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
撰文 /灯芯绒
编辑 /灯芯绒
出品 /马孔多跑步研究室
6月16日凌晨,2022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收官战,中国男足3-1战胜叙利亚,成功闯进了12强赛,向着世界杯又迈出了一大步。
同时,本场比赛的胜利,终于打破了国足连续25年在正赛中不胜叙利亚的魔咒。
而带领国足取得这一巨大的成就的,正是那个之前晒跑步数据,被多人嘲笑的国足主帅——李铁。
跑步被嘲笑,那就用成绩打脸
2020年1月2日,在前任世界级名帅里皮离任之后,李铁接过了中国男足的教鞭。留给李铁的,则是无比艰巨的任务:备战剩余的4场世预赛40强赛事。
首战不负众望,7-0大胜关岛。坏消息随之而来。由于国内防疫政策,叙利亚和马尔代夫无法按时前往中国参赛,亚足联决定将剩余比赛移师到阿联酋进行,如此一来,国足便失去了宝贵的主场优势。
但国足却干净利落脆的先后2-0菲律宾、5-0马尔代夫,并最终以3-1的比分战胜了叙利亚,成功挺进12强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国足能够取得出色的成绩,与主帅李铁的改造自然是分不开的。这位昔日的国足名将,如今以主帅的身份,再次为自己的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从里皮这样的世界级名帅手上接过帅位,而且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李铁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跑步,也成为了他很好的解压工具。
去年1月8日,国足匀速跑8000米,李铁陪队员们一起跑。
上任国足主帅一个月,一个人跑到公园跑跑步!
吃了好吃的面条和饺子,必须要出门跑一跑了,还是5公里变速跑!跑完了浑身舒坦。
今年3月,6点半起床来个6公里变速跑,有个好身体最重要!
5月10日,接着跑,足球公园里只有一个人,可以安静的跑步。而且,李铁还晒出了自己的跑步数据:56分49秒,12.1公里。
平心而论,平均配速4分41秒,对于慢跑,这个速度绝对不算慢了。但却有很多人对李铁晒出的数据嗤之以鼻。
“感觉速度不行,我两百多斤,两公里十分钟,只是跑不了这么远,速度换算和他差不了多少。”
“还不如 体育 老师。”
“怪不得中国男足冲不出去,比我跑的还慢。”
拿自己无氧短跑去跟别人的有氧长跑比,主帅跑得行不行还能和国足水平挂钩,这是什么道理?
现在,这个被嘲笑的人,已经带领国足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些键盘侠们,取得进步了吗?
不被嘲笑的梦想,又算什么梦想?
同样被嘲笑过的,还有同样是国足英雄的武磊。在国内逐渐声名鹊起之后,一段视频开始被网友疯传。
在武磊很小的时候,他曾和恩师徐根宝一起上过一个电视节目。当被问到希望自己未来成为巨星后的转会费达到多少钱时,武磊开口答道:“六七千万吧,美元。”
听到这个回答,几乎现场所有嘉宾都笑出了声。当然,他们并不是嘲笑武磊,更多的是感觉童言无忌。要知道,在当时,外星人罗纳尔多加盟皇马,转会费也不过4630万美元。
然而,可能不会有人想到,十几年、二十年之后,就是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成为了全中国的希望。
不被嘲笑的梦想,那算不得梦想。
世人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在帮助上海上港拿到中超冠军之后,武磊在2018年1月加盟西甲劲旅西班牙人俱乐部。从中超到西甲,这是巨大的飞跃,同时,对武磊的各方面要求,也更高了。
登陆西甲第一个赛季,武磊在16场比赛中打进3球助攻2次,表现中规中矩。第二个赛季,49场8粒进球,其中更有对阵巴萨时的绝杀进球。中国球员攻破顶级豪门球门,武磊让所有中国球迷彻底沸腾。
上赛季,西班牙人降入西班牙乙级联赛,新帅的到来也让武磊很难再有机会出场。于是,武磊又遭到了不少人的嘲笑。
“去了也是看饮水机,还不如回来呢。”
“水平不行快回来吧,别丢人了。”
“在西班牙呆着有什么好?挣得还不如在国内多。”
半个月前,李铁也忍不住为武磊发声:“质疑武磊的人可以闭嘴了。我在国外呆过,我知道在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国度打拼是什么感受。他现在是国家队中唯一的留洋球员,你们非要让他回中超踢球就高兴了?”
武磊则用实力打脸一众键盘侠。40强赛8场比赛,8个进球,3次助攻。他实实在在扛起了中国足球的大旗。
就像尼采所说: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
哪怕你在努力奔跑,也依然会有人送上嘲笑
作为一名跑者,相信你肯定也曾遭遇过别人的嘲笑。
刚开始跑步,1公里坚持不下来,呼哧带喘,每跑一步都是煎熬。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你终于一口气跑完了5公里。你兴奋的发了朋友圈,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复。
“才跑5公里,距离也太短了吧。”
“你这配速也太慢了,别晒出来丢人了。”
你承受着这些嘲笑,继续一个人坚持跑步。毕竟,跑步,大多时候都是孤独的。
终于,经过一年的坚持,你跑了自己的第一个半马。顺利完赛之后,你发了个朋友圈,记录一下,也顺便鼓励一下默默坚持的自己。
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回复:
“麻烦你跑个半马就别发朋友圈了。”
“半马不算马。现在谁还跑半马啊?”
“半马没破2还好意思晒?”
现在,你看到这些评论已经心如止水了。因为在跑步一年后,你知道了,跑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自己跑就好了,没有必要去在乎别人的感受。
还有大家早已经熟知的黄磊和彭昱畅。黄磊已经跑步差不多2年,每天慢跑5公里,乐在其中,还把彭昱畅带进了坑。不久之前,彭昱畅在跑步机上完成了10公里,,他兴奋的晒出自己的跑步成果,评论里不乏“太慢了”、“这速度就别晒了”之类的评论。
而在最新一起节目上,“师徒”二人已经一起努力一口气跑完了10公里。
别人只管嘲笑,你继续默默蓄力就好。
这个世界,并不掌握在嘲笑者手里
很多人,在跑步时间长了以后,便忘却了自己的初心。跑得快的嘲笑跑得慢的,跑得远的嘲笑跑得近的,跑量大的嘲笑跑量小的。
大概他们已经忘了自己刚刚接触跑步时的样子。同样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每跑一步都想要放弃。嘲笑其他人,不也是在嘲笑当时的自己吗?
这个世界不是掌握在嘲笑者手里,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不断往前走的人手里。
跑步到一定程度之后,很多人就会明白,跑步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晒就晒,想不晒就不晒,一切都忠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同,去攀比和较量。
跑步,应该越跑越明白,而不是越跑越糊涂,越迷失自己。所以,跑者们,别管别人怎么嘲笑,你只管努力奔跑就好。
忍得住嘲笑,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孤独,顶得住严寒酷暑,你才能迎来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丽的世界。
跑步如此,人生亦是。
参与度,成为当今世界评价流行的第一标准。参与度越高,就越流行。似乎是句废话,却是条规律。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围,成为全球眼球的焦点。谁能捧回大力神杯?谁穿金靴?谁拿金球?哪场球会成为世纪经典?这些问题似乎都不重要,球场内的事情自然有比赛来解决。不过预测纷纷,版本多多,有神算子,有乌鸦嘴,一场盛会成功的标志也许就是“看的人比干的人多,说的人比做的人多得多”。人为什么要举办世界杯?最早雷米特也许是为了足球本身,到今天云集著媒体、广告商、球星、模特和形形色色人等的世界杯完全可以对足球说不。重要的是人气,网站倒闭潮中几近破产的注意力经济无时无刻不在传统中复活。
尼采说:看哪,这场世界杯!诺查丹玛斯说:恐怖大王从天而降,世界杯将开始于六之月。柏拉图说:完美的世界杯不能多于五个,因为正则的数学体系只有五种。《论语》说:子不语世界杯。……当旁征博引成为胡说八道,不知道是否就完成了所谓的解构。不过,随著一直作为看客的中国队进入了32强,媒体炒作的温度逐渐上升,周报变成日报,零散的新闻变成专版,竞技风暴也变成足球世界。有自豪的体育新闻人宣称,我们的媒体早就领先中国队进入了世界八强。这一点,倒是颇耐人寻味。
的确,跟四年前相比,信息量真不可同日而语。而“谣言与大话齐飞,新闻共旧闻一色”的时候,米卢在揣摩斯科拉里的心理,广告商在揣摩企业的心理,企业在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媒体在揣摩读者的心理,防暴警察在揣摩足球流氓的心理,政府在揣摩老百姓的心理——他们在揣摩我们的心理,我们在揣摩他们的心理。大家都在一通琢磨,“人为什么要举办世界杯”也就有了种种不同的版本。真实或是足球,都不再是关键,重要的是获得参与的机会。以往只知道人会有时寂寞,现在才发现饥渴的是整个世界。世界杯,是无数敲打人类神经的鼓槌中比较粗大的一根。“参与”的文化已经成为主流,而主流参与自然成为文化的主导。种种疑惑可以抛到九霄云外,来吧,享受这场盛宴,即使一条狗,也有机会捡到丢到桌子底下的骨头。
近日听了一个笑话。一个国际学校的老师向小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情况,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有人能够回答。非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粮食短缺自然不是笑话作者关心的问题,借题发挥才是文人本性。世界杯给了多少文字得以诞生的机会,为此,不论人为什么要举办世界杯,我们都应该以足球之外的理由为之而欢呼。
参与度越来越高,人们离它其实就越来越远。也许人类文明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包容一切的阶段,人们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都可以被贴上曾经的标签,注明属于这个思潮、那个主义。我的一帮朋友正在筹建70年代论坛,提倡“自由思想、俗世情怀”,多半也会被打入到怀旧或是狂妄的瓶子里。自从孔夫子说过“亦各言其志而已矣”,这世界上就多了各种各样的瓶子,可笑的是大家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头在这里,脚趾头却在那边。如今的世界杯,离足球很远,倒是离文化很近。
我认为巴西可能会赢
尼采是死后最不“孤独”的哲学家了,尽管他活着的一生饱受孤独的煎熬。
当我们越来越频繁地谈论尼采对于的态度、认知和理解,其实恰恰是给活在当下的自己寻找一个孤独的借口和出口。
在这个时代,你孤独吗?
当你一遍一遍的刷着手机,却不愿与身边的爱人一起分享你的经历与心情;
当你参加饭局,席间觥筹交错,交杯换盏,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大醉酩酊;
当你进入中年,却发现理想消磨殆尽,留给自己的只有生存的压力和越来越未知的未来……
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如今,它不仅是一种宿命的状态,也成了一种生存的基本能力。
曾经,尼采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哲学家。
“向我传来的友好的声音如此之少。如今我孤单极了,不可思议地孤单……成年累月没有振奋人心的事,没有一丝人间气息,没有一丁点儿爱。”
但也许恰恰是这份孤独,成就了他的伟大与智慧。
孤独,是一种宿命,也是一场生命的狂欢。
尼采并非一个生性孤僻的人,年复一年的孤独的漂流也并非一件浪漫的乐事。
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尼采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现在再没有人爱我了,我如何还能爱这生命!”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外祖父是一名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此后他便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尽管2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但此后,尼采的智力表现超常:10岁就和朋友创办艺术剧院,并为剧院创作剧目。在瑙姆堡中学,被老师认为智商不凡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深造。
1858年,进入历史悠久的名校——普塔尔学校就读。1862年,尼采进入了波恩大学就读。为了不过分离群索居,尼采甚至“放弃个性”加入了一个学生团体。但他的本性岂能他能安于世俗?
在校期间,为了使人们脱离粗俗低级,尼采呼吁减少抽烟喝酒会。但他的倡议没有被采纳,还被孤立和讽刺,骄傲的他逃离波恩,选择去莱比锡完成自己的学业。
但是后来经历的一切让尼采更孤独。
刻板的课程,琐碎的日常事务,未来的学者生涯,刹时显得多么陌生啊。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
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1869年,尼采25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在推荐信里,他不无夸耀之情地写道:“39年来,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却还不曾看到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
尼采倒也不负所望,走马上任,发表题为《荷马和古典语文学》的就职演说,文质并茂,顿使新同事们叹服。
但接下来的一本书,让尼采彻底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
在正统语文学界看来,一个语文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以青年学者维拉莫维茨为代表的正统语文学家们对尼采展开了激烈批评。
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时期”开始了。这次的危机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两次那样,仅仅同学生团体决裂,仅仅受到德国语文学界的谴责,而是要被整个时代放逐了。
这一年,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两人从此决裂。
这一年,尼采与他大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洛德之间也产生了隔阂,导致了后来的破裂。
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兰女子求婚而遭拒绝。后来他尽管一再试图为自己觅一配偶,均不成功,终于至死未婚。
也在这一年,尼采因健康恶化而停止了在大学授课,三年后辞掉巴塞尔大学教授职务,永远退出了大学讲坛。
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
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
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
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
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所以,当尼采认清,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他就甘于孤独,并且爱自己的命运了。
尼采所预见的“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就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
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写到:在19世纪,最早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危机并且试图寻找一条出路的人,其中一派是是马克思,另一派是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
来到尼采的“创造时期”,他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
第一,尼采首先从基督教信仰业已破产(“上帝死了”)的事实,引出了一切传统价值必将随之崩溃(“一切价值的重估”)的结论。
第二,尼采由旧价值的崩溃进一步引出价值的相对性的结论,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创造价值,提倡个人至上,自我实现。
第三,尼采是最早起来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性的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明确地揭示人的心理中无意识领域并加以细致剖析的人。
有人说: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都能领会的。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也许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当2021年马上结束,时间来到2022年的门槛。当我们面对越来越像迷雾一样的未来时,我们也许会和尼采一样痛苦和孤独。
但我们首先也要学会像尼采那样思考,那样面对我们的痛苦与孤独。
尼采所言的通向智慧的三个阶段,恰恰是否是与自己自处的三种境界呢?
第一种境界,与这个世界靠近,尽量融入,向自己优秀的人靠齐,在这个世界的秩序下努力的生活。
第二种境界,努力生活却不安于世俗,既有美酒又有故事,既有生活又有理想,自己要能学会赋予意义和内涵。
第三种境界,超越这世俗的生活,建立自己的精神秩序,帮助自己甚至身边的人实现命运的圆满,做思想上的大智者。
群鸦聒噪,
嗖嗖地飞向城里栖宿,
快下雪了。——
有故乡者,拥有幸福!
你站着发愣,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你何等愚蠢,
为避严冬,竟逃向人世?
世界是门,
通往大漠——又冷又哑!
不论谁人
失你之所失,将无以为家。
你受到诅咒,
注定流浪在冬之旅程。
你永远追求,
像青烟追求高寒的天空。
飞吧,鸟儿,
唱出粗粝的荒漠鸟音!
藏吧,愚人,
在冰和嘲讽中藏你流血的心!
群鸦聒噪,
嗖嗖地飞向城里栖宿,
快下雪了。——
无故乡者,拥有痛苦!
这是尼采所写的《孤独》一诗,《孤独》是尼采在十年漂泊生涯中写成的,它集中地表现了尼采本人在流浪生活中的孤独处境以及孤独的心境。
《孤独》一诗描写了这样的一个场景:
这个畸零的漂泊者某日站在朔风凛冽的大道上,远眺荒凉的原野延伸向空茫莫测的铅灰色天际。
冬雪似乎快降临了,一群群乌鸦聒噪着掠过他的头顶,匆匆飞向城里栖宿。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凄凉萧瑟。被整个世界遗弃的极度孤独感沉重地压向诗人的心头,诗人的心在剧烈地颤抖,那满腔的悲哀和痛苦此时化作了委婉凄清的诗句——
但尼采只是在悲哀与自悯吗?
尼采痛苦地感到,在人群中比独处时更加孤独得可怕。于是,尼采宁愿以沙漠为栖身所,以猛兽为自己的同行。
做这样一个人生探索者,世上有几个人能承受?
那么,你呢?
《有一种境界是孤独》写到, 孤独是一种自在的状态,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它的真实意蕴。
“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什么?因为孤独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在孤独的世界里,你的灵魂自由了,耳畔也不会再响起都市里的喧嚣,你也不会听到朋友吵人的声音或是手机、电脑如蛙鸣般的乱响了。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享受,更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
木心先生说:“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尼采曾经说过:“我的理论是为一百年后我的读者准备的”。
100多年后,当我们终于意识到,人生后半段的“孤独”是一段向前走的路程。若你遇到了质疑、辛苦、踌躇,请记得带上尼采的孤独的智慧。
既然孤独是我们的宿命,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孤独,决定了你将过怎么样的人生。
所以,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冠军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最赚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