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之争 英国是如何获得马岛的 阿根廷为何输掉了马岛海战 (阿根廷英国争议)

2023-03-16 15:29:40 体育资讯 ssrunhua

海岛具有重要的地理、军事、经济战略价值,所以历年来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竞相角逐之地。据初步统计,全球有将近60个国家,在海岛主权问题上存在着争端,其中较为著名的是 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岛之争,他们为了争夺马岛主权,爆发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

马岛的全名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其为福克兰群岛。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前,马岛被称作是太平洋的钥匙,因为它是扼守麦哲伦海峡的咽喉要地,是连接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唯一通道, 所以谁控制了马岛,谁就掌控了两洋间的航线。

后来巴拿马运河开通后,运河成为新的捷径通道,马岛的战略价值受其影响有所下降,但因地形条件及扼守两洋要冲的优势还在,所以它在军事上依旧还是南大西洋的战略支点。英国就曾在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当中,利用马岛便于隐蔽突袭的地形,击溃了当时进入马岛海域的德国舰队。

正是因为马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英国和阿根廷才会为了其主权归属问题兵戎相见。究竟, 英国与阿根廷为何会起马岛争端?阿根廷又是如何在马岛战争中败下阵来?而世界大国美国,又在马岛海战中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新发现地域的主权,一般都归属于第一个发现的国家。通俗点来讲,就是谁先发现,谁先殖民,谁就先占有。而 在谁先发现马岛这一问题上,阿根廷与英国也存在着争议 。

史书上确切记载最先发现马岛的其实是荷兰人,时间点是1600年。但 英国坚持认为自己才是第一个发现马岛的国家 ,因为早在1592年的时候,英国航海家就曾在远处眺望过马岛,只是当时没有用地图绘制下来,所以无法拿来当考证。

而 阿根廷则认为,马岛是由西班牙资助的麦哲伦探险队发现的 。探险队中的一名船员,在1520年时发现马岛,早于英国几十年,所以英国不能用最早发现为由,去主张马岛主权归属他们。

既然两国都没在“谁先发现”上占理儿,那就从谁先殖民说起。当时正在走下坡路的西班牙帝国,因为王朝绝嗣的问题爆发了 王位继承战争 。英、法、奥等国为了掠夺其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王位争斗,最后由法国的波旁王室胜出。

自波旁王室取得西班牙王位后,法国就经常干涉南美洲事务。1764年法国航海第一人布干维尔,就曾在路易十四的指示下, 以法国的名义在马岛的东岛建立了据点 。而英国紧随其后,于1765年 以乔治三世的名义在马岛的西岛也建立了据点 。

众所周知,西班牙是南美洲的殖民帝国,法国染指南美占领马岛东岛的行为让他们无法忍受,所以对其抗议施压。最后法国决定将东岛转让给西班牙,条件是西班牙需为此付出2.4万英镑的代价(赔偿款)。

西、法两国交接完东岛事务后,西班牙开始把目光放在了“隔壁邻居”身上。他们用武力逐出了西岛上的英国人,然后完整占有整个马岛。只不过当时的西班牙,并没有在马岛上做殖民建设,而是 将马岛交给了“西班牙阿根廷联合州”去管理,这也是阿根廷独立后争夺马岛主权的伏笔。

西班牙强行驱逐英国人之后,英、西之间产生了冲突。为了防止矛盾继续升级,两国还为此进行了协商,并签了一份秘密协议。 协议中同意将西岛归还给英国,但马岛的主权优先权必须在西班牙手上。

两国达成协议后,英国在1771年重新拿回了西岛。只是当时的英国认为马岛缺乏经济价值,不值得开垦建设,所以决定在三年后撤出,走前为了留下主权证据,还立了一块“ 西岛属于乔治三世财产 ”的牌匾。

西班牙对东岛的占有,也只维持到了1811年,所以 当英、西据点全部撤出之后,马岛又恢复了无人岛的状态。 而这一阶段的南美刚好爆发了独立战争,阿根廷竖起独立大旗发动了“五月革命”,不仅脱离西班牙殖民统治,还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

独立后的阿根廷认为自己享有西班牙殖民遗产继承权,所以宣告马岛主权归属于阿根廷。 得知消息的英国非常恼火,他们认为马岛是西班牙从英国手上抢走的,并且自己也从未放弃过马岛主权,所以与阿根廷起了争执。

然而就在两国为此争吵不休之时,马岛海域内发生了件事情。阿根廷借“非法捕捞”为由没收了美国三艘渔船,这一举动彻底将美方激怒。所以美国为了报复,摧毁了阿根廷在马岛上的所有据点,并宣告马岛是无主权岛。

美国的报复行为,刚好给了英国夺走马岛主权的机会。1833年,英国派护卫舰武装占领马岛,不仅将阿根廷官员全部赶走,还在岛上插上了英国国旗,重新宣誓了英对马岛的主权。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 英国便一直事实占领着马岛,最后还在1892年将其正式划为自己的殖民地。

英国拿下马岛期间,为彰显主权,在岛上设置了总督府、行政机构以及移民居点。不仅源源不断的往马岛输送英国移民,还把之前残余在岛上阿根廷居民强制迁走,这也是目前马岛常驻居民有90%以上是英国后裔的原因。

虽然马岛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被英国长期占有着,但阿根廷却一直没有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诉求。1935年阿根廷发表地图邮票表决心,而英国也不甘示弱,于1946年发行马岛地图邮票,两国都在为了争夺马岛主权,明里暗里的相互较劲。

后来二战结束刮起一阵非殖民化浪潮,阿根廷开始借助这股力量,推动夺回马岛的进程。其不仅向马岛海域派驻海军,还 在1958年的时候,将马岛归属问题提交到了联合国。

联合国认为,马岛主权存在争议,就让英、阿两国和平谈判解决,所以他们这一期间经常进行外交谈判。原本在这一过程当中,英国改变了强硬的态度,缓和了与阿根廷之间的关系,愿意让其与马岛进行往来,但偏偏马岛海域在这个时候 被勘探出有丰富石油资源,所以英国又马上收紧了马岛与阿根廷之间的联系。

只是英国的做法非常矛盾,一边在强调马岛主权归属英国,一边又开始削弱自己在马岛上的军事力量,不仅减少驻扎马岛的海军舰船和装备,还撤出了防务巡洋舰。虽然对于英国来说,他们只是不相信阿根廷敢跟自己武力抗衡;但在阿根廷的眼里,这是一种放弃主权的行为。

所以阿根廷军政府决定针对马岛问题,对英国使用双轨政策。如果英国同意再次对马岛主权事宜进行谈判,那就和平处理,如果英国不同意,那么阿根廷将使用武力夺回。结果英国一直在实施拖延战术,还用“岛民自决”方案回避主权谈判。

加尔铁里非常不得民心,但南乔治亚岛国旗事件让他驳回了不少好感。所以当大家称呼他为阿根廷英雄之后,他开始飘了,在收复马岛的问题上没有循序渐进,而是选择提前对英国发动马岛战争。所以 1982年初,英国与阿根廷再次谈判破裂,阿根廷决定武力收复马岛,收回马岛主权。

英国首相得知消息后下令回击 ,让海陆空联合作战,实施马岛海域全封锁,切断阿根廷本土与马岛阿根廷守军的联系。所以阿根廷守军在失去支援,以及后勤补给的情况下弹尽粮绝,被迫选择了投降。而这历时74天的马岛海战,最终在阿根廷的惨败下画上句号。

在南乔治亚岛事件发生以前,美国一直不想插手英、阿之间的马岛争端,因为马岛对他来说经济、政治意义不大,他没必要参与进来,再加上要保证自己在南美洲的战略意义,不愿与南美实力较强的阿根廷闹矛盾,所以每当英国希望其对马岛问题进行站队之时, 美国都保持着旁观的态度。

但南乔治亚岛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担心局势发酵严重,会给苏联介入南美洲事务的机会,所以出面进行调停,立促英国与阿根廷和平谈判。考虑到英国如果成为战败方,苏联必定会进来搅局这一情况,美国在调停过程中还曾表示, 如果英、阿矛盾升级为军事冲突,美国将会毫不犹豫支持英国。

结果阿根廷根本不配合调停政策,他们认为美国不会为了英国,牺牲南美的地区性利益。 而且阿根廷时常会给美国的中美洲反叛乱行动提供军事支持,所以他们坚信与美国的友好关系更胜英国,再加上有法国、西班牙等欧列可以为自己提供军火,所以阿根廷才“气势汹汹”的发起马岛海战。

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真的转变中立态度支持英国,不仅为其提供卫星侦察等技术支持,还给了巨额的军事物资援助。而 北约和欧盟(当时是欧共体),也开始对阿根廷进行禁运制裁,法国等欧列全都停止向阿根廷进行军火销售。 所以阿根廷的惨败,除了有对英国“小看”的原因之外,也有对美国等大国态度的误判。

马岛战争结束后,英、阿短暂断交过几年,直到阿根廷新任总统梅内姆提出“ 搁置马岛主权,恢复两国关系 ”,英国与阿根廷才开始复交。两国于1999年关系正式破冰,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只不过英阿之间并没有“岁月静好”多久,马上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马岛主权冲突。2010年,英国在马岛海域勘探及开采石油,引起阿根廷政府的不满。阿根廷认为英国是非法开采,所以决定通过封锁通往马岛的航线,去抗议英国的行为。

他们先是强调所有经驶停靠马岛的船,都需提前向其申请,然后表示如果遇上英国石油开采公司的船只便一律扣押,好惩罚英国对阿根廷马岛主权的“侵犯”。英国快被阿根廷气炸,为了同样“捍卫”自己的马岛主权,派了战舰前往马岛海域。

所以英国与阿根廷的关系,又因“马岛主权新争端问题”再起争议,而马岛也因巨大石油储备等经济资源,重新成为了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争夺焦点。

马岛的大部分岛民都是英国后裔,他们受自己的族群文化、 历史 以及语言的影响,本能的亲近英国以及排斥阿根廷,所以在2013年英国政府推动下的马岛公投中,有98.8%的居民支持马岛归属英国,继续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地。

参考文献:

①《浅析福克兰群岛主权之争—一种国际法视角》文丨李泽生

②《美国与英阿马岛战争(1982.3-1982.6)》文丨王娜

③《马岛战争启示:阿根廷为何会败?》文丨朱磊 张根亮

阿根廷和英国为什么要争夺马岛?

英阿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据历史记载,马岛被发现于16世纪,但何人何时发现,说法不一。阿认为,1520年,麦哲伦探险队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发现了马岛。英国则认为是由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于1592年8月14日驾驶“希望”号船首先发现的。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来到该岛时,发现了东西两个大岛之间的海峡,将其取名为“福克兰海峡”。此后,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1764年,法国人在东岛上建立了居民点,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

1770年,西班牙占领了该岛,将其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宣告独立,并宣布继承对马岛的主权,将马岛定为阿的第24个省。4年后,阿海军又将国旗插上了索莱达岛要塞顶峰,宣布对该岛拥有全部主权。

英国则以该岛为英国人最早发现为由,于1832年和1833年先后出兵占领西岛和东岛。为显示主权,英国人在岛上设置了总督府及其他行政机构,向该岛移民,并挤走了岛上土著居民。此后,马岛便沦为英国殖民地。但阿从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1958年,英阿两国关于马岛的争端被诉诸于合国,联合国先后4次通过决议,要求英阿两国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由于双方均不愿从本国的立场上后退,这种谈判只能是谈谈停停,吵吵争争,成为马拉松式的谈判,英国也因此控制着该岛100多年。

1982年2月26日,英阿关于马岛的谈判又重新开始,但是这一次,阿根廷人显然已对谈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们已不指望能从谈判桌上得到什么,他们之所以愿意谈判只不过是故意放出来的烟幕。此时阿军方正在悄悄准备一项代号为“罗萨里奥”的行动计划,他们决心要以牙还牙,用武力来收回对马的主权,于是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英阿马岛之战。

阿根廷武力收复马岛,结果却被英国按在地上摩擦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它不过是个弹丸之地,人口只有3400人左右,也没什么经济价值,却是个有争议的著名群岛,40年前,阿根廷与英国为它大动干戈,写下当代军事史精彩的一页。

阿根廷这个相对落后的南美国家,为何会与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开打呢?

我们知道,英国是欧洲的老牌殖民国家,19世纪时期更是号称日不落帝国。因此他们在海外的殖民地非常多。早在1833年,英国军队就已经登陆马岛,对这里宣示了主权,将其称之为“福克斯群岛”。

而阿根廷,在19世纪以前,长期都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到了1816年,才勉强宣布独立,而此后的阿根廷,又处于长达半个世纪的内乱之中。所以说当时的阿根廷,压根就不具备和英国争夺马岛控制权的实力,只能口嗨,声称对马岛拥有主权,马岛实际一直在英国的掌控中。

阿根廷一直觉得自己委屈,明明是自己的家门口,怎么成了人家的地盘?自己是正义的一方,绝对不能一直口嗨下去!而且马岛距离英国本土隔着一个大西洋,远超万里,英国要维护这个这万里之外的土地,成本何其高昂?英国人不可能一直占着,咱一步一步地试探。

阿根廷政府时不时地对外释放了要收复马岛的消息,他们想看看英国那边会有什么样的态度。结果英国当局似乎有点儿后知后觉,压根就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其实和许多国家的领土、领海争议一样,马岛对英、阿两国的价值不高,但意义重大。英国有感于“鞭长莫及”、维持成本高昂,一度也有意将群岛送给阿根廷,但岛上的居民大部分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后裔,他们坚决反对并入相对落后的阿根廷,英国当局也只能作罢,但与阿根廷保持着外交磋商,阿根廷若是继续努力,说不定可以和平地将马岛收复。

可到了1982年,形势巨变!

阿根廷军事执政团面对国内经济凋敝、示威抗议四起的困局,决定铤而走险,以“收复失土”的口号来挽回人心。4月2日,阿根廷大军发起“罗萨里奥行动”武力登陆福克兰群岛,岛上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奋勇抵抗,但寡不敌众,很快就遭到压制,首府与最大港口史坦利港相继失陷,英国总督雷克斯·亨特意识到不妙,领兵撤退。隔天,阿军攻占邻近的南乔治亚岛。

果然不出阿根廷军头总统加尔铁里所料,对于马岛的收复,阿根廷全国民众欢欣鼓舞,走上街头感恩加尔铁里的英明领导。而英国这边当然只能起身应战,“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接受军方建议,发起“共同作战”,在短短几天之内组成一支由127艘船舰组成的远征军,包括两艘航空母舰竞技神号与无敌号、核动力潜舰征服者号,连豪华邮轮伊丽莎白女王二号都被征用,舰队浩浩荡荡开往1万3000公里外的战区。这是二战1945年之后,英国陆海空三军首次同步部署。

当时西欧主要国家都支持英国,大部分欧洲国家暂停与阿根廷的军事合作。拉美各国则大多同情阿根廷,但智利却因比高海峡小岛主权争议,仍对阿根廷保持军事警戒,迫使阿根廷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在本土,这对后来的战局影响甚大。最重要的“第三者”当然还是美国,阿根廷指望美国保持中立,结果华盛顿在调停失败之后,全力支援英国,并且从军火、通讯到情报都对英国有求必应。

4月25日,受到大部分发达国家支持的英国牛刀小试,夺回南乔治亚岛。

5月2日,英军潜舰征服者号击沉阿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号,造成阿军323人阵亡,从此阿军大部分舰艇都不敢出港。

5月4日,阿军战机还以颜色,以一枚“飞鱼”导弹击沉英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导致20名英国官兵丧生。阿国空军在整场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击沉多达7艘英军船舰,只是自身也折损20%至30%战机。

上图:被击沉的英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

英军尽管损失超乎预期,但仍在5月21日对东福克兰岛北岸发起登陆战,4000名部队一路挺进,岛上阿军大部分是缺乏训练、装备补给不足的志愿军,数量上3比1的优势对他们帮助不大。英军没有空中优势、没有空中近接支援、没有直升机运送,在恶劣的天候中,行经崎岖的地形与阿军布设的地雷区,一路与阿军激战,迈向90公里外的史坦利港。

6月上旬,英军包围史坦利港,攻占周边高地,城内阿军如同瓮中之鳖,援助断绝,突围无路。1982年6月14日,阿军指挥官梅南德兹准将投降,马岛战争74天结束,阿军阵亡649人、英军阵亡255人、3名岛民罹难。梅南德兹与1万1400名阿军战俘被遣送回国。当然了,这和一战、二战时期是没法比的,但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规模的战争已经相当可怕了。

上图:1982年,福克兰战争,被英国远征军俘虏的阿根廷官兵。

这场战争让阿根廷军事执政团灰头土脸、名声扫地,原本就因无能、贪腐而岌岌可危的政权,终于末日降临。军头总统加尔铁里在阿军投降4天后被逐出总统府,阿根廷因祸得福,正式展开民主化进程。铁娘子撒切尔则是名声大振,后来又做了8年英国首相。

至于马岛,它仍是英国的海外领地,也仍是阿根廷人等待收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最后附上《马岛战争》的正版链接,想入手的朋友不要错过

英国二战后衰落,任由殖民地独立,为何与阿根廷爆发“马岛战争”?

马岛就是一片鸟不拉屎的小破岛屿群,在没有发生马岛战争之前,对于英国和阿根廷来说,马岛的价值还比不上一场足球赛来的重要。人口2000多,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年年财政赤字。说白了,就因为当初双方都不当回事,才引发了战争。且听我分解:

既然双方都不看重马岛,怎么会引发战争呢?这话看着是不合逻辑,听我一说您就明白了。上世纪80年初,阿根廷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引发人们对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大规模抗议反对。加尔铁里也愁啊,怎么解决?他就想到了阿根廷跟英国有争议的马岛。

“日不落帝国”英国经过一战、二战早已经是“落毛凤凰不如鸡”,衰落的英国眼睁睁看着,一块块殖民地获得独立,无能为力。关键是,英国当时真的没把马岛当回事,日常也就派遣小猫三两只管理一下,要是阿根廷不提,英国说不准忘掉这块化外之地。

加尔铁里就想了,反正马岛对于英国可有可无,有联合国和稀泥,有南美众兄弟国家的支持,阿根廷就是占领了马岛,英国也无所谓,无非就是抗议、谴责、愤怒……扯皮一顿,不了了之。再者,英国非要开战,阿根廷也不怕。马岛,就在阿根廷家门口,英国有没有勇气跨越万里大海来打架,这还两说。

于是乎,也就是三个多小时,阿根廷军队就收复了马岛,俘虏了马岛的全部英军(180多人)。不是说马岛是鸡肋吗?阿根廷要它干嘛?话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且看,收复马岛后阿根廷国内的反应——几十万上百万人集会庆祝,加尔铁里瞬间成为国家英雄,政治威望瞬间爆棚。(加尔铁里成功转移国内矛盾,小屁民们已经忘了经济危机的事儿。)

阿根廷占领马岛了,英国会有什么反应?占领前并没有积极应对,占领后初期也没积极活动,甚至有人说反正没啥用,丢就丢了把。要是换别的时候,英国说不准真的不了了之。可是,这个时候,英国“铁娘子首相”撒切尔夫人,也面临跟加尔铁里一样的困境:经济不好,民意支持下降到最低,连任下一届基本没门了。“瞌睡遇枕头”,阿根廷帮撒切尔夫人出了个好主意——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撒切尔夫人力主发动战争。

英国皇家海军的全部家底,就是十几艘主力舰和两艘快要退役的航母(这两艘航母已经准备卖给澳大利亚和印度了,只好临时调用。)。为了打赢阿根廷,挽救可伶的支持率,撒切尔夫人把全部家底都派出去了。英国是很衰,阿根廷是更衰,英国也就出动5000多军力,阿根廷出动1万多军力。断断续续折腾两个多月,英国死258人,阿根廷死649人,英国重新占领马岛,这就算战争结束了,但是马岛还存在主权争议。

这算什么战争?顶多就是“局部冲突”,中东那边巴以冲突,扔石头都能砸死这么多人;咱们清朝时期,村民械斗都能死成千上万。英国和阿根廷的小屁民们,却上升到“国战”的高度,撒切尔夫人以此获得政治资本,顺利连任。

从此以后,“马岛”成为英国和阿根廷政治家们的“玩物”,但凡要转移国内矛盾,或者捞点政治资本,就对马岛表示一下强硬立场,立马就获得民众欢呼。

阿根廷为什么要和英国打马岛之战?

在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与阿根廷就马岛归属发生的战争。马岛全称是马尔维纳斯群岛。所以简称为英阿马岛之战。 应该说马岛之战是80年代无论是从规模、战况。都是最激烈的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当然这场战争也是大英帝国的最后绝唱。虽然英国最后取得了胜利。

必须要指出的是,战争是阿根廷主动挑起的,由于当时阿根廷是军政府统治,为国际社会所诟病,再加上国家经济疲软,通货膨胀严重。当时的总统加尔铁里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提高士气和转移目标,而阿根廷和英国存在巨大的争议马岛就成为加尔铁里的目标。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在没有经过仔细筹划,就擅自发动武力完全是仓促出兵。就在在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而英国对此没有任何准备。但英国反应迅速,立即开始武力反击。不愧是老牌帝国主义。

而当时,英国也是国力疲敝,被成为欧洲的病夫,国际社会也希望和平解决,美国也有意调节,但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断然拒绝了国际社会的调节,毅然决定武力解决,用撒切尔夫人的话来说,马尔维纳斯群岛是大英帝国的领土,他不允许被任何人侵犯。英国随即组成特混舰队。开往千里之外的马岛,这场战事历时74天的战争以英军的胜利而告终。但英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家经济进一步衰退,大英帝国的荣耀已经不在了。

在这场战争中,英军死伤1033人。阿根廷伤亡1717人。直接军费消耗60多亿美金。而阿根廷希望以战争转移矛盾的方式彻底破产。加尔铁里自己也被送上法院,在战争中,阿军投入6万余人,各种军舰30多艘,飞机300多架。英军投入兵力3万多人,100多艘军舰。各类飞机200多架。阿根廷战败就是技不如人,无论是在经济实力上,军事战略上,外交谋划上,再加上国家整体实力、国防实力、军队素养方面都差的太多太多。更为关键的是,欧美发达国家都战在了英国一边,使得阿根廷在政治上。外交上十分空前孤立,武器装备进口的渠道被掐断。尤其是,阿根廷根本就没有想到英国会反击,存在投机心里,希望国际调停。英国万里之外做战,但军需补给充分,而阿根廷近乎本土作战,但却后勤供给不足,在战术也许阿根廷有所胜利,但在战略上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英阿马岛之战说明了领土之争最终的解决方式只有武力解决, 但武力解决必须慎重,把任何希望寄托在他国身上都是不明智和愚蠢的。

详细的英格兰与阿根廷、德国在世界杯历史上的恩怨情仇

英格兰与阿根廷的恩怨那要上升到一个政治的程度上面去,那当然就是"马岛战争".

英阿马岛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南大西洋首次爆发的一场规模较大的海上冲突。

英国和阿根廷进行战争的目的在于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 *** 。

自1833年英国占领该岛以来,英阿双方曾多次进行关于该群岛 *** 的谈判。

1982年2月,谈判破裂,阿 *** 于3月28日出兵马岛。

两国于1982年4月2日爆发战争,历时74天。

战争结果,英军重占马岛,被击沉舰船6艘,击伤21艘,损失飞机30余架,伤、亡、被俘1200余人;阿军被击沉舰船5艘,击伤6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亡、被俘1.37万人。

这是第一点.

然后当然就是在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上,世界杯最为著名的一幕,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和同一场比赛马拉多纳连过英格兰半支球队的"世纪进球".

并且马拉多纳否认这个进球属于欺骗。

当《每日镜报》记者问马拉多纳:“上帝之手到底什么意思?”时,马拉多纳说:“这个进球并不是我诚心进行欺骗。

我并不是不尊重英国人,但是在阿根廷的绿荫场上,这样的进球许多许多。

那天下午的比赛中,我在场上跳跃起来,但是我的身高不足,所以就有了上帝之手。”

接着就是1998年,因为另外一个迭戈的小把戏,把贝克汉姆以及他的英格兰蠹弊"赶"出了世界杯,因为迭戈的小阴谋,让当时年轻的贝克汉姆红牌罚下,间接导致了当场比赛,英格兰的淘汰.

4年之后,英格兰卷土重来,贝克汉姆扮演了耶稣的角色,而阿根廷球员则踢得至关低劣,贝克汉姆以一记点球将昏昏欲睡的阿根廷队丁宁回家.

阿根廷与英格兰还曾经在1962以及1966年世界杯上过招,两次都是英格兰赢球(1962年英格兰3比1获胜,1966年英格兰1比0获胜),出格是1966年在英格兰进行的1/4决赛中,德国裁判克雷特莱恩再也忍耐不了阿根廷队长拉廷的喋喋不休,将他赶出了温布利球类场地,混乱的排场持续了10多分钟。

比赛结束之后,英格兰队主教练阿尔夫.拉姆塞克制本身的队员与阿根廷队球员互换球衣,英格兰与阿根廷之间的仇恨就这样结了下来。

与德国的恩怨较为更多的表现在球场上,当然,希特勒也充当了一个不错的配角!

世界足坛有许多冤家对头,冤家对头之间总是有很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英格兰和德国就是一对有着71年恩怨史的老对手了。

这对足球冤家又总是在关键时刻狭路相逢。

同英德两国九曲回肠的历史渊源一样,英德两国在绿茵场上也有着难以解开的结。

双方从1930年首次交锋后,至今已经在各种比赛中对话24次,英格兰10胜5平9负进39球失30球略占上风。

两国的俱乐部也屡屡相遇,近的如拜仁和利物浦的超级杯大战,稍远的如拜仁和曼联的冠军杯之争。

在林林总总的各类“遭遇”中,英德恩怨情仇顿呈剪不断理还乱之势,而且已经不仅局限于90分钟比赛的范畴。

1938年,希特勒企图在政治上同意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同时,也十分垂涎足坛的霸主地位。

同年5月14日,第三届世界杯前不久,当时欧洲足坛的老大英格兰受邀到柏林进行友谊赛。

就是在这场友谊第一的比赛开始前,英格兰球员竟然被迫很“友好”得敬了纳粹军礼。

尽管在稍后的比赛中,英国人以6比3的比分不留情面得将对手打了个落花流水,但是对于纳粹军礼使许多球员都羞愧难当。

在那场比赛中攻入1球的马休斯爵士甚至把自己的悔恨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2000年6月7日,英德在欧锦赛的小组赛中的遭遇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在当时看来,两队的胜负还极有可能左右两国申办世界杯的结果。

虽然英格兰本场以1比0小胜,但由于双方都没能走的更远一起打道回府,2006世界杯决赛阶段举办权最终还是花落德国了。

纯粹属于比赛场上的恩怨也很精彩。

1967年6月,西德队作客汉诺威,凭借贝肯鲍尔的唯一入球力克对手,这是德国队37年来首次战胜英格兰队。

在此前的8场比赛中,德国队8负1平。

这场比赛也成了德国人的转折点,在此后的交锋中,除赢了两场友谊赛之外,英格兰队从未在正式比赛中击败过德国队,直到2000年的欧锦赛。

马拉多纳有上帝之手,英德大战有“温布利入球”。

在1966年7月30日在伦敦举行的世界杯决赛中,双方90分钟内打成2比2,在加时赛中,英格兰的赫斯特的一记劲射击中横梁后弹进,裁判在征求边裁意见后判球进。

后来,赫斯特又入1球,英格兰本土捧杯,赫斯特也成为到目前唯一在世界杯决赛中上演帽子戏法的球员。

那个被称作“温布利入球’的争议球到底进了吗?在后来,主裁判承认他没看清楚,在后来的后来,录像显示没进。

天哪,问上帝吧!

1972年,两队相遇欧洲杯预选赛,西德在伦敦3比1击败英格兰,并最终夺冠。

1990年,西德在世界杯半决赛中点球4比3再胜对手,最终第三度夺得世界杯。

1996年,欧锦赛半决赛,德国又在伦敦凭借点球决胜拿下对手,3捧德劳内杯。

这就是英德恩怨。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