了1947年。

27037544_4.jpg

1944:V-1(复仇武器1号)

阿道夫.XTL想要用一种会飞行的炸弹来对付非军事目标,于是在1944年时,一个名叫弗莱舍.弗鲁岑豪的德国工程师设计了这种飞行速度为470英里/小时的无人机。V-1是现代巡航导弹的先驱,得名于“Vergeltungswaffe”——即“复仇武器”1号,当时准备用来轰炸英伦诸岛。V-1的载重量大大超越了它的前辈,而且携带的弹头往往都达到了2000磅。V-1从发射斜坡上起飞之后会先按照预定轨道飞行150英里,然后再释放战斗部,有900名以上的英国平民死于V-1之手。

27037544_5.jpg

1995:瑞安“火蜂”式

瑞安飞机公司于1951年制造了第一架“火蜂”原型机XQ-2,并在四年后实现了首飞。火蜂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动力无人机,被美国空军率先装备。这种无人机被用来执行情报收集和监听无线信号的任务。

27037544_6.jpg

1963:洛克希德M-21与D-21

M-21是A-12的型号之一,也是黑鸟家族中问世最早的一款型号,这型飞机被用来发射洛克希德的一款高空无人机——D-21。M-21和D-21诞生于1963-1968年之间那场秘密项目的一个子工程中,该项目在后来的40多年中始终保持机密状态。M-21的设计比起之前来得到了不少改进,其中包括为发射控制员新增加的一个副驾驶舱。在1969-1971年之间,这两款型号的飞机在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一起执行了4次间谍任务。1966年,一架D-21无人机在发射时与M-21母机相撞,此后这个“21家族”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27037544_7.jpg

1986:“先锋”RQ-2A

“先锋”无人机系统于1986年12月实现首飞,它能够为战地指挥官们提供特定目标或战场的实时图像——按照美国海军的说法,它能够执行包括“侦察、监视和目标获取”在内的一系列任务。“先锋”于1980年代末期首次投入使用,它在格林纳达、黎巴嫩和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以较低的损失满足了军方以无人机获取目标的要求。“先锋”至今仍在服役,它由一个火箭助推器发射升空,负重为416磅,每小时飞行速度超过109英里。它可以在空中悬停,而且即使是降落在海上之后也可以回收。

27037544_8.jpg

1994:MQ“捕食者”无人机

1994年,通用公司开始生产MQ“捕食者”无人机。“捕食者”的最新型号已经从一种纯粹的侦察用机变成了可以携带武器并攻击目标的飞机,而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迄今为止已经有125架以上的“捕食者”移交给了美国空军,还有6架则在意大利空军中服役。从1995年开始,“捕食者”无人机就被北约和联合国用于执行在波斯尼亚的任务,后来也参加了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不过目前正在逐渐退出现役。

27037544_9.jpg

2004:RQ-7B“暗影”200

RQ-7B“暗影”是无人机大家族中最袖珍的型号,目前在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服役。该系统可以对距离战术行动中心125千米之外的目标进行定位和识别,从而使得旅一级的指挥官们能够更为迅速地进行观察、指挥和行动。这款无人机在中东的用途很广泛,截至2010年5月,其飞行总时数已达500,000小时。

27037544_10.jpg

2005:“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正在发射火箭

“火力侦察兵”这款无人直升机以其能够在任何适宜的军舰上和不适宜的地表上自动起降的能力而著称,它是于2000年初由美军开发出来的。在此图中,这架“火力侦察兵”正在试射2.75英寸非制导火箭弹,摄于亚利桑那州犹马试验场的一次武器试验期间。(俊鹰无人机)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